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GL指数和GHM方法对中韩产业内贸易的结构性特征展开实证分析发现: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格局基本保持一致,并朝着高级化的方向发展。但在产品质量上,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为主,并且中国在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上占主导地位,反映出我国实际获得的贸易利益有限。因此,必须大力提升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水平,改善中韩贸易结构,促进中韩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韩国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而在中韩双边贸易中,机电产品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时产业内贸易也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针对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讨论。使用2011—2017年样本数据,探索了中韩两国间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状况,发现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不仅仅是垂直型的,还存在水平型的,但主导型贸易仍是垂直型,最后总结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并从企业和国家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韩贸易将面临巨大的发展前景,中韩双边贸易持续发展,贸易商品结构多样化,产业内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但中韩贸易的发展依然存在问题,特别是中韩贸易的不平衡问题严重制约中韩贸易的健康发展。在分析中韩贸易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中韩贸易的相应对策:加快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实现中韩产业内贸易逐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移和加快中韩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中韩两国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贸易模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中韩两国双边贸易的重要模式。本文选取1992-2013年中韩两国双边贸易数据,在对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选取中韩两国贸易不平衡程度、人均GDP差距、韩国对中国的FDI三方面因素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研究,据此提出提高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与促进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Bergstrand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和GHM分析方法,对2001年至2009年中韩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贸易结构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结论认为,中韩双边初级产品以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为主,工业制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波动上扬趋势;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进行低质量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则是低质量的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并存,两国仍然处于低水平的贸易合作层次。为提升中韩产业内贸易水平,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6.
产业内贸易程度不仅可以衡量一国在国际上的产业竞争优势和国际分工地位,而且能全面反映贸易双方在规模经济、技术进步、消费者福利等多方面的优势。文章通过对1992~2007年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和实证分析发现:中韩产业内贸易还存在诸多问题,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太低,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多为垂直型,并且有加工贸易的迹象。因此文章建议:在中韩自由贸易区的环境下,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韩产业内贸易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变,进而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借助中韩自由贸易区关税优惠政策和原产地的便利,进一步扩大中韩贸易市场份额,共享中韩自由贸易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曹银华 《北方经贸》2013,(7):3-5,10
随着韩美FTA的签订,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韩国是对农业给予高度保护的国家,与其农产品贸易相关的谈判将会十分艰难。在这一背景下,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其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采用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布吕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汤姆&麦克杜威尔水平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综合评估了2002年-2010年年以来中韩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结构特征。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韩两国整体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且以传统比较优势为特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优化发展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建议有三: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促成中韩FTA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促进中韩产业内贸易良性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韩两国双边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不断上升,双边产业内贸易往来频繁。本文就如何看待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分析了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和特点,探讨了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保持中韩贸易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促进两国产业内贸易良性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韩两国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和生效,正是双边贸易健康发展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两国的发展进程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近年来,两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已从初期的互补型产业间贸易,向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转变。虽然韩国在电子产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品牌和技术优势,但两国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尤其是在半导体、船舶制造、机电等行业中,中国的技术水平已经和韩国十分接近,两国贸易不仅有互补性,同时也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在新时期的高速发展阶段,如何正确处理两国贸易中因同质化而产生的竞争摩擦与纠纷,也是需要引起两国贸易主管部门重视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中韩FTA将为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张俊娟 《商业时代》2007,(20):37-38
针对不断增长的中韩贸易规模,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运用贸易结合度,贸易特化系数等工具研究了中韩两国双边贸易的现状、发展以及贸易的产品结构,通过对近年来中韩两国贸易数据的加工处理与分析,从产业间互补和产业内互补两个维度探讨中韩贸易互补关系及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中韩之间存在越来越密切的贸易互补关系,构成贸易关系不断发展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中日农产品贸易发展较快,对带动两国双边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基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理论,运用G-L指数、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hom & Mc Dowell垂直型和水平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采用UN COMTRADE数据库中中日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和日本整体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增加量主要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提供的,提出应加强农产品间、产业内贸易优势互补,深化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20年11月15日,RCEP正式签订,旨在促进亚太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集成电路贸易在中韩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RCEP后续落实会对双边集成电路贸易产生一定影响。分析中韩集成电路产业和双边贸易现状,发现中韩两国及双边集成电路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相互开放程度较高且具有产业内贸易基础,但也存在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我国集成电路贸易发展压力增大,以及依赖进口等问题。RCEP的建立整体利大于弊,有利于两国深化专业分工获取规模经济,扩大投资制约美国出口管制,但同时也使我国企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针对现状和影响分析,建议在RCEP框架下建立行业国际数据共享中心,加深两国集成电路产业内合作,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从20世纪后期开始,主要集中在水平型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区分研究上。理论研究认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是解释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而比较优势与完全竞争则可以解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经验研究基本上证实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以及比较优势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中国和新加坡建交以来,伴随着两国经济增长,双边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中新双边贸易强度不断增强,但指数并不高,贸易合作前景广阔。相对而言,中国的比较优势指数不如新加坡,新加坡在双边贸易中略占优势。中新双边贸易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些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几个少数的产品;中新的产业内贸易并不是基于水平分工的产业内贸易,而是基于垂直分工的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Grubel-Lloyd指数、Bruelhart指数以及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判断对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泰国、越南等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的大米贸易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目前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的大米贸易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并且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基于分析结果,本文认为中国需要优化水稻产业结构以加速发展产业内贸易;应当加大对水稻产业的投入,尤其是要依靠科技力量缩短要素禀赋差异的影响,改良品种和生长环境,以提高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同时也要发展大米加工和包装产业,使产品精细化,提高附加值,以扩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泰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运用Grubel-Lloyd指数、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hom & McDowell水平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泰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分析,发现在1996-2006年间,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从发挥区位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和实施产品差异化三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与泰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02—2020年中国和印度农产品贸易数据,采用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等对中印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依存度进行了测度,同时分析了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合作关系。结果表明:中印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互补性较低;双边贸易过程中印度对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较强,中国对印度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较低。中印农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仅园艺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并逐渐由垂直型转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中印在蔬菜、棉花等20种农产品具有产业间贸易互补空间,7种竞争性农产品中有2种具有产业内贸易互补空间。中印农产品贸易依存度较低,且中国对印度的农产品贸易依存度更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强中印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中印各自农产品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差异化、推动中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2~2003年SITC四分位贸易数据对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类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从总体上看,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的,比重基本在80%以上。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呈现出以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次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最低的格局。中国出口的商品基本以低质量产品为主,而进口的商品则以高质量产品为主,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中韩贸易关系前景与展望田夫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后,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中韩贸易在各自的对外贸易中己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是韩国第三大贸易伙伴,韩国是中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两国在贸易、投资和劳务合作上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中韩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日韩区域经贸合作加强,三国组建自贸区势在必行。在分析中国与日韩双边贸易结合度的基础上,基于2005年-2014年中国与25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数据,结合引力模型对影响中日、中韩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和贸易潜力进行比较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人均GDP、区域贸易组织促进双边贸易,两国间距离、经济危机阻碍双边贸易;中日比中韩拥有更小的贸易潜力,对发掘我国贸易潜力发展的方向,推进三国贸易合作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