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前期农村高利贷资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高利贷者向封建贵族、官吏、地主和商人放债,向手工业者和农民放债,其中以向农民放债,特别是生产借贷,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最大。清代前期,高利贷资本的发展,使农村经济生活发生了某些新的变化,值得加以探讨。一封建社会农村存在着多种性质的借贷关系。封建政权、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有低利息或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农用土地的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大量闲置劳动力流入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收入,但也给城市管理及计划生育带来了问题,由此产生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也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受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多原本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被迫"回家",给劳动力就近转移带来转机.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资本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封建社会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我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是缓慢的。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中断了中国独立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逐步把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资本主义是作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资本和封建地主经济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依存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大资产阶级投降帝国主义,形成了封建的、买办的官僚垄断资本,把民族资本分化出来。民族资本同帝国主义的侵略资本和官僚资本存在着矛盾。它的发展,有着资本主义一般的、和对中国社会经济来说  相似文献   

4.
城市农民工收入与就业矛盾及政策调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一、城市经济利用低成本 农民工获得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以前,城市化是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制度安排为基础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以后,劳动力流动及劳动力供求的市场机制力量不断增大,阻挡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隔离墙被打破。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加入到城市工业化劳动大军中。城市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给农民带来进城劳动挣取较高收入的机会,改变了很多农民的命运。城市经济的市场化,不只是使农民获  相似文献   

5.
我们要着重考虑的不应是过去一直强调的农业人口在地域和行业之间的转化,而是如何对农村现行的所有制关系和经营管理方式进行适当的变革,使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的旧农业向现代企业化的新农业转化,使分散的个体农民向现代产业工人的性质转化,同时不断地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逐步改变旧有的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种植结构.随着所有制变化、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和劳动产品的商品化性质,使得未来农村人口的性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相似文献   

6.
第二章农村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必然去占领一一九五三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这是根据政治经济发展规律得出来的必然结论。我国的农民个体经济,基本上是小商品经济。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农民的家庭手工业日益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农业本身也开始出现了专业分工,自然经济便日益转化为商品经济。到十九世纪末和二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一种论点认为,西欧的封建社会是领主制经济,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地主制经济。中国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西欧封建领地和采邑那样的稳定性,却由于土地自由买卖和由此而导致的土地兼并,使土地所有权经常处于变动状态,因而赋予它以惊人的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引申这种论点,就是说,只有象西欧领主制那样,土地权比较稳定,封建生产方式才易于瓦解。这无疑是值得商榷的。进行中外经济史的比较研究,首要的是要弄清基本事实。在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虽然在十四、十五世纪已经可以在地中海沿岸城市稀疏地看到,但资本主义时期是从十六世纪开始的。大量史料表明,这时农奴制度早已废止。在英国,农奴制度的消亡在十三世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农民问题,说到底就是农民的出路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和农村学生不断向城市流动,为缩小我国的城乡差距以及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更有待进一步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农村人口流动之间的问题.本文以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为农村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及其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对农村人口的转移出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观点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珍 《经济纵横》2006,(4):74-77
城市化并不简单地等于城市规模的扩张,也不简单地等于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人口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工作;二是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即随着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也发生了深刻转变。所以,农民市民化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要求,而且将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观点综述如下。一、农民市民化的内涵姜作培认为,农民市民化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实质是农民收入低、农村生活质量差的问题.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两条重要途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国农业人口比重过高,通过迁移城市吸收一部分农村人口是新农村得以建成的前提;建设新农村对农业生产和农村教育的重视和加大投入,是防止农村人口增长过快、盲目涌入城市的重要保障,从而为城市化持续健康推进创造条件.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可以互动并举,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截止到2007年末,中国的城镇(城市+乡镇)化人口比率也仅为44.9%,如果扣除其中的乡镇化非农人口比率,中国真正的城市化人口比率肯定会大大低于40%。由于城市化人口比率很低,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并从事农业活动。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以及城市对农村的长期剥夺,加之人多地少的人地矛盾曰趋尖锐等诸多原因,使得农业真苦、农村真差和农民真穷,以至于形成了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弱化地区和农民是弱势群体的“三弱”现状。  相似文献   

12.
英国的人口城市化过程具有两重属性,它既遵循了人口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又符合资本主义人口城市化的特殊规律。文章分别回顾了英国和中国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并总结了各自的特征,在对比两国人口城市化异同的基础上,提出英国人口城市化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是:农业是人口城市化的基础;非农产业是人口城市化的关键;社会保障制度是人口城市化的安全网;政府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主体;不断缩小差距是人口城市化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城乡规模结构的研究,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农村人口规模的不断缩小是遵循如下规律的,即城镇人口的非自然增长规律、城市化三阶段规律和最佳城市规模决定规律。这三个规律及其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面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改革已走过了30年光辉历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它在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使农村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中西封建社会由于社会历史背景和封建化的差异而在封建社会初期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经济形态与封建生产方式,即地主制经济与领主制经济。由于它们各自的特点与差异,中国地主制经济具有顽强的自我再生能力,而西欧的领主制经济则缺乏弹性与活力而易于瓦解。从而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下去,而西欧的封建社会则很快实现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中西封建社会走向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封建社会里,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农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扩大和封建束缚有所松弛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明代中叶以后,我国江南地区和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由于具备了上述条件,在丝织、冶铁等手工行业中发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在清代得到发展。清代中叶,陕西地区的木材采伐、造纸、冶铁等手工行业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因为它发生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中国超大城市的人口发展呈现持续增长,主城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这种发展模式不仅给超大城市自身带来"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也制约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构建。研究表明,超大城市人口持续过度聚集的原因在于其吸引腹地广阔,城市中心区拥有吸引人气的商务、休闲和文化空间,其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持续显现,以及地区收入差异长期存在和郊区新中心生活服务品质不高等;因此,在人口疏散时需顺应经济和人口迁移规律,重点增强外围新城的集聚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均等,推进"主城-新城-区域"的功能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第三章社会主义是五亿农民的方向一土地改革以后,中国农村不能走资本主义大农业的道路,只能走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道路,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中国大多数农民的愿望。中国农民,长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以及城乡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大多数实际上是半无产者。他们生活极其穷苦。在土地改革以后,虽然比以前有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9,(7)
从中国农村人口现状来看,积极的一面是总人口的不断减少和永久居民的比例,这符合现代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其背后也存在消极方面,即农村人口年龄,性别和质量的结构发展不平衡。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不可小觑的作用与影响。文章在阐述农村人口结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农村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发展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叶楠 《经济研究导刊》2012,(10):14-15,41
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但是,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分析的科学性。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及其无法克服,它就必然要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