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建 《金融电子化》2001,(12):75-76
一、金融创新的背景目前,国内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推出,从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居家银行、企业银行以及目前最热门的网上银行,创新的品种花样繁多,琳琅满目。这些新产品  相似文献   

2.
一家银行科技服务水平的高低与业务部门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程度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信息科技已经成为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力。激烈的同业竞争、复杂多变的市场和日益多样化的客户需求,迫使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不断以新业务、新产品、新渠道来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同时不断降低营运成本,以取得竞争优  相似文献   

3.
对银行来说,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法宝。建行更是将创新研发作为信用卡业务的立足之本,以产品创新作为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并且孕育了一批颇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些新产品的推出使建行信用卡产品体系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4.
刘宗治 《福建金融》2002,(10):23-25
金融产品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商业银行降低经营成本,拓宽收益渠道的有效途径。为适应场经济发展及应对加入WTO后激烈的金融同业竞争的需要,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近年来纷纷加快了金融产品创新步伐,但目前产品创新总体规划不强、创新能力弱的局面并未有效突破。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提高金融产品创新力,必须领会金融产品创新的内涵,剖析现阶段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把握好金融产品创新的基本原则明确金融产品创新的主攻方向和重点,统筹考虑,逐步推进,实现持续创新、有效创新。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研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做好产品创新以扩大业务种类、丰富服务渠道、扩充服务客户、提升服务水平,最终提高竞争实力。在具体做好产品创新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认真分析客户需求,提高产品创新的针对性,充分借助互联网金融渠道,积极做好与外部机构合作,全面做好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6.
孙尧 《中国保险》2012,(4):38-41
非寿险银保业务概述 一、非寿险银保业务的范畴 银行保险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发源于欧洲,目前已在全球普及.其概念伴随发展过程先后出现三种描述.一是渠道说,认为是保险公司利用银行渠道实现保险产品的销售;二是产品服务说,认为是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三是经营策略说,认为是银行和保险公司采取的一种策略,双方通过相互融合和渗透,实现资源共享和整合,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向客户提供与保险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同的描述反映了银行保险在不同阶段的特点、深入程度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汪田 《现代金融》2008,(9):47-47
商业银行在创新过程巾应增强品牌意识,由以往的零星的创新模式向系统的创新模式转变,根据银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和自身的特点,包括文化特色,确立业务创新重点,在这些重点业务领域中分层次开发、分阶段推进创新活动。大力挖掘金融创新以提高银行运作效率、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更注重于借助金融创新这一富创造性的企业活动,发展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使得所有的新业务或新产品都打上企业文化的烙印,并与银行整体的品牌形象保持一致。不是仅仅以某一或某些金融创新产品见特色,而是以系统的产品研发占据金融市场一定份额.形成金融创新的品牌化效应。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加强标准化工作,对于促进国内银行与国际金融服务的接轨,提高国内金融产品和服务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迅速发展的新业务、新产品以及互联通用的需求也要求银行业建立统一的业务操作管理规范标准。技术应用标准化、业务处理标准化是促进我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服务接轨、提高国内各商业银行整体竞争水平的前提条件之一。本文以ATM、电话银行等电子渠道为例,探讨规范自助服务渠道业务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9.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在业务产品创新和服务渠道优化方面的成效显而易见,其快速的发展态势,改变了金融行业的业态和业务模式,提升了银行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了银行向智能化、数字化深度转型.本文深入分析了5G智能时代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指出金融科技将提升金融精准服务能力、开放服务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创新打造金融产品、构建敏捷服务模式、深化建设开放生态、推进场景金融应用、严控金融安全风险的金融科技发展路径,为银行推动金融科技在业务领域的深度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零售银行网点如何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不断创新经营模式越来越重要。论文研究了数字金融创新和消费者渠道偏好对零售银行网点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数字金融的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客户获取银行服务的方式,但零售银行网点作为与客户沟通交流的主渠道,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向市场输出和传播的主要路径。未来银行网点转型的关注点应在数字金融技术的应用和消费者获取金融服务渠道偏好改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提升客户体验,给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实现客户从"到店"到"逛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陈美风 《证券导刊》2013,(33):72-73
虽然传统影像业务增长放缓,但公司持续研发多种金融设备新产品,并凭借强大的银行渠道资源交叉销售,从而使得流程银行软件和金融专用设备成为新的发展驱动力;由于智能印章机产品市场空间百亿以上,因此有望为公司带来较大业绩弹性。  相似文献   

12.
张杨 《现代金融》2004,(4):22-22
金融产品的创新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只有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新产品,才能抢占先机,赢得市场,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13.
农业银行的产品线非常丰富,包括借记卡、信用卡、理财、贷款、客户服务等,这些金融产品受众各不相同。近几年,农业银行紧跟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强业务渠道建设,建立了网点柜面、自助终端、电话银行、电视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外部合作商、客户服务中心等多功能、立体化、差异化、精细化的银行服务渠道体系。  相似文献   

14.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商业性机构,其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业务的经营与管理是借助各种渠道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渠道的多寡、完善程度以及运营效率,体现了一家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渠道建设能力及其运营能力构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渠道大致包括物理网点、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共同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但是,由于这些渠道是在不同时期以独立的、无统一标准的方式陆续建设而成,渠道间缺乏横向业务逻辑的复用,  相似文献   

15.
为对金融产品研发与金融市场发展作出准确趋势判断,通过社会公众对金融知识与金融产品的认知度、社会公众的消费习惯和社会公众的银行偏好三个方面的调研,发现存在社会公众对金融知识及产品缺乏认知,消费观念保守等问题.针对此,文章提出金融机构需进行金融知识深度宣传、设立银行-公众便利互动渠道、开发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激励“先消费,后付款”消费模式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金融产品营销与服务创新的思路李德庆金融企业经营业务的本质,是其产品的营销与服务。银行要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努力追求和发展具有创新意义资金产品的营销与服务。目前,金融界就这一问题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仍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1、在理论研究上...  相似文献   

17.
一、银行IT架构建设的趋势 "以客户为中心"是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思想,但如何体现到IT架构中呢?近年来银行业务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监管和对外信息批露的要求不断加强;二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呈现同质化,迫使银行在新产品研发、个性化客户服务、市场营销手段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三是为应对上述挑战,各银行不断加大内部管理,一方面适应越来越严格的监管要求、信息批露要求等,另一方面不断渊整内部流程,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灵活的客户需求,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18.
当今,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金融电子化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潮流,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了一系列电子银行产品,为广大客户带来了方便和新的服务体验,也将金融创新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但与此同时,电子银行业务也为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从目前看来,预防网络犯罪,防止电子银行服务给  相似文献   

19.
2004年零售金融创新猜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零售金融的创新,一般而言是指银行在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分销渠道和定价策略方面的创新,目的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培养客户的忠诚程度、增加股东收益以此提升公司价值。但是由于产品的模仿性很强,服务的差异性也不明显,要想不被竞争对手打败,必须树立新的创新理念。因此,现代发达国家零售金融创新重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银行业不断推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金融产品,例如一卡通、流动银行、网上银行等。这些金融产品正日益成为国内各大银行创新产品、抢占市场、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些金融新产品都是建立在综合应用系统基础上的,随着其广泛应用,银行财会核算将受到深层次、全方位的影响,也给财会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综合应用系统对银行财会核算的影响1.银行账务组织实现自动化在传统操作方式下,为使每天成千上万笔的银行会计核算业务能及时、准确地处理,银行在会计账务组织上设置了综合核算和明细核算两个相互核对、相互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