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郑健 《当代经济》2021,(3):68-70
“小店经济”一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没有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务院及各部委连续发布有关发展“小店经济”的政策或文件,使得这一被忽视的经济洼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从“长尾效应”的角度对”小店经济”进行剖析,剖析其作为长尾理论尾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小店经济”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策支持是“小店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规模是其发展的短板,特色是根基,规模化经济是基础和保障,“小店经济”的长尾效应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区域发展关联与外部性已成为发达国家产业成长最为显著的经济现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意义在于通过产业的扩散,在环渤海地区内部形成一个经济中心,共同推进环渤海地区核心区域(京津冀)东部滨海地带的崛起。滨海新区崛起是河北省加速融入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提升自我的重大机遇;另一方面,滨海新区“空吸”效应可能加速河北资源、要素流失,加剧河北在京津冀区域中的“洼地效应”。  相似文献   

3.
首先利用熵值法从基础设施环境、创新性教育、主体、投资、制度、金融环境以及市场化程度7个方面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包容性创新环境进行测度。利用2011-2015年数据检验包容性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包容性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最后,为了营造良好的包容性创新环境,提出东部地区要避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极化效应”,形成对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的“涓滴效应”,中部地区构建创新的“洼地效应”以及西部地区形成“本地市场效应”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建国以来,党和政府根据时代背景、政策环境、经济发展战略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呈现的模式是高度集权下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模式、区域“部分先富”的非均衡发展模式、新时期“统筹区域”的均衡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在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初步总结的基础上,就“统筹区域”的均衡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作了初步探索,以更好地协调、统筹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提出,为我国私营经济生存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理论环境。而这一理论形成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论证“私营企业主”的管理是创造价值劳动的命题,首先要依据马克思关于对经理人员的管理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论述,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形成的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实际。  相似文献   

6.
“发展极”理论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有着深刻而合理的内核。由于在区域经济内部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性,生产要素在不同空间转移和集聚,往往使若干点状空间具有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因而形成经济的“发展极”。“发展极”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发展极”的内在结构形成的凝聚力,在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会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这个集聚效应可以表现为1+1>2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选择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梁军 《生产力研究》2005,(2):160-162
产业集聚理论吸收了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和生产综合体理论等区域发展理论的积极因素,强调集聚经济和区域分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在论述产业集聚的发生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效应基础之上,提出了发展区域经济的产业集聚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些年以来,武义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洼地效应”令人瞩目。但随着工业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不可避免地遇到“成长的烦恼”,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总体来说是外延粗放型和资源消耗型。面对新一轮的追赶式增长周期,作为支撑着工业增势的土地、环境、能源等重要生产要素却全线告急,工业经济的出路何在?推进武义县工业科学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就只有、也只能是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产业集群不经济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已有的文献中,众多学者对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等外部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企业组织形式大加褒扬.但忽视了在我国目前环境下.有些产业集群存在的一些“不经济”现象。本文通过对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的“不经济”现象的深刻剖析,探讨了针对各种“不经济”现象的对策,以期实现我国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神经网络的区域经济系统因素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某一特定空间,不管其发展水平如何,最终都能在某一特定空间上找到它的“影子”,这种经济活动与特定空间的结合,就产生了区域经济(RegionalEconomics)。区域经济理论是以区域为着眼点,运用以经济学为主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和探索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也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区域经济理论的贡献与独到之处就在于它以空间来观察经济现象,对经济活动作出理性的解释和把握。1、区域经济系统的特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区域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  相似文献   

11.
极上增长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Fperroux)提出的。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主导着西方和第三世界的发展战略。佩鲁认为:增长不会同时发生在任何地方,而是发生在称为“增长点”或“增长极”上。增长极不是地理空间的区位,而是经济空间的区位,它具有规模大、创新性、主导性、动态性特征。‘搬”的经济扩散,导致区域发展。在不均衡经济发展中,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创造了发展的机会。增长权选择适当,就可以产生预期的经济效果。铡叫市是自治区首府,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中无疑处在优先发展的历史地位,同时,它还…  相似文献   

12.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虽然在贸易、投资和地方性的双边合作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来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并没有重大突破。根据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组成区域贸易集团的贸易创造效应会带给这一地区明显的福利效应。在外部区域一体化贸易转移的压力和内部区域一体化贸易创造的推动力共同作用之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彤  罗浩 《当代财经》2004,(4):85-88
在介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趋同假说和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性研究作了一个全面回顾之后,总结出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性的三个“典型化事实”,即阶段性绝对趋同、俱乐部趋同及条件趋同。进而,从促使区域经济条件趋同的因素中,可以引申出一些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4.
民营企业现在是创新的重要力量,它是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为民营经济创造一个法治环境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本文就如何为民营经济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双碳”背景下,数字经济是推动区域实现绿色创新的重要驱动路径和动力来源。文章系统构建了数字经济测度体系,并以环境规制异质性门槛为切入点,采用非线性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探究数字经济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的环境规制门槛机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区域异质性明显;特别地,数字经济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受限于环境规制的异质门槛效应:较低水平的环境规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数字经济的区域绿色创新绩效提升作用,而随着环境规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效激发了数字经济的驱动效应,进而促进区域绿色创新。即数字经济与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呈现出U型关系。研究厘清了数字经济利用环境规制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的驱动效应,为区域政府制定绿色创新绩效提升路径提供切实依据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潮流。各国签定各种区域贸易协定本质上是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果带来的经济持续发展效果。传统理论一般倾向于肯定贸易创造的积极效应,而否定贸易转移的效应。但贸易转移效应或许造成了理想中的成员方和世界福利降低;同时却带来了现实中成员方消费者的福利和世界的整体福利一定程度的增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产生极大的贸易创造效果,提高成员方和世界的整体福利。  相似文献   

17.
基于异质型人力资本集聚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经济学理论,对异质型人力资本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提出了人力资本集聚的3种方式,对其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分别进行了论述。以此为基础,结合实际,对人力资本集聚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就人力资本集聚模式与区域经济模式的转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熊映梧同志著的《生产力经济概论》最近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的特点是:理论观点有所创新,研究方法有所前进,理论体系比较完整,是我国经济学术界系统地研究生产力理论的第一部专著。现就我个人的理解,对该书作一些评介。 (一) 学术著作最可宝贵之处是在观点上能突出一个“新”字,而《生产力经济概沦》正是在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19.
赵勇  张杨 《经济经纬》2012,(2):37-41
“新经济地理理论”强调规模经济是地区贸易和国际贸易的驱动力,这种力量被克鲁格曼称为“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本地市场效应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借助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笔者重点实证检验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相关制造业的本地市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多数制造业部门在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本地需求规模起到了主要作用,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固定成本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作用.因此,在追求未来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培育相关产业的本地市场效应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43,自引:8,他引:43  
苗长虹  樊杰  张文忠 《经济地理》2002,22(6):644-650
20世纪80年代以业,区域经济研究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界迅速复兴,产生了被称为“新区域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导向。文章介绍了“新区域主义”出现的背景,论述其特点及理论渊源,分析了“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与新动向和政策导向,最后评述了“新区域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讨论了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