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省作为光伏产业大省,近年来在光伏发电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光伏资产流动性差等挑战。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手段,对于提高光伏发电等产业的绿色资产流动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分析了绿色资产证券化路径,结合安徽省光伏发电产业的资产特点,提出一系列推进绿色资产证券化的举措,包括运用光伏发电天气指数保险来规避天气风险、确定拟证券化用户的最低上网额度来保证电费收入、区分光伏资产不同部分的证券化比例来合理分担风险等。  相似文献   

2.
张泽毅 《金融纵横》2002,(10):23-25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流动性不足的贷款和其他债务工具包装成流动性强的证券,并辅以信用增强措施促进证券的出售。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了银行资金的周转速度,加强了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3.
保险证券化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保险证券化包括保险资产证券化和保险风险证券化。保险资产证券化是指把保险公司的缺乏流动性的、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融资过程。其实质是将保险公司的现金流转化为可以交易金融证券。如零息国债,有担保抵押的契约等有价证券。  相似文献   

4.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敲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流动性管理与监督的警钟,经济新常态下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的稳健发展亟需构建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的监督与管理体系。本文在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及其流动性进行综合分析、美国次贷危机教训反思、韩国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及日本信贷资产证券化经验的分析总结基础上,运用系统协同理论分析得出,信贷资产证券化系统通过各子系统协同运作而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从而可提高系统的整体流动性,降低流动性风险。最后,本文提出通过要完备制度体系、健全市场体系和和完善风险监管体系,构建信贷资产证券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系统化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系统协同视角下,资产证券化流动性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被证券化资产的流动性,第二层次指资产支持证券的一级市场流动性,第三层次指资产支持证券的二级市场流动性,前两个层次流动性的成败最终取决于第三层次的流动性。资产证券化流动性的系统协同要素包括市场基础、工具创新以及风险监管。解决我国资产证券化流动性不足的出路在于层次和要素的系统协同。  相似文献   

6.
2008年美国的次按危机,给当前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投下了沉重的阴影。本文通过回顾资产证券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展示了资产证券化在化解金融机构资产与负债流动性失衡风险过程中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次按危机之后对资产证券化新增的风险自留和信息透明、结构简单的监管要求,实际上已使得资产证券化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稳健。  相似文献   

7.
黄涛 《中国金融》2006,(20):76-76
快速增长的企业,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资金饥饿感”。“只要有能够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现金流的资产,就能够实施证券化。”这一流传业界的名言总是使得希望拓展融资空间的人们为之一振。资产证券化,就是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予以重新整合,以这些资产作抵押来发行证券,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赋予了证券流动性,从而增加了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提高资产周转速度,同时分散和转移了资产风险。资产证券化从本质上来说,是调整微观经济主体金融结构的一项金融技术。对投资者而言,资产证券化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新证券种类;对金融机构而言,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善资产流动性,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对金融市场而言,资产证券化为市场增加了新的交易手段,注入了市场活力。2005年,被中国金融界盼望多年的资产证券化终于走上了前台,进入实践操作层面,古川令治先生与张明博士合著、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资产证券化手册》一书偏重于业务操作,可谓应时之作,对于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资产证券化是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换为流动性好的债券,借以融通资金。文章肯定了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的意义,分析了制约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的障碍,提出要结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来推动资产证券化。在推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基础资产的运用及其质量的鉴定,现金流分析压力测试,以及追踪基础资产与证券的信用表现。要培育投资主体,可优先考虑从对我国国情有意义的基础资产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作为金融创新重要成果之一的资产证券化,其始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的住房抵押证券,以此为基础,信贷资产证券化应运而生.对商业银行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使缺乏流动性的贷款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在其盘活资产、风险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状况,可以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具有的若干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可能会提升银行风险承担,并导致资产流动性结构恶化,而这些因素构成了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潜在动因。本文以2012年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后的银行数据为样本,研究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显著促进了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机制检验表明,主动风险承担的提升、资产流动性结构的恶化及资本充足水平的降低,是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渠道。进一步检验异质性特征,发现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主要促进了银行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并对全国性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本文不仅基于银行微观行为深化了对存款保险制度影响效应的认知,而且拓展了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视域,对进一步优化存款保险制度和资产证券化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