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我国证监会等部门取消了外资直接收购上市公司的政策限制,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成为我国企业引进外资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动因、特点和呈现出的趋势进行分析,对就如何引导外资并购在我国健康、有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中期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1年至2004年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设计中期绩效指标,实证分析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中期绩效的影响和外资并购行为对上市公司中期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资并购对上市公司中期绩效没有影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中期价值有显著的负作用;外资控股对公司中期价值有负的影响,对中期效益有显著负的影响;2003年后外资并购的上市公司,其中期价值不如2003年之前,其中期效益也显著不如2003年之前。  相似文献   

3.
跨国并购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随着中国对外市场的开放,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法律问题。以东新航空合作为主要研究的视角,试就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状况、效应与影响、法律程序、法律环境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陷、建立健全法律的建议这五大方面分析探讨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产生的无专门适用法律法规、无完整的法律程序规定等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跨国并购浪潮的深入推进,跨国公司以并购我国企业方式进行的投资变得越来越重要。外资直接或间接进入上市公司乃至控股上市公司,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新动向。为了加强对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法制管理,近年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外资并购  相似文献   

5.
以2005年内外资企业作为并购主体,我国上市公司作为并购目标的并购事件作为研究对象,以并购活动中作为目标公司的我国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不同类型的财务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并应用因子分析法与wilcoxon配对检验方法,对我国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长期绩效进行研究:说明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并没有改善,外资并购活动并不算成功.其原因主要是并购双方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不同及其并购双方目标差异冲突影响了外资并购效果.  相似文献   

6.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星  范宇 《商业研究》2003,(4):68-70
我国加入WTO之后 ,资本市场也即将对外资开放。从全球并购趋势来看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将成为下一个阶段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方式 ,这一现象应得到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陈婷  徐建培 《商业时代》2005,(26):63-64
外资介入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其并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并购重组上市公司的效果。结合我国宏观政策的倾向和外资并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4S分类,将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模式分为四类:Superiorcategory优势类、Second-bestcategory可行类、Savedcategory保留类、Suspendcategory暂停类,并对各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成因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以来,外资在华直接投资出现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新态势。本文分析了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以获取产业价值和财富价值及法律管制放松3个方面的原因。之后,分析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影响,尤其是这种新态势存在的风险和危害,进而指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解决股权分置,才能真正推动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9.
外资并购方式将取代外商直接投资创建企业方式作为我国主要的利用外资的形式。在我国当前外资并购实践不规范和外资并购立法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外资并购上市公司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交易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华 《商业研究》2005,(14):94-98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首选是上市公司。从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交易模式的类型、各种交易模式下具体交易方式的优缺点,以及这些交易模式发展情况等,可以看出股权并购模式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主要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下,直接购买B股/H股和协议收购成为最受外资青睐的交易方式,并且,随着市场条件的不断成熟,将会出现更多、更新的交易方式。  相似文献   

11.
赵玮 《财经论丛》2016,(7):48-56
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的剩余效应,并探讨海外并购特征对并购交易价格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外企业凭借其议价能力可获得53.2%的剩余,而我国上市公司可获剩余略小,为47.9%,因而我国上市公司将被迫接受一个高于均衡价格约5.3%的并购交易价格;非国有上市公司获得的净剩余较国有上市公司略多;我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的交易特征,如支付方式、是否重大购、是否资产收购、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以及管理层持股比例等因素上的异质性,对该交易价格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绩效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彦 《商业研究》2011,(6):106-111
通过选取2003-2008年的25起跨国并购事件作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绩效。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当年绩效有着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并购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绩效出现了逐渐下滑的趋势。跨国并购绩效的不稳定主要是由上市公司跨国并购能力不够导致的,应从促进行业内资本集中、实施合适的并购战略以及提高国内并购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绩效。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并购重组过程中业绩承诺未达标现象频发,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文章以2008-2017年A股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为样本,探究了业绩承诺与高管减持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相比于未签订业绩承诺协议的上市公司,签订业绩承诺协议的上市公司高管在并购当年更容易发生减持,且减持后上市公司长期市场表现更差,验证了业绩承诺的套利属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套利程度在非国有企业更明显,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更多的分析师关注和并购问询可以有效的抑制上市公司高管通过签订业绩承诺抬高股价从而减持套利的程度。文章不仅为理解业绩承诺协议的套利动机提供了理论与经验证据,也对完善业绩承诺协议相关制度、预防潜在内幕交易、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以及维护资本市场的有效秩序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晨 《商业研究》2005,(9):155-157
由于当前国有股减持的大势所趋、外资并购的遍地开花以及2 0 0 2年底证监会新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要约收购的鼓励、对上市公司董事会反收购提议和决策权的限制①[1 ] ,上市公司的反收购陷入了被动。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能力是迫在眉睫的。政府应规定一些切实可行、经济有效的反收购措施,给予目标公司适当保护;而上市公司则更应致力于从内部完善治理结构,MBO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成长期企业并购对金融支持的依赖性高。通过建立信息经济学模型,可较好刻画成长期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因为信息不对称和抵押物不足而面临的融资约束,同时在模型中引入区域金融发展因素,可以较好缓解融资约束,促进成长期企业并购。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2012-2018年的上市公司及其并购数据为对象开展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同样显示成长期上市公司并购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融资约束现象;同时区域金融发展能够缓解融资约束,进而提升成长期上市公司并购概率。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相互印证,揭示了区域金融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以支持成长期企业并购的机理和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并购的博弈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并购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实施并购策略时面临极其复杂和动态的环境,是否并购及如何并购是摆在决策者面前非常重要的问题。博弈论是进行战略分析的有效工具,借助于博弈论的思想可以建立并购实施的基本模型,模型有利于企业设计科学的决策方案,充分考虑竞争对手和目标企业的影响,为成功并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唐现杰  周芳 《商业研究》2003,(5):103-104,114
伴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跨国并购已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中国加入WTO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为跨国公司并购国有资本提供了机会。合资企业增资控股式收购、利用股票市场收购和跨国公司与国有企业合资组成“壳”公司,“壳”公司再反收购是跨国公司并购国有资本三大策略。分析并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促进跨国公司并购国有资本并实现双赢的局面,政府应加快立法工作,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垄断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罗付岩 《财经论丛》2016,(12):56-64
从银企关系的视角分析银行关联是否影响企业并购概率及结果,重点考察银行关联对我国并购及并购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使用2006-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银行关联显著增加了企业并购概率,且董事会银行背景关联和银行股权关联都显著增加了企业并购的概率;银行关联公司的并购绩效显著低于非银行关联公司,董事会银行背景关联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有限,股权关联显著降低了企业并购的绩效。这说明,银行关联促进企业并购的发生,但银行关联特别是股权关联降低了并购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