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之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两种确认计量原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更能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行为的经济实质。本文从非货币性资产采用公允价值应满足的条件入手,分析了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运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换出资产的终止确认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确认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规定: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3.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CAS 7)的要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与计量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公允价值模式,另一种是账面价值模式。一、公允价值模式CAS 7规定,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不等价交换时,非货币资产交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换入资产成本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计量问题,进而提出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梁瑞红 《财会通讯》2006,(12):59-60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入账价值计量模式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价值可采用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资产入账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其判断标准是该交易符合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即以公允价值计量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或换出资产至少两者之一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按新准则规定,商业实质的判断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最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二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6.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成本的计量以及对换出资产损益的确定需要运用不同的计量基础和判断标准。本文主要探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相关会计核算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主要变化 (一)计量模式的改变。新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时,以公允价值计量,一是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不符合条件的,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固定资产为例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债务重组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分析,指出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债务重组时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并对比了在两种计量模式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不同,相关税费确认的不同,且就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实现的交换损益以及债务重组中以非货币性资产抵债时的两种损益进行分析、确认和业务处理。  相似文献   

9.
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的相关税费,《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  相似文献   

10.
《财会通讯》2007,(10):17-18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概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通过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有时也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认定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的交换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作为参考。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或者收到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收到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的,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适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高于25%(含25%)的,视为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等其他相关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共三章十条,规范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着重解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资产的成本确定和相关损益的确认问题。  相似文献   

11.
浅议《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直接将非货币性交易确指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引入了“商业实质”的新概念,使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在具有公允价值的基础上,主要依据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来判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还是采用账面价值计量,同时,“公允价值”作为计价基础,在新准则实施以后,和历史成本一样,成为了主要计价模式。在此基础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确认更加合理简单,只有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才确认损益,损益的数额等于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差。新准则保持了前瞻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依然遵循着谨慎性原则,规定在不具备商业实质或公允价值时,采用账面价值作为计量基础。新准则既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市场发展环境,也成为世界先进会计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2.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了两个条件(一是该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企业换入的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否则以账面价值计量。然而,小规模纳税人在非货币资产交换账务处理方面有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3.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及其应用指南规定:具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不管以何种基础计价,都不核算收到补价中所含的收益或损失,而是确认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损益。笔者认为,符合公允价值计量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中与换出资产有关的税费的会计处理没有遵循谨慎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等价交换假设的基础上探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问题,进而探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闫秀娟 《会计之友》2008,(26):97-98
本文主要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应用,并区分不涉及补价、涉及支付补价和涉及收到补价三种情况,分别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规范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两种基本处理模式: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账面价值计量.但在具体运用时,对于处理交换中的相关税费、选择换入还是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以及如何确定换入多项资产的总成本的分配比例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7.
黄清泉 《财会月刊》2007,(10):76-76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关税费的处理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三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①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②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相似文献   

18.
一、新准则有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主要变化 1.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发生了变化。旧准则中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为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新准则中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资产,分别采用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计量。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  相似文献   

19.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披露等进行了规范。与原来的会计准则在定义及判断非货币性交易事项的标准上是一致的,主要的不同在于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并且针对交换是否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两个条件,而采取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因此,本文在阐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过程中,关联双方计量模式的选择以及资产和利润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帮助信息使用者判断关联方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是否为了达到利润调节的目的,最后对全文做了总结,提出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等价交换假设的基础上探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问题,进而探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