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基于CFPS数据中2742户贫困农户的研究样本,剖析贫困农户收支结构变化、资金流动特点和不同收入水平农户信贷活动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收入和支出情况可以反映农户在贫困农村的阶层属性,也可体现他们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状态及信贷活动。传统消费性信贷需求仍是信贷需求的构成主体,贫困农户收入水平对获批贷款机率、户均贷款金额以及贷款用途存在明显影响。应根据不同收支水平农户信贷需求特点,选择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机构和设计结构、额度、期限与抵押条件更为合理的信贷产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部地区的湖北襄阳市710户农民为研究对象,运用Probit模型,对中部地区农户信贷需求与正规信贷行为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样本地区农户的信贷需求以生产性用途为主,银行贷款是解决资金缺口的第一选择,抵押担保的缺乏是制约农户取得贷款的最主要原因。从影响因素看,家庭户主的文化水平、固定资产、从事工作的类型等因素对农户的信贷需求和农户正规信贷行为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前,农户资金短缺且融资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户收入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农地抵押贷款对缓解资金短缺和融资难问题有重要作用。论文运用辽宁省626个农户数据,描述性分析了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借款特征。并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特征对农地抵押贷款需求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养比、土地面积、净资产值、经济类型、借款经历等5个因素比较显著地影响了农地抵押贷款需求意愿,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欠发达地区,需求型数字信贷约束问题突出。以欠发达地区农户为研究对象,剖析其数字信贷行为特征,并采用适用于稀有事件分析的Firthlogit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鸿沟对农户数字信贷行为的影响,得到结论:第一,农户数字信贷参与严重不足,大部分农户参与数字信贷的年限较短,亲朋好友是农户了解数字信贷的主渠道,数字信贷的吸引力在于其借款和还款方式灵活而非融资成本低,数字信贷的用途集中于小额购物消费;第二,知识型和使用型数字鸿沟是数字信贷参与不足的主要原因,工具型数字鸿沟对数字信贷参与没有显著影响;第三,数字鸿沟主要通过降低农户的风险偏好程度来抑制其数字信贷参与;第四,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相对贫困群体和传统信贷排群体面临更突出的数字信贷约束,导致数字信贷难以填补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空白。  相似文献   

5.
农户小额信贷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已成为农村信用社的优良业务品牌,实现了社农“双赢”。但随着业务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小额农贷“走样”的现象,迫切需要加强管理,谨慎操作。农户小额信贷“走样”的表现对农户的调查不深不细,农户贷款档案内容  相似文献   

6.
农户贷款难问题制约"三农"发展,化解农户贷款难问题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通过分析金融知识能力和家庭资产规模影响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内在机理,构建"金融知识能力—家庭资产—农户信贷可得性"的研究路径.基于河南邓州、陕西杨凌、宁夏同心三地农户调查数据,采用Probit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知识能力、资产实力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知识能力有助于缓解农户需求型信贷约束,家庭资产有利于改善供给型信贷约束,且金融知识能力可以通过增加家庭资产来提高农户信贷可得性.据此,从开展农户金融知识教育、促进农户家庭财富增加等角度提出改善农民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辽宁省昌图县972份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对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行为对家庭福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农地抵押贷款供给不足,只有农村信用社为样本农户提供贷款;农户抵押的土地面积差异明显;农地抵押贷款金额随着抵押土地的面积增加呈现递增趋势,与传统金融产品相比,农地抵押贷款金额相对较高;贷款期限以中短期为主;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经营。进一步运用福利模型研究发现,农地抵押贷款对农户家庭年收入、农业收入、家庭年支出、生产经营支出和生活消费支出均具有显著正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文基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OLS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数字信贷对农户生产和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信贷与农户生产投资支出和生活消费支出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信贷不仅促进了农户生产经营收入的提高,影响农业生产绩效,而且对农户消费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促进农户网络消费的提升。同时,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信贷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户的生产投资影响更大,而对从事非农生产活动为主的农户的消费影响更大。农户的生产投资活动和生活消费均会受到数字信贷的深刻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农村数字信贷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方向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惠献波 《南方金融》2016,(11):86-93
发展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是缓解农村融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矛盾、繁荣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河南省562户农村家庭问卷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以宅基地使用权为抵押进行借贷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户主为男性、户主年龄较低、非农收入占比较高、有信贷经历的农户,其借贷意愿较强;承包经营耕地面积、资金需求满足程度、贷款期限对农户借贷意愿有正向影响,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难度、贷款申请难度、宅基地在养老保障中的重要性、利率水平对农户借贷意愿有负向影响。推动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要从需求端和供给端着手,一方面激发农户借贷意愿,另一方面完善信贷配套制度;还要稳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为宅基地使用权所承载的过多社会职能"松绑"。  相似文献   

