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始终落后于欧洲和美洲的区域合作步伐,其中既有外在的因素,亦有东亚内部的因素。东亚经济一体化既存在强有力的动力机制,又存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经济发展层次的不同、利益取向和历史遗留问题等一系列因素的约束。加快东亚区域内经济合作的步伐,对于整个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这一点在东亚各国已经达成一种共识。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东亚各国与美国在经贸关系中一直表现为非对称性的相互依赖关系,即东亚各国经济对美国表现出显著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进入21世纪后,东亚各国通过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不断强化东亚经济体的内部依赖性,使东亚经济体对美国的非对称依赖关系的基础发生了新的变化。为避免东亚经济体的崛起和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美国着手进行全球战略大调整,实施以遏制中国发展为中心的重返亚太战略,全力干预甚至破坏东亚经济一体化,以强化与东亚经济体的非对称性依赖关系和在东亚的绝对话语权。中国必须采取措施,化解美国所施加的压力,努力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一体化浪潮的进一步推进,东亚各国抓住机遇,加强内部经济往来,不但促进自身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从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入手分析中国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领导者理论的三个标准提出了中国将成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领导者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同时,东亚各国面临的环境压力也在急剧增加,并有可能对经济一体化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在经济一体化中推进环境合作已成为东亚各国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东亚环境合作的特点和制约因素,东亚各国应建立常设地区性环境管理机构,将环境合作与经贸合作联系起来,加强次区域和双边合作,并加强与国际机构和非东亚国家、地区的合作。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落后于经济一体化进程.东亚是世界上差异最大的一个地区,主导权、经济、主权、历史和宗教文化等一系列因素制约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尽管目前离建立东亚共同体的长远目标还很遥远,但东亚地区的合作进程已不可逆转.本文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长期性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东亚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东亚经济所孕育的生机和能量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但相对于欧洲和美洲.亚洲尤其是东亚的经济一体化却滞后.因此,东亚国家急需加强合作,通过制度创新推进一体化进程.并形成一个真正属于自己、能代表自己利益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相似文献   

7.
东亚经济一体化实现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模式是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其实现途径之一是三个“10+1”合并,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目前三个“10+1”进展顺利,数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最快。途径之二是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二为一、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东北亚区域合作是东亚地区合作基础最好、最容易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地区,中日韩合作的发展再加上东盟自由贸易区一体化的深化,最终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8.
王周博 《时代经贸》2008,6(7):94-95
长期以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落后于经济一体化进程。东亚是世界上差异最大的一个地区,主导权、经济、主权、历史和宗教文化等一系列因素制约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尽管目前离建立东亚共同体的长远目标还很遥远。但东亚地区的合作进程已不可逆转。本文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长期性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东亚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东亚经济所孕育的生机和能量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但相对于欧洲和美洲,亚洲尤其是东亚的经济一体化却滞后。因此,东亚国家急需加强合作,通过制度创新推进一体化进程,并形成一个真正属于自己、能代表自己利益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相似文献   

10.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航  白永秀 《生产力研究》2004,(6):109-110,116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 ,并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滞后与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很不相称。东亚经济具备实现一体化的经济基础。在欧盟及北美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东亚经济应加快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滞后已经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表现在统一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体系的建立、跨区域的公共事务管理及区域基础设施的供给等方面。制度因素是制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区域资源的配置方式、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及基础设施的供给制度等,而制度变迁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从"10+3"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恒 《经济经纬》2004,(6):31-35
东亚区域合作面临许多难题,贯穿“东盟方式”的“10 3”合作是东亚目前的主导形式,但这一合作的诸多缺憾使东亚区域合作很难沿这一方向深入下去。2002年初,小泉纯一郎在新加坡描述了一个称为“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实际是鼓吹以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网而非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式来实现东亚的区域合作。的确,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网的方式不但符合东盟强调自立的合作原则,也迎合了外部特别是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易为各方接受,却从根本上堵住了东亚通往更具机制化合作的道路。笔者认为东亚区域合作的必然选择是大国协调为基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这虽然需要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但却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保障东亚各国利益的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是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必然之路。当今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 ,但东亚经济联合之路却相对缓慢。在短期内多边难以达成共识的情况下 ,双边谈判就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及其影响 ,借助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多边联合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将日益加快。  相似文献   

14.
兰钦妹 《发展研究》2004,(10):31-33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融入世界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必经的一个发展阶段。东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缓慢。由于外部和内部某些力量的作用,一些历史的和现实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制约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东亚人对国际经济体系看法上的巨变正成为通过区域性金融与贸易组织使东亚进一步一体化这个坚定目标的原因.1997-98年的金融危机以在暴露国际金融体系弱点的同时使东亚各国国内政策和制度的弱点一览无遗的方式造成了这一转变。许多东亚人认为,现存的国际金融体系在他们遭遇危机的时候,没有为他们开出适当的药方或在急需时提供援助。有鉴于此,东亚各国政府正在加强地区政策合作,并已开始发展区域性组织,以防止未来的金融危机并在万一发生危机时有能力控制危机。世贸组织(WIO)的无所作为更加强了这种对国际经济  相似文献   

16.
朱冉 《现代经济信息》2013,(13):412-413
东亚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已经形成了一条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运作模式即东盟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这一模式下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与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区域合作的趋势,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这种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成为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的手段,有利于经济的稳固发展。目前已形成且发展良好的区域合作组织有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等,但东亚经济的发展除东盟外,总体呈现零散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合作体,在此,本文阐述了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进程,并分析进程缓慢的一些主要原因,以此来更加全面的看待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卢海涛 《经济前沿》2006,(11):35-37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迅猛的发展态势。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不断地扩大其合作范围,增强其势力。而东亚由于日本的问题,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不大。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双边合作不断加强,为促进这一地区的稳定与经济合作,中、韩应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FTA),形成突破,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合作迅猛发展。纵观其发展,我们发现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趋向复杂化、多样化,许多现象用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已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东亚经济合作的实践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传统的区域一体化理论。  相似文献   

20.
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国家主权的部分让渡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东亚一体化进程中部分主权让渡的依据:东亚部分国家处于民族和解的需要、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对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追逐.东亚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历史遗留的民族矛盾问题将是阻碍东亚一体化进程中主权让渡的障碍.东亚文化具有趋同的历史渊源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地理位置临近是国家主权让渡的可行性条件,这为东亚一体化的形成以及部分主权的让渡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