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刘惠莲 《魅力中国》2010,(6):179-179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徐从寿 《魅力中国》2013,(22):204-204
小学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实际,以培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如何让生活真正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的衔接,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下面就这方面谈谈本人的几点感触。  相似文献   

3.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来源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利用数学教学这一阵地,传承数学文化,使数学真正成为大众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康嫚 《西部大开发》2010,(8):116-116
《数学课程标准》充分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既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而又让数学回到社会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才能真实地显现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只有让学生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才能使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5.
王冬梅 《魅力中国》2014,(26):134-134
数学教学也是学校学科中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的课程之一,但问题是有不少学生感到数学乏味而难学。伴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逐渐衰减,于是数学成了学生的负担,逐渐讨厌数学、冷漠数学课。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少教师不得不反思教学过程、研究教学策略,营造快乐数学课堂,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无味,取到高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朝君 《魅力中国》2013,(17):145-145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现在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少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形不成量的实际观念和鲜明的图形表象。基于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从而促使学生的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的方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福庆 《魅力中国》2010,(5):170-170
现代教学在不断改革.新的堂课教学模式也已经踏入了教学生活,中职生数学的教材、考试内容不断更新,使课堂教学逐步从注重知识转向注重能力和素质,同时也对广大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教师主宰课堂,满堂讲,满堂问,学生思想呆板.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积极探寻更加新颖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是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有益探索,初步构建适合初中数学教学的模式一问题导学模式,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生动活泼的成长。本文从课堂教学着手,对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模式的体会进行总结,探究如何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王桂玉 《开放潮》2006,(3):55-56
传统数学突显其学科属性,使数学教学被赋予了浓厚的学科色彩。单纯的知识传授知识导致了教学内容抽象单调,教学过程严肃乏味,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对于低年级,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应当成为教学的目标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一直是数学课堂数学教学的老课题。新课程提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新课程理念、新教材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数学中蕴涵的文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常常被忽视。以具体的数学概念、定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为出发点,将这包罗万象的数学文化引入中职数学课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提高数学的文化修养,促进他们人格个性、情感体验的全面和谐发展。文章对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刘玉林 《魅力中国》2010,(36):63-65
长期以来,我们数学教育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定理-例题-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机械式课堂教学,大多数同学走出课堂后便不知道学数学干什么。这主要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存在着问题,没有贯彻好“素质教育”这一主题,所以只在乎学生“学”了多少,而没注意学生“做”了多少,这就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个错觉,其实数学在社会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使自己的数学课更显魅力。  相似文献   

11.
盂志青 《魅力中国》2014,(5):149-149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关注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意识;创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生活,进行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2.
林桂兰 《发展》2013,(7):123-123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这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谈谈笔者个人的一些思考。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学要有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学生感兴趣  相似文献   

13.
孙萍 《魅力中国》2013,(34):130-130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主要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开拓视野,开发思维,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本文从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知识运用生活化三个方面探讨了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熊玉学 《魅力中国》2009,(20):269-269
数学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包括数学观念、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及基本的数学逻辑。而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就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荆焕斌 《魅力中国》2011,(6):218-218
数学家华罗庆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只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黄建忠 《魅力中国》2014,(16):233-233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我校在去年中报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校本课题,在这一年的探索中,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提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张丽 《魅力中国》2013,(10):167-167
怎样使学生爱上数学课?这是教学中的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当学生对数学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差事,感到乏味。因此,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学生爱上数学课的关键。可是低年级学生天性好玩爱动,注意力不集中,对数学知识了解甚少,针对这一问题,怎样来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现在就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关于低年级数学新课的导人与兴趣的培养,谈一下自己的浅显体会。  相似文献   

18.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如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这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教学目标。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优化教与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使读与思有机地结合,而课堂中有目的阅读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促进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灵活,因此该文作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课堂交流缺失的现象:如学生数学课堂交流意识不强,不会表述自己的观点,不会倾听别人发言,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留于形式,各层面学生课堂交流机会不均等,学生课堂交流指向单……所有这些严重地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必须对目前数学教学中课堂交流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如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这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教学目标。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优化教与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使读与思有机地结合,而课堂中有目的阅读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促进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灵活,因此该文作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