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资本论》的性质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曾先后形成了科学、哲学和社会批判理论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事实上,无论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方法论前提、资本的历史还原及人类“历史之谜”的发生机制来看,《资本论》的性质都是一种揭示人存在真相的历史现象学,它是对人类“历史之谜”的根本解答,而这种解答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本质及现象特征的讨论,从“确定的”历史对象中提取关于这个对象总体性质的数据用于社会分析,是该书最有价值之处。不足之处,是在历史典型比较之外,缺乏过程的根基和分析规定的内置。这种“历史+事实”构成研究对象的工作规定强化的是“科学的实证”的做法。然而,把“比较分析”当作演绎基础,本身就值得商榷。从《21世纪资本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比较看,方法上的可质疑性仍然在于对“价值范畴”的删除。从实在内容看,《21世纪资本论》与《资本论》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例如所举出的“资本主义基本公式”在实质上锁定的是价值转化的分析对象。我们应本着瑕不掩瑜的态度,认真挖掘该书的精华,依托《资本论》的科学架构,梳理蕴含其内的批判规定,弘扬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从诞生到现在整整150周年.150年来,它一直以其强大的逻辑震撼力与理论说服力为世人所折服.它不仅被全世界劳动者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而且也越来越得到中外学术界和国家政要的普遍关注与青睐,至今仍然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世界人民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先生近年出版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轰动,被誉为“21世纪新版的资本论”,“可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媲美”.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溢美之辞.相对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皮凯蒂先生的书只不过是高山下的一抔黄土;而《资本论》是亘古以来的一座思想高峰,一部具有醒世价值的历史圣典.  相似文献   

4.
在《资本论》当代阐释中,新辩证法学派援引黑格尔哲学将《资本论》阐释为一种“先验结构”,该路径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批判相左。秉持历史科学诉求,马克思在哲学与经济学的视差中进行《资本论》的理论建构,《资本论》整体因此呈现出“科学性”与“类先验性”的双重特征,这使得马克思的“科学逻辑”与黑格尔的“思辨逻辑”表现出立场上的差异与形式上的近似。可见,在《资本论》方法论阐释中,脱离历史唯物主义与去黑格尔主义两者皆不可取,我们需要站在马克思的理论立场上来考察“解释世界”的问题,继而从理论“旁观”视角切换至“行动”视角,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旨趣。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社会和谐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出版至今已有100多年。今天,当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时,对《资本论》继续深入探索,还可以看到其中蕴藏着的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揭示了人自身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资本论》和谐社会思想的基点;合理地调节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资本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要义;“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资本论》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最深刻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市场功能思想博大精深,本文从市场功能与资本功能的联系中作了初步的探索。一、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作用的理论是市场功能的理论基础;二、《资本论》涵盖了西方经济学提出的社会经济生活的三大问题;三、供求理论、竞争理论和价格理论是《资本论》市场功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四、“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协调运作,是《资本论》市场功能思想的重要方面;五、市场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201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工程,柏林,共114卷,123本书)第二部分"《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第4卷第三册即将出版。这一册将包含马克思1863~1867年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即所谓《资本论》第三版)的最后一部分。对于编辑出版史以及以《资本论》为主体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而言,这都将是一件大事。顾名思义,这篇论文是为"《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课题而作,其主题就是马克思如何一步一步地从关注哲学、政治、国家和法律转向经济学,一步一步地从经济现象进入经济本质,从而走向《资本论》创作。因此,这篇论文实际上是对于《资本论》前史或萌芽时期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演变心路历程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 本书是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主办的关于《资本论》研究的资料和动态文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两集。主要刊载:国内未发表过的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经马克思恩格斯修订过的《资本论》各种版本的异文,马克思经济学手稿和笔记介绍,关于《资本论》的出版、翻译和传播的历史资料,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和教学的历史资料,我国各方面的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个人的《资本论》学术活动报道,《资本论》学习辅助材料,国外学术动态,等等。  相似文献   

