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重庆市江北区双溪村的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积极报道较多,也有质疑。基于对双溪村572户现住户中92户进行的问卷调查,从农民基本情况、对改革试验的综合评价、经济状况、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等五个方面考察分析双溪村统筹城乡改革试验的实施情况。结果表明,双溪村试验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当前的统筹城乡改革探索中可资借鉴和改进。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在九龙坡区陶家镇和海龙村的试点较为成功,其共同点在于注重以工促农、社会保障和土地集约,而在改革主导角色、农民身份转变和土地流转方式上各具特色。“陶家模式”和“海龙模式”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土地政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系统思考与政策创新。目前,两种模式的深化发展,面临土地政策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推力不够、城乡规划视野不宽、政策落实不到位、资源要素流通不畅、管理体制不顺等困难。应进一步探索土地集约利用的新机制,加快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充分保障农转城人员的利益,推进城乡科学规划,破除农村投资樊篱,并提升各级政府的统筹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高速发展时期。伴随着老龄化、高龄化同时出现的“空巢化”具有快速发展之势。最近10年,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老年人的平均空巢率已达26.4%。文章通过对安徽省四市(县)“空巢老人”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据此分析了“空巢老人”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处置,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转户农民” 自愿退出土地的比率较低。影响“转户农民”退地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有:配套政策未及时跟上、历史遗留问题、现行政策欠完善、土地利用未明确、改革资金周转困难等。“转户农民”退出土地,利于农村、农业更好地发展,利于其在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也利于缓解改革财政压力;而农民转户不退地,可能形成“城乡三元”人口结构,使农村、农业发展陷入僵局,也会阻碍下一阶段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应加强户籍制度改革的宣传,尽快落实户改配套政策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善现行户改政策和退出土地利用政策,拓展改革资金来源,为户籍制度改革提供法律保障,并允许“转户农民”退回农村,消除其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关注空巢老人精神生活,提高空巢老人休闲生活质量,本研究对292份调查数据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描述了长沙空巢老人休闲生活基本状况,建立了空巢老人休闲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空巢老人休闲生活方式简单而具备一定地域特色,空巢老人休闲满意度高达88%;影响因素模型各检验统计量达到适配标准,模型拟合程度良好。休闲氛围、可进入性、客观成本以及社会地位等四个因子对空巢老人的休闲生活满意度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然可见,并且在众多的老人中不乏过着“空巢”生活的老人.由于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满足的过度重视,忽视了老人的精神赡养.应采取建立“空巢”老人瞻养法律保障制度,加强对人民的孝道教育等措施来解决“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相似文献   

7.
针对“双溪模式”的推广问题,对重庆市江北区双溪村周边13个村的调查表明,农民在生产性贷款、长期有保障的土地流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降低教育成本等方面的需要十分迫切。尽管双溪模式中农民转市民和集中居住等政策得到周边农民普遍认可,但政府直接介入农村生产要素流动和经营过多,变革体制机制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力度不够,提高了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降低了农民变革自身生产生活模式的主动性,在改革试验推进中必须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8.
所谓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当前“空巢老人”的数量不断增长,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有关方面组建老年人互助服务中心,以社区为单位成立服务老年人的“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让年轻人、准老年人以及身体健康的老人利用闲暇时间为“空巢老人”提供必要服务。  相似文献   

