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区农民增收工作实现了稳中求进。但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受到较大冲击,增收的难度不断加大,迫切需要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0-2018年安徽省相关数据,以城乡居民收入多元化为基本前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就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之间的关联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与居民收入结构之间存在关联性,且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城镇化的关联度略高于城镇,但不同类型收入的关联性有所不同,安徽省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的影响为: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影响为: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财产性收入差距>经营性收入差距>转移性收入差距>工资性收入差距.城乡相比,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与城镇化的关联度为:农村略高于城镇,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与城镇化的关联度呈现城镇高于农村,城镇化与城乡收入结构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聚焦不同农户群体分化演进和增收举措,对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契合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国家统计局收入数据和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农户入户调查数据,对不同收入组别、不同类型农户分化演进脉络进行分析。不同收入组别农户呈现绝对收入差距扩大、相对差距先增后减、差距逐渐缩小等趋势。对于不同类型农户,收入视角下农户分化演进呈现出工资性收入贡献与分化后属性强化的特征,即务农收入占比下降推动纯农户渐进分化为兼业农户,而工资性收入增加助推兼业一型农户向兼业二型农户分化,并进一步强化纯务工型农户属性。文化健康消费视角下农户分化演进呈现出保险支出增加、卫生支出下降、教育支出强化的趋势。而多元化因素耦合共生影响是导致不同群体增收差异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不同农户群体增收致富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回顾以往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不同于基尼系数的新的指标用于衡量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并把这一指标引入模型,用以分析不同收入来源对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从实证分析当中得出一些缩小安徽省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启示。实证结果显示,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以及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会对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前两者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工资性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可观。  相似文献   

5.
中央财政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受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联动的影响,各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对各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本文利用面板数据聚类分析的思想,根据人均农业保险支出对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的影响程度的差异,将全国31个省份分为六个区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除北京市外,其余省份的农业保险对农民第一产业经营收入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各区域的贡献度差异明显,其中较早获财政补贴的省份以及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农业保险的省份,农业保险对农民第一产业经营收入的贡献度更大。根据经验结论,中央财政应逐步加大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力度,并对粮食主产区和财政自给能力弱的地区给予更大的补贴比例。  相似文献   

6.
中央财政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受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联动的影响,各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对各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本文利用面板数据聚类分析的思想,根据人均农业保险支出对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的影响程度的差异,将全国31个省份分为六个区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除北京市外,其余省份的农业保险对农民第一产业经营收入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各区域的贡献度差异明显,其中较早获财政补贴的省份以及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农业保险的省份,农业保险对农民第一产业经营收入的贡献度更大。根据经验结论,中央财政应逐步加大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力度,并对粮食主产区和财政自给能力弱的地区给予更大的补贴比例。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显示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财政支农结构中,支援农业生 产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最大,然后依次是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而农业科技三项 费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显著。综合考虑财政对三农、教育、健康的投入的研究结果显示,国 家在健康方面的投入对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正面影响最大,其次是对“三农”的支出,农村居民 的受教育水平对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的影响为负,但对农村居民的经营性纯收入和工资性纯收入 的影响为正。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精准扶贫背景,本文建议应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 持力度,同时重视对农村健康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在健康与教育之间,应该优先选择提升农村 居民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论文基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OLS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数字信贷对农户生产和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信贷与农户生产投资支出和生活消费支出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信贷不仅促进了农户生产经营收入的提高,影响农业生产绩效,而且对农户消费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促进农户网络消费的提升。同时,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信贷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户的生产投资影响更大,而对从事非农生产活动为主的农户的消费影响更大。农户的生产投资活动和生活消费均会受到数字信贷的深刻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农村数字信贷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方向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农民增收的视角,在对2000-2009年9月末景德镇市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状况进行典型调查的同时,随机选择辖内乐平市100户和浮梁县60户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状况作为调查样本,解析了当前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状况及其特点,剖析了制约农村地区消费需求的诸多原因,探寻农村居民收入变动对农村消费影响的内在规律,并就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当前经济问题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消费需求总量不足,通货紧缩压力加大,民间投资增长乏力,外贸出口下降,企业和居民的信心尚未建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镇居民受到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的影响,人均生活纯收入增长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已由1991年的10.25下降到1998年的3.1%。农村居民由于农副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经营困难,外出务工收入减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已由1996年的9%降至4%。收入增幅的下降,直接影响居民当期消费。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扩大。据调查,1997年20%的高收入户占有全部收入的34%,…  相似文献   

11.
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农产品出售收入明显增加,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得到恢复性较快增长。但农民是否真正从农产品价格上涨中获得实惠,还有待进一步分析。本文通过分析抚州市农户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以及农业的投入产出来实证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化技术赋能金融的新产物,也是促进农户创业、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显著的正向增收效应;农户创业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但中介效应不高;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和收入结构的异质性。因此,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强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支持政策与农户创业扶持政策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引导农户创业类型的多元化成为当前进一步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增收效应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论文基于江苏省沭阳县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以数字化"阳光信贷"为例,研究了面对数字农贷、农户借款需求以及需求规模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收入与数字贷款需求呈现倒"U"型的关系,生产性经营支出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数字借款需求行为,而网点距离、家庭劳动力占比、父母受教育水平皆对农户贷款行为呈负向影响,其中男性农户的数字贷款需求行为更为明显。论文研究发现,农户的数字贷款需求行为受到收入、支出以及家庭特征的深刻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以沭阳农商行数字化"阳光信贷"为代表的数字农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来,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为了解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近日,我们通过对常德市广大普通农户、农村种养大户、农业经济主管部门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实地调查,发现受多方因素制约,农产品价格上涨并未带动农民收入的同步增加,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以扩大内需这一现实背景出发,利用2005年全国31省市的截面数据实证了影响农村居民各种主要消费支出的各种收入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结果发现: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各种消费支出的影响各不相同,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需要加大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水平。  相似文献   

16.
宋洋 《吉林金融研究》2013,(5):49-51,76
为了解当前沈阳市农村居民家庭的收支水平、收入来源结构、消费支出构成及其变化趋势,尤其关注价格变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本文选取120户农村居民家庭进行了实地问卷调研。调研显示:样本家庭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活便利程度提高,收支盈余比例增加,收入同比基本持平;样本家庭支出同比持平,其中日常生活支出及农业生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增加;样本家庭大宗消费品普及,新型大宗消费品增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消费影响程度较大,计划消费的意愿低迷;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农民贷款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作用尚未体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增收,其中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促进作用明显。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富裕农民,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农民的增收效果更强;从农民的收入结构来看,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农民非农就业、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07—2021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系统研究了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并探究了其影响机制和异质性情况。实证研究发现,财政支农支出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财政支农可以通过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吸引劳动力回流反哺农业、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等路径实现农村居民增收效应。同时,该效应具有异质性,其增收强度会受到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以及农村经济基础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低保人员比例越低,财政支农的农村居民增收效应越强。进一步分析发现,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有效增强财政支农的农村居民增收效应。本文为坚持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协调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户就业与收入结构的变动,农户资源禀赋出现较大分化,那么资源禀赋条件的异质性对农户不同环节的社会化服务购买有什么影响呢?文章基于江西11县稻农的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回归方法,对影响农户农业生产各环节社会化服务购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文化程度、家离乡镇距离、经营耕地平均面积、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是否担任过村组干部、网络社交软件的使用、接受专门培训等因素对农户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决策行为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影响。鉴于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民增收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海南80%以上的土地在农村、6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在农民收入结构视角下,研究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构成状况及其增长影响因素,保障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既是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振兴乡村产业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夯实之举,也是海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