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对有关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业绩表现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将定向增发业绩分为短期市场效应、长期市场效应及长期财务效应三方面进行述评,基于研究现状对定向增发业绩进一步的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近期我国上市公司频频推出增发新股再融资计划,引起股市剧烈动荡。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对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的影响,指出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原因,提出了完善上市公司新股增发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3.
王昆 《特区经济》2013,(12):69-70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定向增发新股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的主流,备受亲睐。本文运用事件研究的方法,选择2006年7月至2012年12月的六年间宣告定向增发的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不同股票行情背景下实施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融资的市场反应。结论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定向增发的市场反应在牛市和熊市行情下存在显著差异。对此,本文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4.
马刚 《新财经》2006,(9):98-99
在新股发行如火如荼进行之时,定向增发也毫不示弱,从募集资金规模而言甚至比IPO有过之而无不及。定向增发是一种风险与机遇并生的融资方式,投资者需要格外当心由于具有手续简便、成本低、时间短等优点,定向增发迅速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两市先后共有114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定向增发计划,累计欲募集资金达1420亿余元。但同时,伴随着近期市场的调整和股价的下跌,已有增发的上市公司出现市价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存在,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应深入揭示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影响因素,以此来规范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制度。在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现状及其动因的基础上,运用事件研究法选取2012-2013年度286家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事件作为样本,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定向增发公告效应与增发规模、增发价格折扣率、增发目的存在正相关性,与净资产收益率、股东权益比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以此为依据给出了规范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献刚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1):129-130
定向增发为什么一度备受上市公司的关注?上市公司选择定向增发的动因是什么?文章从上市公司资产增值、减少关联交易、公司控制权、管理成本、企业并购等五个方面给与详细分析,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定向增发寻求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股增发:自由现金流量假说还是优序融资假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41家于 1 998-2 0 0 1年之间增发 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表明 ,中国新股增发中确实存在“公告效应”。分析结果支持了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关于“公告效应”的理论解释 ,但本文发现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优序融资假说  相似文献   

8.
我国上市公司增发公告股价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以2001—2002年沪深两市公告增发预案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股价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增发预案的公告,会引起上市公司股价的负的超额收益,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这对当前上市公司热衷于增发新股的现象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9.
陈耿  杜烽 《南方经济》2012,(6):32-43
本文主要从控股大股东利益倾向和行为特征的角度,研究作为定向增发主要参与人的控股大股东对增发价格的影响。以2006~2009年完成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增发价格的高低会受到控股大股东"隧道效应"和"利益协同效应"的共同作用:隧道效应促使增发价格降低,利益协同效应则促使增发价格随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升高。同时,研究还表明,控股大股东隧道动机对增发价格的抑价效应一直存在,不会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受到利益协同效应的削弱,而利益协同效应在大股东参与增发时则会受到隧道效应的弱化。这表明隧道效应的影响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0.
警惕定向增发中的关联交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建中 《新财经》2006,(6):55-55
上市公司向控股股东单独增发股份,并用以收购控股股东的资产,实质上是一种双重关联交易,可能在股票发行的两笔“买与卖”中,对中小股东造成双重侵害  相似文献   

11.
曾劲松 《开放导报》2009,(3):102-105
本文研究了华夏银行在定向增发过程中公告重要事项,是否会引起其他上市银行业公司的股价波动,即是否存在信息迁移效应。文章发现,上市银行投资组合对于华夏银行公告定向增发获得批准事件没有显著反应,对于华夏银行公告定向增发预案只在公告前一日和公告当日有显著反应,而对华夏银行发布股东大会公告反应明显,在多个窗口期内均有超额收益,表明“类比效应”占主导,因此同行业上市公司呈现正向市场反应。  相似文献   

12.
自2000年4月起,管理层为上市公司打开了增发新股的政策大门.只要符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有关规定的公司;具有自主开发核心技术能力、在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未来发展有潜力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小于总股本25%或15%(总股本为4亿股以上时)的公司;既发行境内上市内资股,又发行境内或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均可以增发新股.……  相似文献   

13.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定向增发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大股东作为定向增发认购对象,会利用其拥有的控制权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实现财富向自身的转移,针对这一现象,文章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环境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外针对新股增发的研究表明,新股增发后会出现显著的业绩走低,这可能是由于经理往往会抓住产业高峰的时机进行增发所导致。中国证券市场的增发审批制度与国外完全不同,我们有兴趣的是,类似现象在中国是否存在,制度的差异是否限制了经理对增发时机的把握。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增发后并没有出现显著的长期业绩走低现象,可以由此推断:上市公司增发股价并没有被明显高估,也不存在公司经理利用产业高峰时机窗口进行增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肖万 《南方经济》2012,30(2):50-61
 当公司再融资引起股权结构显著变动时,其必然会对公司控制权配置、竞争和转移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传递到资本市场会使公司股价发生相应波动。这种效应在股权高度集中公司更为明显,因为大股东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大股东股权进而公司控制权变动传递了公司经营管理的内部信息。采用事件研究法,本文研究发现定向增发在我国具有正的公告效应;但是,定向增发对大股东控制权的影响不同其公告效应也不同:使得大股东控制权发生转移的定向增发其AAR和CAR最大,控制权强化类定向增发居次,控制权弱化类最后。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传递出了明确的公司控制权变动信号,彰显了大股东控制在上市公司中地位突出的治理角色。  相似文献   

16.
增发本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一种手段,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目前它却成了某些上市公司“再圈钱”的工具。增发新股的门槛降低了,这不能说是件坏事,但客观上也确实导致了“鱼龙混杂”现象的出现。一些善良的股民又一次受害,如果现状继续恶化,股市也难免跟着遭殃。  相似文献   

17.
定向增发的融资行为,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受到众多上市公司的欢迎,即使是过去定向增发股票没有被合法化的情况下,依然有许多公司采用。特别是在新的《证券法》出台之后,采用定向增发进行融资的上市公司数量急剧增加,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监管力度不足、市场存在漏洞等问题依旧存在,制约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文章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动机以及增发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角度出发,对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行为进行研究,希望能为政府监管,企业优化自身组织结构,改善定向增发环境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8.
长期在资本充足率及格线上徘徊的民生银行(600016),终于完成了惊险一跃——通过定向增发20亿股新股,民生银行彻底摆脱了未来两年的资本充足率困扰。3月19日,民生银行发布公告,锁定了定向增发价格9.08元/股,由此总计筹资逾180亿元,成为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大一次“定向增发”(向特定投资者发行)。  相似文献   

19.
6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国有股减持工作正式启动。该《办法》规定,国有股减持主要来自国有股存量发行的方式。凡拥有国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众投资者首次发行或增发新股时,均按筹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办法》还规定,减持国有股原则上采取市场定价方式,也可以选择少量上市公司进行国有股配售及定向回购等方式的试点。  相似文献   

20.
唐洋  孙文 《特区经济》2012,(4):113-115
本文以2006~2008年间定向增发中控股股东向上市公司进行资产认购的公司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大股东分别以现金认购和资产认购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股东以现金认购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而大股东以资产认购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资本市场投资者对大股东的资产认购方式做出了明显的反应;认购资产的评估增值率与公司绩效呈明显的负相关。本文结论对投资者投资决策,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定向增发监管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