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我国298个地市级城市2011年~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影响机理。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农户创业显著缩小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的收入分配效应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与不同地区金融发展和金融排斥程度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的结构性差异密切相关。未来在政府层面,应加强数字金融生态建设,促进区域创新均衡发展,为金融机构创造优良的数字化营商环境;在金融机构层面,应加大创新数字金融产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在农民层面,要积极学习数字技能以提升金融素养,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了解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章在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共同富裕指数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1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促进共同富裕,该结论在考虑稳健性和内生性后依然成立;(2)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创业活跃度提升共同富裕水平;(3)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非线性影响受到创业活跃度的调节;(4)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均能提升共同富裕水平。其中,数字化程度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最明显;(5)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更为显著。综上,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鼓励大众创业,完善创业活动所需的营商环境,发挥创业活跃度的积极作用;制定差异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策略,因地施策,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3.
数字乡村建设为农村地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农户创业提供了新动力。文章以数字乡村的概念和特征为切入点,探讨数字乡村对农户创业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对应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数字乡村为农户创业提供了广阔机遇,数字乡村通过减少市场信息非对称、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缓解金融信贷约束、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等方式促进农户创业。因此,可以通过搭建乡村电商创业平台、优化乡村数字经济环境、发展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加强数字农业技术普及等系列措施,进一步激活农户创业效能。  相似文献   

4.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将赋能于农村地区,使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更好地进入乡村、服务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但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的发展面临着缺乏完善的治理机制、数字金融信任度低、金融风险挑战升级等现实窘境,严重阻碍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入推广。文章阐述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支持作用,及制约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因素,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助力陕西省乡村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宋伟  杨海芬 《农业经济》2022,(2):113-114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宏观层面上通过经济增长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及机会平等效应有效改善农村家庭创业的外部环境;微观层面上通过信息传递效应、社会网络效应及信贷资源获取效应有效提升农村家庭创业能力。未来我国应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创业农村家庭提供精准化数字金融产品,让数字普惠金融成为促进农村家庭创业财富提升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6.
数字农业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传统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由于触达范围有限、效率低、普惠性不足等缺点的存在,已无法满足数字农业发展的融资需求。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崭新的金融业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可以降低服务成本、触达更多农村客户,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无抵押品问题,有效解决数字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此外,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模式、基于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模式和基于大型金融科技平台的综合模式等一系列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模式的出现,在助力纾解数字农业融资困境同时也助推了数字农业的高效发展。为了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数字农业发展,文章提出应对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吴亚南 《山西农经》2024,(4):192-195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网上购物因其便捷性和高效性得到了人们的青睐,电子商务开始进入农村市场,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和农村经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凭借其技术优势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人文环境。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从基础设施支持、融资成本、风险监控、创新模式四个方面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农村电子商务的路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11—2021年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有着显著正向作用,并且产业结构、财政支农水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农民增收。(2)从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来看,均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但作用效果存在差异,覆盖广度最强、使用深度次之、数字化程度最弱。(3)从作用渠道来看,地区经济增长能够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收入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3)从异质性检验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河西地区作用效果最强,陇南地区最弱。基于此,提出应加快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宣传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很荣幸参加第五届(2023)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数字科技赋能,助力农村普惠金融”分论坛,共同探讨通过数字科技赋能农村普惠金融,加快农村普惠金融人才培育与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下面我就本次论坛主题从农担体系的实践谈几点思考。一、全国农担体系是财政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工具,已成为农村普惠金融中担保支农领域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张跃娟 《山西农经》2024,(3):197-19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基于2011—2021年河南省17个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tata 14软件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的生态建设、创新数字金融产品、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运用数字科技手段,开发创新专门的金融产品、信贷技术和服务手段,量身定制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特点相匹配的金融服务,有助于解决传统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抵押约束"的三大困境,是农村普惠金融未来的创新方向。本文在梳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脉络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划分为三种模式,并深度剖析每种模式对应的典型案例,总结其运行机制和风险防控措施,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数字普惠金融有效对接农村市场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数字普惠金融的兴起为我国农村金融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为解决“三农”问题与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四川省巴中市三县两区2016—2021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欠发达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仍然对农民的收入产生了积极影响,能显著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根据巴中市数字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建议,涵盖提升数字金融服务质量、加强金融教育普及以及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以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在该地区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于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及机制,为数字普惠金融助力耕地利用效率提升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2011—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波动性提升且高值分布由点状演变为片状;(2)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各维度指标对耕地利用效率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数字普惠金融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省份异质性、阶段异质性和规模异质性;(4)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增加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提升耕地利用效率。研究结论:应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进一步激发信贷、投资和保险对耕地利用效率的正向作用,精准匹配金融服务需求,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改进耕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当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落实。金融支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普惠金融作为金融支持的重要措施之一,能够在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论述了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羊艳  李晓荣 《山西农经》2021,(1):183-184
数字普惠金融凭借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独占鳌头,为我国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数字普惠金融突破传统普惠金融的地域限制,降低了贫困地区获得金融服务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提高了普惠金融的精准度并建立了多个信息服务平台,已经成为我国扶贫的新动力。结合甘肃省数字普惠金融扶贫经验,提出数字普惠金融在甘肃省扶贫中的优势及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了数字普惠金融,它使农民更多地享受到金融服务,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本文利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并进行内生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且这一影响机制不存在内生性,并提出相关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迅速,但涉农金融发展相对缓慢。普惠金融服务农村不充分,银农对接平台不健全,制约了普惠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高校应通力合作,依托高校的科技下乡活动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站,宣传普惠金融政策,构建乡村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健全银农对接平台,加强农村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赵静 《山西农经》2024,(4):67-71+7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数字普惠金融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有效途径,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金融系统赋予了重要使命。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三个方面,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机理,以期为相关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数字技术为普惠金融发展的共性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路径,即数字技术加深普惠金融的地理穿透性,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也使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得到增强。建议利用政策优势打造良好的数字技术应用环境,通过普及宣传教育增强城乡居民的数字金融知识水平,进一步开发完善数字支付、数字征信和数字信贷技术以推动数字技术应用,促进城乡普惠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一环,也是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本文围绕城乡居民消费差异,阐释了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和消费结构差距的理论逻辑,并进一步提出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优化路径。本文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助推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和消费结构差距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逻辑和效率逻辑。数字普惠金融以弱势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的内在要求与弱势群体追求更高物质水平的公平感和获得感的内在一致性,是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社会价值逻辑。具体表现为:加速缓解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大幅改善农村消费和数字支付环境以及促进农村地区线上消费迅速增长。数字普惠金融依靠数字化工具实现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提升是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的效率逻辑。具体表现为:提高信贷可得性、提高客户金融能力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为要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二是以强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为靶向,挖掘农村消费大市场潜力;三是以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场景为抓手,优化消费提振升级的金融生态;四是以规范数字普惠金融监管和创新数字技术为依托,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