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财务与会计》2007,(2):80-80
美国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是以资产负债观代替收入费用观、以全面收益取代传统收益、以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以中立原则取代谨慎性原则。新会计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对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突破,如资产负债观、全面收益观的引入;在收益确认上对部分来实现收益的确认;在很多项目上引进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这些新会计理念下,会计确认放宽了可定义、可计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比较,明确了资产负债观的实质,进一步探讨了资产负债观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制定会计准则时的具体体现以及在我国制定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全面收益会计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前,我国的会计目标属于受托责任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更倾向于可靠性,加之我国原会计准则回避了公允价值,所以我国实际上没有引入全面收益会计理念,也不具备报告全面收益的理论基础。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使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的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引入了全面收益会计理念,使得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的确认和计量,  相似文献   

4.
2006年会计准则改革在会计理念上发生了许多变化,如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由营业收益观转向全面收益观、由历史成本观转向公允价值观、由制度导向或者规则  相似文献   

5.
财务报告目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以及FASB和IASB联合发布的概念框架中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然后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我国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和会计准则导向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资产负债观取代收入费用观是新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理念的重大转变.它要求在务实会计期末资产、负债余额的基础上,计量净资产的当期净增加额,从而确认利润或亏损.资产负债观对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而不需要考虑实现与否,从而提出了综合收益的概念.该观念对于存货计量方法、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改革、预计负债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所得税会计方法的改变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新会计准则体系看会计理念的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珏 《会计之友》2009,(1):67-68
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是我国会计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涉及到整个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最主要的是导致了我国会计理念的更新。本文主要从财务报告目标、资产负债观、全面收益概念、新成本定义等新的会计理念,来阐述在新会计准则体现的会计理念的更新,旨在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准确把握新会计准则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资产负债观及其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基本思想(一)资产负债观的基本思想资产负债观认为,不论交易还是非交易,企业收益的本质是最终为所有者创造财富,所有者财富的增加表现为企业账面净资产的增加(不包括所有者的投资和向所有者的分配),用公式表示为:企业收益=△净资产-(所有者的投资-向所有者的分配)=△资产-△负债-(所有者的投资-向所有者的分配)。  相似文献   

9.
资产负债观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负债观取代收入费用观是新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理念的重大转变。它要求在夯实会计期末资产、负债余额的基础上,计量净资产的当期净增加额,从而确认利润或亏损。资产负债观对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而不需要考虑实现与否,从而提出了综合收益的概念。该观念对于存货计量方法、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改革、预计负债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所得税会计方法的改变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会计准则体国际化趋同是一种必然趋势,如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采用全面收益观等,分析在趋同过程中出现的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范围再界定、金融工具处置收益确认方法等新变化,探讨趋同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以期对会计准则趋同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反映了全面收益观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本文阐述了全面收益观的相关概念,将全面收益与传统会计收益进行比较,分析了全面收益观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国际化趋同是一种必然趋势,如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采用全面收益观等。本文就是试图在趋同过程中出现的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范围再界定、金融工具处置收益确认方法等新变化作一详细分析,并进而探讨趋同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以期对会计准则趋同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全面收益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探讨,接着分析全面收益观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运用,最后指出新准则中运用全面收益观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收益计量理论,而且已经发展为会计准则制定的两种不同指导思想。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改变了原来主要以收入费用观为主的指导思想,改为主要采用以资产负债观理论为主。因此,对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从战略的角度来把握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思想的总体思路,而且还可详细地了解这种战略思想在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论述了会计收益的演进过程:原始财产观一传统收益观一全面收益观。其演进过程循着两条线索:一是经济环境的变化,日益复杂,不确定性增加;二是趋于经济收益,即净财富增加接近。两方面都要求财务会计用全面收益观来反映企业真实的业绩,为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最后从经济环境和会计特征分析我国实施全面收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收益是财务会计的核心概念之一,会计理论的重心.近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不断变化,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报告全面收益的会计环境日益成熟.本文分析了我国的会计环境,并为我国全面收益报告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怀山 《企业经济》2008,(3):168-170
随着财务会计的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愈来愈严峻的挑战。改革传统的收益报告,反映企业全面收益己成为国际财务会计报告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一、全面收益的概念(一)全面收益的基本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BS)于1980年在原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把它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的一切变动。"  相似文献   

19.
一、全面收益观在我国推行的意义 (一)全面收益有利于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全面收益被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所有者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的变动,这包括这一期间内除所有者投资和分派股息外一切权益上的变动。因此,全面收益既能反映以历史成本计价的净利润,也能反映以多种计量属性计价的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使收益报告的内容更丰富,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更加广泛和真实,从而满足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多样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资产负债表观以资产负债表为报表重心而强调全面收益,它由净资产(业主权益变动除外)的期末、期初余额对比求得,相应编制全面收益表或业绩报告.2006年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与执行,表明我国会计规范与国际的紧密接轨,更多的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