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气候变化问题是目前全球的焦点问题,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通过,国际碳排放权交易逐步发展起来,并渐渐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方式.我国拥有丰富的碳排放权和极具潜力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外相比,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发展还是相对落后的.因此,本文就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有效促进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伴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排放权的交易更加频繁。碳排放权作为一种新的商品形式,其会计处理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将对于排放权是否属于资产,属于哪种资产,碳排放权如何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陈岑 《活力》2024,(6):169-171
本文在阐述碳排放权国际会计处理方式的基础上,从科目设置、账务处理、报表列示与披露三个层面分析我国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要求,并结合常见的会计处理问题,提出要将无偿取得的碳排放权视为资产,完善碳排放权后续计量,设计明确的会计处理指引,并设置碳排放权资产明细科目,期望能推动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相应的会计处理体系也初步确立,但相应的税务处理规则却尚未明确。当前,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规则变化巨大,而这也将导致相关税务处理的思路变化。在贯彻新发展理念背景下,分析梳理并提出当前会计制度相匹配的碳排放权交易税务处理规则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了解国内外碳排放权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和碳信息披露两个部分。因此,本文分别归纳了会计确认的单一属性观点、复合属性观点以及其他观点,同时论述了会计计量的几种应用方法。另外从内容、价值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出发,对碳信息披露进行全面分析。最后,本文认为未来可以从碳排放权的估值方法、碳信息披露的评价方法出发进行探索,以期不断完善碳排放权会计体系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碳排放权交易是指通过设计碳排放总量,明确参与企业、行业范围,对碳排放权指标进行"配额"分配的交易方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的目标。2013年6月18日,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成了我国首单配额交易。会计作为一项管理工具,需要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后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但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层面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笔者拟在总结深圳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实践和借鉴国际相关排放权交易会计准则规定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为我国制定相关会计法规提供参考。一、基于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会计问题及深圳企业的处理在总量控制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交易涉及的会计问题主要是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主要包括:一是企业从政府无偿取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权交易在我国已开始大规模试点工作.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计量尚未解决,无疑对碳交易的全面开展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对碳排放权与CDM项目概念作了界定,并且对碳排放的会计核算作了文献梳理,然后分析了碳排放权的无形资产属性,并且借鉴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对碳排放权进行会计处理,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吴娓 《财会月刊》2013,(5):23-26
受碳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约束的企业需要就碳交易所引发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实践中,企业除根据IASB发布的IFRIC 3对碳排放权进行会计处理外,用得比较多的另一种账务处理方法是净债务法。由于祖父制下,企业免费获得的碳排放权实际上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相反却表明企业有义务将碳排放量控制在某一水平以下,因而不应将免费获得的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企业宜采取净债务法对碳排放权进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9.
基于CDM项目的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一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活动.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碳减排额,从而获得了额外的收入.但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确认、计量等相关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并未作详细说明.文章初步探讨了基于CDM项目的原始碳排放权的相关会计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在启动与建设当中,碳排放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生产模式在将来会有较大改变,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完善。欧盟对于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实务进展和理论研究处于国际前沿,在国际会计指南缺位的情况下,其关于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未来发展的新观点可以为我国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在启动与建设当中,碳排放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生产模式在将来会有较大改变,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完善。欧盟对于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实务进展和理论研究处于国际前沿,在国际会计指南缺位的情况下,其关于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未来发展的新观点可以为我国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特别是气候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为了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采取了诸多政策措施来实现减排目标.截止目前,全国已有7家碳排放权交易所成立并开展相关业务,碳排放权已作为一种可交易的生态商品出现.伴随着碳排放权交易行为的出现,相关企业必然需要对碳排放权交易进行会计核算,而学术界尚未对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达成共识,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13年12月26日开市,但是企业会计准则对于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方法尚无明确规定。本文分析了天津市碳交易市场的特征,并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比性,在不改变现有会计科目的前提下,提出将碳排放权列入"交易性资产"科目,并分别为试点企业和投资机构提出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以期为我国制定相关会计法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田丰 《财务与会计》2023,(11):74-75
<正>随着近年来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绿色低碳经济的兴起,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也使得碳排放权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资产,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进行节能减排和资产配置。为规范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会计处理,财政部于2019年12月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相似文献   

15.
与碳排放权的市场交易相比,碳排放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并未跟上世界脚步,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缺少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会计准则,这使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难以标准化。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现状及问题,按照碳排放权的持有目的不同分别展开研究,尝试性地提出碳排放权会计的基本核算模式,提出碳排放权的会计属性应为资产类别,且持有目的为自用的碳排放权应确认为无形资产,持有目的为出售的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应结合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后续计量时应进行摊销,重估公允价值的变动;披露方面应采取财务报表表内和表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16.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启动运行,而相应的会计准则尚未正式出台,碳排放权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影响着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文章研究通过环境资源产权视角对碳排放权进行资源分类和权能分割,建立环境资源产权界定框架,并结合资本结构的思想,在环境会计整体层面分析碳排放权,以求有效解决企业的碳排放权相关实务问题,并为未来其他环境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处理框架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生存环境恶化,气候变暖,我国多地均持续出现雾霾天气,各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严重并采取了相应措施,确定了包括清洁发展机制(CDM)在内的三种减排机制。企业核算碳排放权多凭经验,信息披露不透明,影响了会计信息准确性。本文介绍碳排放权和CDM项目相关概念,阐述CDM项目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计量,提出碳排放权为无形资产并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的观点,提出基于财务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因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不同的资产,从而导致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多元化。文章对我国企业有强制减排义务之前CDM项目产生的CERs的会计处理及将来有强制减排义务后拥有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碳中和政策逐步实施,全国碳交易市场已开始启动、用能权交易试点不断发展,环境权益交易逐渐成为中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政策工具.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规模的快速扩大对企业生产经营、会计记录以及信息披露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比较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的异同点,提出环境权益交易的会计处理框架.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碳排放权相关的交易规模越来越大,如何科学合理地确认、计量碳排放权相关交易已成为我国会计准则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分类确认与计量的基本方法,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