9.
李善明 《经济学家》1991,(4):92-100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与《资本论》第四卷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剩余价值理论》手稿直接等同于《资本论》第四卷,一是根本定马克思有《资本论》第四卷,作者认为,把二者直接等同起来是不正确的,它会给理论史研究带来混乱,但不能否认二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为《剩余价值理论》手稿包含了《资本论》第四卷所应当包括的一切内容,是《资本论》第四卷的“初稿”。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在13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资本论》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此,我们研究《资本论》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并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进而反映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是马克思留给世界的一部不朽巨著。本文介绍了《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简史,讨论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结构,并从《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资本论》的现代性两个方面阐释了《资本论》这部名著的不朽价值。本文是为纪念马克思195周年诞辰所作,并希望能够为《资本论》的初学者提供学习指南。  相似文献   

12.
潘冬舟翻译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分册,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四篇的中文首译,底本应当是考茨基国民版。潘冬舟译本追求“使中文读者容易了解”的翻译目标,采用白话文文体,绝大多数专业术语和一些关键段落翻译准确,译文达意顺畅。虽然潘冬舟译本中也存在“生产资料”等个别专业术语的误译,个别词句的误译、漏译等现象,但并不影响译文的整体质量,也不影响潘冬舟及其译本在《资本论》中国翻译史、传播史和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是中央编译局《资本论》翻译组倡议创办的。早在1956-1957年期间,由时任局长的师哲提议,由何匡主持,成立了经济室,着手译校《资本论》,并进而从事经济研究。在1960年代初,在许立群、王惠德任编译局领导期间,王惠德提出把“资本论”翻译组建成“德文基地”,全组学习德语,开始从德文译校《资本论》。在延安时期,毛主席曾说:十八岁的娃娃啃《资本论》,但解释不了“边币”。王惠德局长说,毛主席批评的是他自己。因此,如何用《资本论》的方法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始终是中央编译局领导的愿景。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第1卷实践的逻辑是:第1篇——商品(货币)跃身为货币(商品)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前史;第2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转化史;3~6篇——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正在进行史;第7篇——资本积累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整体运动史。资本(历史)发生学提炼资本主义的生成和发展原则,使《资本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有机结构的系统逻辑学。该特殊逻辑旨在统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高度凸显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应如何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的生产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序言中说,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其中的“生产方式”的真义,至今仍存在歧见。本文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这样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相符合,与《资本论》的叙述方法相契合,与《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中的有关术语的真义相一致,也与《资本论》第一卷内容相统一。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资本论》第1卷第一版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里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究竟是指什么?对此,经济学界存在种种不同的意见。这个问题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而且是整个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玲娥 《经济师》1996,(6):16-17
《资本论》的方法论李玲娥《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典范的科学的著作。它系统地、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在的联系和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灭亡和向较高级经济过渡的规律。因此,弄清楚《资本论》中所运用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以下谈...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花了毕生精力写成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资本论》,自它的第一卷问世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科学变革的完成。一百多年来,《资本论》日益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强大理论武器,指导着无产阶级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资本论》意义的伟大、影响的深远,是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一本著作可以与之相比拟的。  相似文献   

19.
<正> 1930年3月,陈启修译《资本论》第1卷的第一篇,由上海昆仑书店出版。 1932年8月和1933年1月,潘冬舟译《资本论》第1卷的第二、三篇和第四篇,分两册由北平东亚书局出版。 1934年,吴半农译《资本论》第1卷的第一、二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吴半农译第1卷的其余部分和千家驹译第2卷的译稿交商务印书馆,但未出版。 1932年9月至1936年6月,侯外庐和王思华译《资本论》第1卷(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以“国际学社”名义出版,译者署名侯外庐、王慎明。中下两册以“世界名著译社”名义出版,译者署名玉枢、右  相似文献   

20.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章“固定资本的补偿”一节中 ,恩格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著 ,在原文基础上 ,作了第 (5 2 )个注释。关于这个注释 ,很多读者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但基本上都对其给予了肯定。但事实上恩格斯在此处的注释 ,不仅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 ,而且对读者也产生了一定的误导。为了还原著之本来面目 ,对此注释的错误、影响以及马克思原意进行透彻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