10.
党鑫  闫宜乘 《时代金融》2013,(9):193-194
本文利用2007和2008年对我国11个省近3000个农户的调研数据,使用Heckman模型实证分析了信贷对农户投资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大多数农户而言,信贷的获得能够显著地促进农户的投资规模;但平均边际影响小于1,表明部分信贷进入了非生产性领域。此外,投资机会是影响农户投资选择的重要因素,较高的外出经商务工收入比例对农户投资决策将产生负向影响。家庭毛收入将正向影响农户投资规模,而教育和医疗支出负担则抑制农户的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11.
胡金焱  张博 《金融论坛》2014,(1):3-9,49
本文在对山东省济南市周边县、镇213户农户家庭情况、信贷需求及资金来源渠道等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异方差probit模型对农户信贷需求、信贷资金获得渠道与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常住人口数、债务水平的提高倾向于提高农户的信贷需求,收入来源、债务水平会对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起到积极的作用,债务水平越高越需要非正规渠道资金;而农户户主年龄、家庭最高受教育程度、所处区位及居住村是否设有正规金融机构网点等因素对农户信贷需求及其资金来源渠道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农户信贷供给视角,运用2008年福建省农村信用社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农户信贷约束的显著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信用社的存款总额、正常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农户贷款利息收入、营业外收入与资产质量等级对信贷供给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农村信用社的其他贷款(除农户贷款外)、贷款利率、利息支出、营业费用和其他支出、固定资产净规模与所处的地理位置(山区)对农户贷款的影响是负向、显著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微观调查数据,采用有序 Probit 模型对影响农户信贷排斥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农村地区,农户家庭主事者的性别、年龄对其家庭能否获得贷款用于生产性投资影响显著;家庭成员的总体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缓解家庭受信贷排斥的作用就越大;同样,家庭耕地规模越大和家庭年总收入越高的农户可以避免信贷排斥,而家庭负债越高的农户则面临着严重的信贷排斥。居住在自有住房里的农户和居住在商业中心周边的农户顺利获得贷款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判别抽样法,定点选取了16个省(市)国定贫困县中的1503户暂时性贫 困农户为对象,对其经济特征、信贷需求及贷款可获得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 Probit模型对其贷款可获得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调查发现:大多数暂时性贫困农户均 有信贷需求,且以中短期和小额为主,用途以消费为主,生产次之,信贷可获得性整体偏低, 且正规信贷获取难度大于非正规信贷。实证结果显示: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社会关系 对贫困农户正规信贷和整体信贷可获得性均有正向影响;家庭社会关系及区域影响力对非正 规信贷可获性有显著正向影响,金融机构物理距离对贫困农户信贷可获得性产生了一定的排斥 效应。可见,户主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社会关系、金融网点已成为我国贫困农户信贷可获得 性的现实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治成  曹浩 《时代金融》2012,(29):49-50
农村小额信贷是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村金融工作的主要业务。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信贷支农的重大政策措施,在解决农户贷款难题、帮助贫困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用风险是制约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风险,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对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分析方法,模拟农村信用社与借款农户的客观情况,构建农村信用社与借款农户的博弈模型,以此探求影响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农户在出现融资问题时;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借款.亲友间的免息贷款或口头约定的低惠贷款是最常见的信贷来源;另外就是向农村合作银行贷款,但是许多农村家庭对向农村合作银行贷款的认知不够,不了解影响贷款的因素,因此更要推广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7.
论文利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百村万户"调研数据对我国28个省农户的跨期消费偏好、风险偏好和社交密度偏好等三个行为经济学特征与借款行为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远期消费偏好对农户家庭内源融资供需平衡起到调节作用并显著影响着借款需求发生概率;2.高社交密度和基于节俭品质的远期消费偏好在农村社会可以充当一定的信用资本从而提高农户家庭借款的可得性;3.风险偏好对农户借款需求和可得情况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基于熟人社会的非正式借贷现已难以适应规模经营与农业转型发展,如何提高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是当前农村金融工作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农户家庭不同生产经营特征出发,探讨农村金融机构行为偏好,可为该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度数据,在对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供给行为进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农村金融机构偏好于风险分散、产业融合经营的农户家庭,而对单一生产经营的农户家庭不存在显著偏好;农村金融机构在"行政—经济"张力下,其选择性机会主义行为表现为保证涉农贷款"不出事",而不是激励农户"更赚钱".现阶段政策驱动下,农村金融机构主动性不足,阻碍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限制了正规金融在农村信贷市场的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19.
在部分贫困地区,除正规金融和私人借贷以外,由财政出资的互助资金也有效地缓解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实证结果显示,金融环境、家庭特征、地区差异对农户的这3种信贷渠道选择有显著影响。正规金融获贷额度高、从事非农经营的农户倾向于选择正规金融;农信社贷款利率高、有生产性借款需求、家庭收入高的农户,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户热衷于互助资金;而互助资金贷款利率高、从事非农经营、距离正规金融机构远的农户更多地利用私人借贷。  相似文献   

20.
论文基于宁夏生态移民迁入区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不同社会资本对不同类型正规信贷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是否加入专业合作组织和经常来往亲戚数量对其供给型信贷约束具有显著影响,而家庭成员或亲戚有无在本县或乡镇担任干部和农户人情支出对其需求型信贷约束具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鼓励移民农户积极培育社会资本、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金融扶持力度、完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建议,以有效缓解农户正规信贷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