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宁波经济》2010,(9):31-31
综合交通体系是宁波空港发展的双腿,物流产业是宁波空港发展的翅膀,未来宁波要以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及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推进航空物流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物流与经济"双轨"模型和物流树状模型表明了物流与经济的关系和物流对经济的重要作用。围绕国际港务区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国际物流理论、国际陆港理论为基础,对港务区项目和陇海兰新地带(西安、兰州等十余个节点城市)物流与经济发展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分析,研究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国际陆港+"模型(即"国际陆港带(网)"结构)、"工业工程+"模型,使陆港变竞争为协作,物流智慧化精益化管理水平提升。并且提出了"一区二港多口岸"、推进港航物流和临港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强沿线信息化建设、推进跨境电商发展、引导物联网建设、成立国际物流联盟、强化国际陆港建设等一系列发展对策与建议,从而提升国际陆港建设以及丝绸之路物流与经济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天津港是天津市迈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的重要依托,是天津市的优势所在。天津港是国际物流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在天津市、环渤海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经贸体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天津要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北方的经济中心,就必须加快天津港的发展,把天津港建  相似文献   

4.
王巧 《辽宁经济》2023,(3):28-32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对县域物流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反过来,县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又对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具有支撑作用。庄河地处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是大连市作为东北亚航运物流中心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点。本文以庄河市为例,从国际物流中心对县域物流产生的影响、庄河市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大连国际物流建设过程中庄河市物流产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物流产业发展推动了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高了国民经济实力,预测区域物流的供给与需求发展,促进其协调发展的问题备受关注。本文构建了物流需求系统和物流供给系统指标,通过GM(1,1)模型以新疆和福建为例对未来几年物流需求和供给做预测分析。研究发现:预测福建和新疆未来的物流需求均会大幅上升,应加大物流投入使其协调发展。最后提出了促进物流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物流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战略性作用,"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加强物流的顶层设计,服务区域内产业的转移和次区域的发展。我国的物流规划,要重点发展西北、西南、南线和东北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配套国际物流枢纽,加强与区域内各国物流通关、物流信息和物流标准的协同,发挥物流对于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加速器的双重作用,支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国际物流,是为进出口货物实现国际间流动所提供的物流服务活动。中际物流中心,是提供国际物流服务,且具有一定集散功能的物流活动空间场所。作为国际贸易供应链中的重要节点,国际物流中心关系到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效率,对促进贸易与经济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各级政府外向型经济建设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国家实施国际旅游岛战略框架下探讨三亚港的发展前景,认为发展港口休闲产业,建设以进口消费品供应链为指向的城市物流港,是三亚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并提出了三亚港口产业在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强化港口旅游功能、优化港口空间格局、提升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跨国物流通道建设,对丝绸之路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从物理通道、服务通道、信息通道三个维度出发,构建"点—线—面—体"的跨国物流战略通道体系。以跨国统筹规划为引领,物流枢纽基地建设为基础,通道物流规模化、常态化、便利化为目的,通道产业集群为重点,通道物流空间运营网络为依托,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流支撑。  相似文献   

10.
资讯     
《中国西部》2014,(8):14-17
<正>伊犁河谷借助地缘优势建设"国际旅游谷"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机遇,新疆伊犁今年将通过"伊犁国际旅游谷"建设,加快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据了解,根据《伊犁国际旅游谷规划》,伊犁将把旅游产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大景区内生态修复力度,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健康、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分析了浙江省舟山市目前的物流产业发展状况和物流信息化建设情况,提出了舟山发展物流基地的地域优势、港口物流发展思路及对舟山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物流产业的发展在"海西"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本文运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海西"经济区建设的物流需求量进行预测,以此反映"海西"经济区物流需求的变化情况,为"海西"经济区物流产业的规划和制定相应物流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GM(1,1)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广州市汽车物流发展的现状及优化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汽车物流是广州市经济转型期具有先导性的高端物流产业。论文分析广州汽车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其优化发展的对策是:①把汽车物流作为广州市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强化汽车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②大力推进汽车业整车物流运作体系的构建,使之与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同步;③强化广州汽车物流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提升广州汽车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④多层次多渠道强化汽车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构建广州汽车物流企业的可持续人力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郑州地处中部,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贯南北的重要作用,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郑州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不但可以促进中原崛起,而且对推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郑州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出发,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明确了其物流业发展的优势,同时提出郑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科学定位、发展理念、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宁波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港口物流业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的亮点和突破口。本文通过对宁波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结合国内外著名港口的发展情况,探寻出宁波发展物流产业的潜力和优势,提出因地制宜地发展宁波物流产业的对策。在广泛调研宁波物流业发展的具体模式的基础上,与国内外著名港口城市物流业发展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以港口物流为支撑的宁波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趋势,进而结合宁波交通、信息、基础设施、产业等潜力资源,提出了差异性的发展宁波市港口物流业对策。  相似文献   

16.
黄改玲 《特区经济》2010,(4):215-216
现代商贸物流业已成为支撑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为了推进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商贸物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文章以渭北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彬县为典型调查案例,分析了该县当前商贸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拓城乡市场,发展现代流通业态,提高商贸物流企业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商贸物流业人才支撑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艳  李道芳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0):158-160
文章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和讨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的机理,并分析了安徽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安徽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物流则能给产业集群带来后天的地理竞争优势,两者的协同发展效应创造出了产业集群以及区域物流共同发展的条件及环境。以江西省汽车制造产业为例,对其发展现状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现状分析,总结其协同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构建江西省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建立协同度测度模型并测算出2006-2017年间两者的协同度;通过模型分析出2006-2017年协同发展程度波动的内因,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两者协同度影响因素的关联度,找出影响协同发展波动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江西省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蔡勇  李卫忠 《特区经济》2014,(11):100-102
西江流域物流业协调发展,对发挥西江航运的比较优势、促进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多区域经济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介绍西江物流合作基础上,分析了西江物流开展合作存在的障碍,提出了西江物流合作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苏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海成  秦菲菲 《改革与战略》2011,27(4):144-146,156
苏州正处于产业转型阶段,制造业的发展急需物流业提供有力支撑。但制造业物流外包意愿不足和物流业专业化供给有限,使得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程度较低。文章通过对苏州市制造和物流企业的联动现状分析,提出了鼓励物流外包,提升供给质量,发展战略关系,建立诚信体系和加快人才培养等促进两业联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