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从国家创新体系到区域创新体系的延伸 国家创新体系现已成为研究国家创新能力、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框架.Freeman(1987)和NeIson(1993)的工作显示,日本、美国和其它国家在创新的组织体制和文化上的根本不同.OECD,EC andUNCTAD也都采用了这一概念,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分析框架.我们从1996年开始,在科技部工业司的支持下,开始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大国财政是财政服务于国家新时期大国战略而提出的新的财政工作思路.自大国财政理念提出以来,我国财政积极实践,在涉及重要国家利益的大国关系、地区平衡等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并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的载体形式,在国际财经治理体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总结近两年的大国财政实践之路,可以归纳为“准确站位、服务大局;统筹内外,相互配合;持续实践,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3.
国家兴衰根系于企业,企业兴衰根植于自主创新。本文探讨了江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和基本特征,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框架,强调政策、环境、体制都要适应、服从和服务于先进生产力,让江苏企业在应对危机、抢抓机遇中,把自主创新的思路、取向和目标从技术创新的层面进入到体制创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4.
关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设想——以四川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四川科技创新的调查和研究,提出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构想:以企业技术联盟为主导、以企业技术联盟为纽带组建产、学、研的高新技术研发团队、以高新区聚集的科技创新资源为平台、以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支撑.  相似文献   

5.
企业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 ,企业创新又由多种因素构成 ,企业教育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教育为企业创新创造知识条件、技术条件、管理条件、人力资源条件、文化条件等 ,企业教育为企业创新构筑平台。企业教育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制订电子信息技术企业集成创新政策的意义,在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生产和出口大国,电子信息技术企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电子信息技术企业集成创新政策的重点,是要用政策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鼓励国内企业制订技术标准,完善集成创新的环境;制订电子信息技术企业集成创新政策的基本策略,是要从战略上重视创新集成,完善电子信息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法规,营造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发展的财税与金融环境,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创新能力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瑞典的全球创新指数和竞争力排名世界领先,主要原因是有运行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绿色创新为战略导向,以服务创新为战略动向。瑞典政府积极完善创新战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形成多方利益联盟,建立多渠道的成果转化机制,使得创新体系中四类要素(政府、大学、研发服务机构以及企业、集群)之间形成了复杂而有效的有机整体。与瑞典国家创新体系相比,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市场竞争、知识产权与国家创新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内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所组成的创新推动网络,也是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中心形成的创新循环系统。市场竞争既是迫使企业寻求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动力,也是企业创新形成与发展的契机。保障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才能激励创新主体不断创新的积极性。可见,市场竞争环境与知识产权保护是国家创新体系得以运行和循环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政策体系的构建,是基于工艺创新对制造业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及完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必要性提出的,通过从国家宏观、地方中观、制造业企业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旨在提高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能力和改善工艺创新环境的政策体系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剖析现阶段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必须重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系统框架,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措施,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企业技术创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而技术创新支撑系统是企业技术创新潜力转化为现实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及动力所在。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系统的不断完善与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法律制度、财政、金融、中介服务、人力资本等对技术创新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功能。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的途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对我国国民经济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由于受体制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制约,技术创新中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加强技术创新各环节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全部工业企业中37个行业的数据,实证研究了FDI对我国民族企业自主创新产生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随着外资进入程度的加强,内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激烈,越有利于民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且这种促进作用因行业技术差距而异;此外,政府的援助程度越强,越有利于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且这种促进作用随着内外资企业之间技术差距的扩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4.
企业的持续成长是企业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熊彼特构建的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理论侧重于从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单方面的角度对企业持续成长进行研究,而不是利用二者的协同关系对企业持续成长进行研究。我们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中,构建出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模型的企业持续成长创新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投入对企业持续成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提出用以刻画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投入关系的边际创新替代率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了同一企业内和不同企业间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均衡的创新组合。  相似文献   

15.
现代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有优势,但均需要创新发展,政治经济学创新需要实现从体系创新到范式创新的转变。“国民幸福论”的提出有着丰厚的经济学思想渊源,也必将助推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国学者对政治经济学创新的话语权较大,应该首先考虑用“国民幸福论”助推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创新。“国民幸福”是有较大理论创新空间和对新问题解释力的概念,符合市场与政府力量相结合的学术架构要求,可以开拓出历史阶段分析、数学分析、社会调查样本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论创新空间;中国特色的“国民幸福论”遵循政治家与理论界共同创新的路径,必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创新。  相似文献   

16.
动态环境下,时间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基于时间的自主创新(即时基自主创新)是获取持续优势的重要手段。时基自主创新模式是由三个时问维度即即时快速创新、适时准确创新、全时持续创新及一个组织支持体系有机构成的。笔者考察了时基自主创新三个时间维度的关系、作用、实施机理,探讨了时基自主创新实现的支持体系,并对海尔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认为海尔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时基自主创新。时基自主创新理论的架构及海尔时基自主创新的实践将对我国企业实施基于时间的自主创新获取持续优势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学术界未能准确描述企业知识特征这一问题,本文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种新的企业知识分类,即技术知识与非技术知识分类,并在这一分类基础前提下,对企业知识资源与企业其他资源相比较的一般特征以及技术知识与非技术知识相互比较的自有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揭示。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底,以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为标志,上海启动了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深入调查研究15家上海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及部分企业集团二级、三级子公司的状况,总结上海国资国企创新与转型发展的经验,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技术后发优势与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企业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已经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置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我国存在着很大的技术后发优势,但这一优势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内生性技术创新努力的基础之上。技术后发优势充分发挥的外部条件约束,以及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努力与引进外来先进技术一定程度的脱节,是我们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技术资源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创新型试点企业是中国各行业中创新能力建设的领头羊,其创新能力与效率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本文首先梳理并构建了创新型企业创新活动影响要素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考察了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创新效率。研究发现,中国创新型试点企业整体创新效率偏低。从创新效率的行业分布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相比,资源密集型行业内的企业创新效率更高一些。从创新效率的影响要素看,企业的经营规模、利润支撑、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创新激励制度都有助于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但是,企业的知识存量、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政府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等要素都发生"失灵",表明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尚面临不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