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影子银行体系作为现代金融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为我国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但伴随着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形势变化,也给我国的金融稳定性带来了风险隐患。该文在分析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了规模测算,继而以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业务为例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动因;最后根据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提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索畅 《现代经济信息》2014,(16):335-336
影子银行是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对经济增长而言正向影响更多。本文对影子银行概念进行介绍,着重分析我国产生影子银行的背景,阐述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张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和方式,引导影子银行发挥积极作用,规避影子银行的消极作用,最终使影子银行“阳光化”,纳入监管范畴,发挥其作为正规银行体系重要补充部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8,(2)
文章将影子银行分为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分别测算各自的规模和增长率,并量化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在对内部影子银行、外部影子银行、银行体系稳定性三者关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VE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部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有负向影响,外部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有正向影响;长期外部影子银行和内部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均为负向,但是内部影子银行的影响更显著。最后分别针对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鉴于我国部分地区影子银行体系已经产生的风险因素,当前如何规避经营风险、使影子银行体系更加规范和有序发展问题已刻不容缓。文章通过对庆阳市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主要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规范影子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旗胜 《当代经济》2016,(12):44-46
影子银行系统在美国主要是指具体的信用中介体系,是指有可能导致系统性的全面性的金融风险的中介活动体系.在影子银行最初的发展阶段,引导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与发展,对于美国以及全球的金融市场的发展都都是极大的推动力.但是由于影子银行自身的脆弱性也给使金融系统的发展极不稳定,随着影子银行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最终导致了美国2007年的次贷危机,为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的认识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进行了评价.本文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作者认为我国的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分别体现在一方面推动了金融行业的不断更新,有利于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的创新;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对金融体系带来了发展的不确定性,给金融机构的运行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乔刚 《经济研究导刊》2014,(35):182-183
自2007年9月美联储提出"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以来,国内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同时其产生的风险问题也被格外关注。在界定影子银行概念的基础上,对影子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金融创新和促进金融市场繁荣的有效推手。但是,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也会给金融体系带来系统风险和不稳定性。因此,加强对其监管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从博弈论的角度,论证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有效监管的难点,并运用模型分析了这一状况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影子银行是个新颖概念,影子银行体系对一些国家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金融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规范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影子银行的杠杆操作、业务界限突破、过度金融创新、信息披露不完整以及规避金融监管等特性给金融体系带了新的风险.在阐述中国影子银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子银行体系对中国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冯柏 《现代经济信息》2013,(13):294-295,299
2007年次贷危机后,影子银行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正当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去杠杆化之时,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却在悄然壮大。鉴于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的独特特征,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各类影子银行独特的业务模式、风险特征及现状,对现阶段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证明影子银行体系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有较大冲击。我国影子银行虽然起步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鉴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是在我国特殊的金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是复杂的,既有拓宽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优化实体经济的投资结构、将闲置资金转为储蓄和增强资金流动性的积极影响,也有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引起实体经济空心化和加剧实体经济风险积聚的消极影响。应从控制影子银行规模、规范影子银行内部业务、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健全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以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路径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从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的原因,并阐释影子银行对中国的货币体系、商业银行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影子银行体系的SVAR模型来说明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随着影子银行体系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在货币政策中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非对称性影响,在影子银行体系的作用下,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要强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影子银行体系的作用下,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也存在着非对称性,最后根据相应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钟薇 《发展研究》2013,(10):65-70
影子银行脱离于传统的货币政策调控范围,由于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迅速且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形成了冲击.本文在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构成和特征进行阐述,分别从货币政策的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和传导机制四个方面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罗滢  何晓星 《金融评论》2012,(1):120-12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影子银行逐渐发展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揭示了影子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运行与金融稳定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证明传统的微观审慎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体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不足以实现其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影子银行也开始渗透到中国的社会体系中来。但是相对于美国的影子银行而言,中国的所谓的"影子银行"也只是从对应的角度而言的,即相对于传统的银行体系,这些银行具有美国影子银行的某些特征。本文将从影子银行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美国影子银行和中国的"影子银行"之间的区别联系,并思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影子银行体系的’膨胀式发展导致了美国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高度繁荣。同时,影子银行由于、高杠杆操作、过度的金融创新和过度的交易为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2008年9月,金融风暴爆发,影子银行体系首当其冲。影子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缺陷,导致影子银行纷纷破产,影子银行体系处于崩溃的边缘。影子银行横向分散风险的特性也使整个金融体系暴露在风险之下,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危机迅速演变成金融市场危机。  相似文献   

17.
影子银行体系是近30年来国际金融创新的结果,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结构变化的必然产物,其过度扩张和监管缺位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西.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监管机构及国际金融组织都在研究旨在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制度改革和工具设计.然而,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迎合了金融市场筹资者和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严格监管可能导致效率的丧失,而且也会引发监管和创新的新一轮博弈.  相似文献   

18.
影子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旺盛的融资需求、传统商业银行监管套利、居民财富增长和非金融机构资金优势及金融创新促进了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影子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影响深远,但是具有监管困难和风险问题。激发其正向动能,探析其影响金融市场机理,探求其关联性传导机制,探究“资管新规”反噬作用,强化监管法制体系建设,是深入研究影子银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金融评论》2011,(4):127-F0003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影子银行逐渐发展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揭示了影子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运行与金融稳定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证明传统的微观审慎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体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不足以实现其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影子银行的形成具有经济合理性,满足了一些难以在传统银行体系获得融资的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需求,同时也给资金供给方提供了在传统银行体系存款之外的一个新的、收益率更高的决策选择.资金的更好配置使得经济效率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影子银行体系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但是,难以监管、风险较高等影子银行体系的内在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经济秩序的稳定和资金供给正当权益的保障.因此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