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机市场因季节需求的差异,一般有淡季和旺季之分。我国农机市场的传统淡季上半年一般在1月、2月、6月,下半年一般在7月、11月和12月。今年伴随着时间的脚步,农机市场步入淡季。面临销售淡季,农机生产和经销企业最容易滋生懈怠情绪,放马南山等待下一轮旺季的到来,而此时更应当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保证公司经营活动淡季不淡,二是为销售旺季提前做哪些准备。分析形势,明确目标,树立信心。具体来说,以下几项工作值得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2.
<正> 九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许多产品进入销售旺季,销售人员的好日子来了。看着产品在市场上红红火火的销售景象,销售人员会备感幸福和快乐。但是,天上不会掉馅饼,旺季不会自然产生好销量。要让旺季大丰收,销售人员还需要努力做好很多工作。淡季做准备,旺季出销量。旺季工作应当从淡季做起。淡季市场基础工作做扎实,旺季销量才会上台阶。旺季即将到来,你准备好了吗?旺季营销的第一准则是提升销量。为上量,销  相似文献   

3.
国庆节、中秋、春节、元宵节等,加上泊来的圣诞节和情人节,我国的节假日可谓是丰富多彩。在一个接一个的节日面前,休闲食品基本上就进入了销售旺季。业内常说:“淡季做市场,旺季做销量”,如何抓住旺季的机会,使销量达到最大化也就成为营销工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4.
春节过后将近半年的时间,常被白酒厂家惯称为“销售淡季”。记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这么长的时间内,有的企业会在天气炎热时放上两个月左右的长假,有的企业随行就市静待其变,而有的销售经理直言,说这几个月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熬”,熬过去这段时间,然后到旺季来临时再大干一场。 其实,“淡季做市场,旺季做销量”只是常被用来做为淡季不上量的挡箭牌。事实证明,那些销售情况良好的企业不但在旺季获得了丰收的硕果,就是在淡季也同样“淡季不淡”,取得了销量的长足进步。[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对于营销人来说,只有产品销售的淡旺季,自己的工作是没有淡旺季之分的。淡季时候,渠道管理是一个不能不被重点提出的问题。在销售旺季,为了上销量,很多企业一心只顾发展经销商,拿定单,出成绩,很少有空闲来认真考虑选择的每个经销商是否合理,是否会冲击市场,渠道的管理是否到位,渠道成员对企业是否忠心等等。那么进入销售淡季之后,这些问题便是一个重点工作。在渠道管理篇中,我们将针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来做一些探讨和研究,比如如何让渠道在淡季不淡,保持活力;如何在淡季完成网络优化工作;如何在淡季维护好现有经销商并开发出新的经销商;如何应对问题经销商,合理调整帮助经销商等等。作为企业营销管理人员,在销售淡季时候应有三点值得注意:(1)转变思想观念,销售淡季切忌对营销工作松懈;(2)清楚认识该阶段的工作重心,及时地根据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对的策略;(5)主动地带领业务人员进行淡季营销重点强化工作。销售淡季的努力是销售旺季的成功的保证,如何在销售旺季“不战而屈人之兵”就看淡季如何努力了!  相似文献   

6.
随着竞争的加剧,“淡季抓管理、旺季抓销售”的传统营销思维不免有些片面。许多例行性的营销管理是无所谓淡旺季的,必须保持应有的连续性。当然侧重点会有不同,比如在淡季通常要进行集中的培训、营销总结等。但是一些风险较大的、牵涉面较广的、事关企业生存的变革行为则必须在淡季进行,比如渠道整合、重大业务流程重组、重大人事调整等。相对平静的淡季孕藏着无数的销售机会:中国市场极其复杂,区域市场差别巨大,城市与农村也有很大不同,不同的市场在同样的淡季会有不同的市场表现;通常认为在淡季不宜推出新产品,然而成功的案例也不少,对某些行业来说,行业习惯往往也意味着机会;在淡季实施品牌推广和广告曾被视为营销大忌,但现如今,淡季却被一些营销人认为是抢占消费者心智资源的大好时机。一句话,淡季不淡,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显然,淡季虽然存在着种种这样的市场机会,但价格、产品、客户等营销策略的运用与旺季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如何变淡季为市场增长的机会点,关键在于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的深刻洞悉,在于重新整合企业资源。  相似文献   