9.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掌握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状况,近期我行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对所辖的大荔、澄城、蒲城、富平四县6个村100户农民的收入和对金融服务需求状况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百户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对金融业的需求强烈.从收入构成看,农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增收渠道不宽,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落后,金融促进农民增收的潜力还待充分挖掘.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土地征收改革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驱动和“民众诉求”推动两种。温州“民众诉求”推动的土地征收改革模式,其典型特点是政府回应征地群众的“民生诉求”问题,通过“三分三改”给予农民“携土地资源用益物权”入城的市民身份,并创造农民可以“自由择业”的“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经济环境,使得被征地农民生活“有依靠”、工作“有奔头”。从温州征地模式的成功经验来看,“民众诉求”推动的土地征收改革模式,本质是“民众诉求”推动与政府“回应改革”,具有民主性、回应性、责任性特征,有利于化解城市建设社会风险和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一直在“集体所有-私有”之间展开争论,其实契约性集体与身份性“集体”的区别远远大于个人与集体之别,如果是契约性的,那么村集体对上可以制约官权、对下可以保障农民个人权益;如果是身份性的,那么“村集体”就是对下制约民权、对上依附官权的国家权力末梢,很可能形成先用强权“化(民)私为公”、再用强权“化公为(官)私”的中转站,最终不管是农民个人利益还是真正的村集体利益,都成为权力刀俎上的鱼肉。目前的体制下,不管是中央“放任”地方的“土地协议批租制”,还是中央“管制”地方的“土地公开拍卖制”,首先都要以“权利制约权力(不管是中央政府权力还是地方政府权力)”为前提,否则只会陷入“国进民退-国退民退官进”的传统怪圈。农业税废除以后,政府对农民的索取仍然超过市民、而对农民的保护仍然弱于市民,以后改革的方向也不仅仅是让农民向“市民”看齐,更重要的是农民应该与“市民”一起争取基本的公民权利:在“无代表不纳税”的基础上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在“无公开不支付”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体化。要求地权属于农民的消极权利,要求社保属于农民的积极权利,不管是“用土地替代社保”还是“以土地‘交换’社保”,本质上都是对上述两种公民权利的侵犯。即使中国目前的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撑城乡统一的社保体系,“优先考虑城市人,最后考虑农民”的做法也是不能被任何现代文明所容许的。目前乡村内生性的自组织资源极度缺乏,原子化的农户在与组织化的其他群体发生利益冲突时,往往成为最大的利益受损方。要走出这种困境,首先就应该尊重农民的自组织权利,不论是血缘化、伦理性的宗族权利,  相似文献   

12.
老庄湾是陕北子长县的一个偏僻小村,那里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居信着75人21户农民,曾是究得出了名的"当棍村"  相似文献   

13.
产与城是城市空间内部最为基本的要素,两者的关联模式决定了空间组织形式。从城市形成的历史角度来看,城市的形成是为了降低"城"与"市"之间的交易成本而达成的一种联合,是面临空间功能专业化效率与空间交易成本两难冲突的理性选择。正在失去"特区"身份并被称为"工业村"的工业园区是拓展城市发展的潜在新空间。而"产城分离"既是当前工业园区的实体形态,也是一种工业园区病。在后开发区时代,基于空间演化规律,要逐步去功能化,推进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加强功能重塑为主要内容的空间创新,改变传统远郊工业园区空间功能"一股独大"的局面,以"多规融合""城区联系""网络社区"为重要战略推进"产城融合",实现园区的空间城市化变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河南省XX村为案例,以乡村老人生存状况自1996年至2006年演变的过程为视角,利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从经验的角度对乡村老人的生存环境、生存质量和生存效果进行分析,得出乡村老人的生存状况未能与乡村经济获得同比例增长的“增长悖论”。笔者分析了“增长悖论”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乡村老人生存状况如全面教育与就业工作的结合等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可用马克思所说的“单纯法律上的土地所有权”的思路实现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的“转权”;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明确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原则、重点、要求和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民用水户协会是农村灌溉管理转权改革的一种制度形式。通过对湖南铁山南灌区的10个用水户协会和200户农户进行调查,采用针对面板数据的自然试验评估法,研究了用水户协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绩效,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农民用水户协会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作用,应作为我国灌区管理改革的一种模式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及合理界定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当前中国农村产权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农村广泛而持久的土地之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着眼点应当是在不断扩大、强化和稳定农民的土地产权,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完善现有的土地制度,逐渐改变"两权分离"的制度模式,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  相似文献   

18.
老龄化带来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养老,"空巢老人"是老年人中有特殊需求的群体,"空巢老人"如何养老,已成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研究城镇"空巢老人"养老模式,对主要的三种养老方式如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进行分析比较,居家养老方式是未来主要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使我国完全迈入了老龄化的社会,这主要表现在我国养老服务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目前养老问题仍然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而空巢老人是老人群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不与子女同住的独居老人,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本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城市空巢老人在生活照料、物质经济、精神慰藉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角度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依据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的个人,中观系统中的家庭、邻里亲友、社区和社会组织,宏观系统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文化这几个方面提出了几项针对城市空巢老人养老可采取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提供想法,有利于引发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天马 《大众商务》2008,(4):55-55
随着七八十年代人纷纷步入婚姻,组建自己的小家。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出现了。这段时期因子女已经成家,教育费、生活费支出减少,资金也累积到一定数目,此时家庭的理财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空巢”家庭该如何理财?成为了好多中老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