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王溢纯 《企业家天地》2011,(11):194-195
贫困一直是困扰着世界各国的重要的社会问题,我国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贫困现状的介绍,指出了我国农村贫困形成的原因,探索新时期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公共产品理论与熵权TOPSIS分析法的基础上,以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选取五个方面14项指标,测算了2010-2014年我国各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动态变化,并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减缓农村贫困问题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2010-2014年间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地区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差距呈不断缩小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特征,存在空间正相关集聚现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贫困消减具有正向积极作用,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贫困消减的影响是边际效应递减的。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西部贫困地区具有特殊重大意义,但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农村低保制度体系自身不完善的表现,也是该地区农村社会文化生态和治理环境不足的集中反映。推进该地区农村低保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立足于农村低保制度的宗旨,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体系和加强经济文化建设,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实现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在全面推行的过程中,逐渐突显出了一些问题。如中西部地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过大、西部贫困地区低保资金筹集困难,难以实现应保尽保,等等,这种状态与党和政府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而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借助中国省际动态面板和静态面板模型探讨财政支农与城镇化对农村减贫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的农村减贫得益于财政支农工具与城镇化战略的交互协同效应,但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减贫的促进效益更强;财政支农投入中的扶贫性投入和就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更有利于东部地区农村脱贫,而综合性开发支出和人口城镇化水平则在中西部地区更具农村减贫的拉动效果;虽然我国的农村贫困存在明显的"棘轮效应",但随着财政分权、农业经营规模和农村医疗教育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贫困发生率会得到相应抑制。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农村贫困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当前农村挟贫面临的难度与问题依然很大。针对存在的问题,农村扶贫政策调整和完善的思路应是:扶贫对象由贫困地区向贫困人口转移,由注重解决生存贫困向注重解决权利贫困和能力贫困转移,坚持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坚持增加扶贫资金与提高扶贫资金效果相结合,坚持就地扶贫与并地移民扶贫相结合,坚持救济性扶贫、开发性扶贫和知识性扶贫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由申长平教授主审、茹家团等著的《新农村建设走向——皇城之路》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省,也很可能是全国第一本研究“新农村建设走向”的经济应用专著,作者带着“曾演绎中国历史政治舞台、农业文明发祥地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为何仍是我国最大的贫困区”以及“中西部同样条件下为何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异”等问题,结合解决这些问题较好的皇城村实际,进行了深度调研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贫困家庭的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基础和前提.从多维视角识别和分析贫困更能挖掘贫困的本质,为政府制定反贫困对策提供更为精准的科学依据.基于Alkire-Foster多维贫困测度模型,以粤北山区农村家庭为例,多维度定量测算出主要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维度和贫困家庭,并提出按贫困维度施策、按地区贫困和家庭贫困的程度决定扶贫资金的使用、建立以能力扶贫为导向的扶贫机制和提高基层干部扶贫管理能力等精准扶贫对策.  相似文献   

9.
科学有效地刺激我国农村的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各地区农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立足于中西部地区农村消费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刺激中西部地区农村消费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1年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由“解决温饱”进入“发展致富”新阶段。市场失灵导致贫困地区要素集聚能力弱、投资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导致扶贫移民数量大、增收难度大,城乡二元制度导致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差距大、农村要素资本化程度低,贫困人群知识技能缺乏导致其人力资本存量低,以及财政扶贫资金总量不足、配置效率低,使贫困地区普遍面临“在贫困中发展、在发展中贫困”的困局;加上贫困标准的提高,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应加大投入力度,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完善政策配套,提升易地搬迁扶贫效率;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快制度创新,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加快立法研究,为扶贫开发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