7.
企业如能在销售淡季使自己的产品销售一枝独秀,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销售业绩和产品的知名度,还可以为即将到来的销售旺季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空调企业来说,每年的五一市场争夺战既是企业淡季调整后的交锋,又是空调旺季来临前的较量,对旺季销售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如今的空调消费正从“买得起”向“买得好”转变。在空调技术差异不大的市场,许多厂家在保证产品原有功能特点的前提下,突出强调个性化,这也是空调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激烈的一个新突破口。 走过行业洗牌阶段,空调巨头门各自摊开了底牌,未来的空调竞争格局必将是极少数千万级寡头的豪门盛宴,消费趋势的转变,正是新营销时代的第一道门槛,谁能够走在趋势的前面,谁将赢得未来的先机,厂家只有先人一步,才能领先一招。[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正>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休闲食品的销售旺季,如何在旺季中赢得销量的大幅度提升,这是每一个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业内常说,"淡季做市场,旺季做销量。"笔者根据多年的策划经验,整理出休闲食品做旺季营销的五种方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0.
销售旺季,各个厂家激烈地进行着一轮轮贴身肉搏战。进入淡季后,厂家就开始修炼内功,蓄积待发。然而看似平静的淡季,却暗藏着无数的销售机会,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永远不能让厂家有懈怠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进入淡季,一种失落感便油然而生,销售旺季那种不停地订货、调货、卖货的动人情景早就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代之而来的是“门庭冷落车马稀”。面对这个冷清的局面,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销售淡季变得旺一些呢?又要怎么做才能给旺季的销售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呢?  相似文献   

12.
夏天的到来总是给一些产品带来许多的机遇,天气的酷热,使水、饮料、啤酒等厂家欣喜若狂,但方便面、饼干等厂家却在寻找如何渡过这个销售淡季。在此,本人针对方便面在夏天如何更好地维护市场与如何在夏季保持并提高销量,提出一点想法:(1)通路侧重点的转移:酷热的天气会使传统的通路回转变得极其绶慢,但是另一些通路的销售却在增长,如:网吧、夜场、游泳场等。在这种情况下,厂家应把主要的市场资源放在这些通路上。(2)产品包装的改变:大部分方便面在市场上主要的销售产品都是以袋装为主。但在夏季,厂家还是要考虑把桶装面作为市场的主打品项。用桶面的方便性来攻击这些特殊通路、渠道。  相似文献   

13.
在销售旺季,为了上销量,很多企业一心只顾发展经销商,拿定单,出成绩,而很少考虑每个经销商选择是否合理,是否会冲击市场,渠道的管理是否到位,渠道成员对企业是否忠心等等。因此,到销售淡季的时候,企业就非常有必要对营销渠道进行调查和评估。只有在销售淡季时,企业精确地把握了渠道的各个方面以及其运行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渠道的结构和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相似文献   

14.
在商品的销售活动中。受气候、地理、地域、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产品在销售的各个不同时间段上.销量呈现不同的差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连续几个月的畅销称为“旺季”,而销量连续几个月的滞销称为“淡季”。在以往.这种明显的淡旺季之分,被企业销售部门视为市场惯例。顺其而为。也养成了企业销售部门多  相似文献   

15.
旺季做什么?对这个问题许多业务员也许会不屑一顾:淡季做市场,旺季要销量,这还用问吗!不错,旺季是要销量,但旺季要销量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要效益!  相似文献   

16.
王正坤 《糖烟酒周刊》2004,(36):B011-B012
每年的4~8月份都是白酒的销售淡季。在白酒品牌日渐增多的今天,如何把握好淡季,使白酒销售和品牌宣传不因淡季而受到太大影响正成为许多厂商关心的问题。但是现实却很矛盾,很多新品牌的厂商感觉,在淡季如果大手笔地投入,宣传效果不仅不会很明显而且还会造成企业的资金回笼缓慢,使旺季真正来临时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与竞争对  相似文献   

17.
秦淮 《理财周刊》2006,(1):28-29
经过“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后进入2005年底,按照往年的规律,楼市开始进入淡季。可是,年底武汉楼市淡季不淡。  相似文献   

18.
冰淇淋的旺季在夏天,其他季节都是淡季,但这一行业规律已被哈根达斯打破了,对于哈根达斯来说,淡季也是旺季。  相似文献   

19.
市场对企业来说不可能永远都是旺季,一年365天不可能天天都是旺销,总有淡平旺季之分.旺季自然都是忙业务,大家也有的可忙,那么淡季呢?业务减少了,特殊的行业和企业甚至连业务都没有了,怎么办?这时,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就会有不同的做法,从这不同的做法中,也可看出水平高下来.企业最简单也是最愚蠢的做法是旺季盲目招人,一到淡季有不顾一切地裁人.还有一种不正确的做法就是在淡季让员工彻底闲下来,甚至让员工外出旅游.真正高明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淡季会组织员工做以下六项事情.一,作工作总结、分析,出工作报告;二、建章立制;三,做好员工的培训学习充电工作;四,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五,为旺季到来做好准备演练工作;六,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功夫在淡季,淡季做好了磨刀工作,旺季就是收获的季节.  相似文献   

20.
每年到这个季节,有些客户、朋友,尤其是建材、农资行业的,都经常问笔者淡季做什么?业务人员怎么管?淡季不花钱、不做事,旺季想花钱都花不出去了。一个成熟的操盘手,这种市场质感是最基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