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也就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转移的方式有干个体、办私人企业、劳务输出等,转移的终极目标是到城镇就业(经营)并定居为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2.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也就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转移的方式有干个体、办私人企业、劳务输出等,转移的终极目标是到城镇就业(经营)并定居为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3.
阳光工程     
尧淼 《老区建设》2009,(15):64-64
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深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土地转移到城镇.农民的转移在造就了城镇的同时也减少了农村的劳动力总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村总体环境的稳定,但是,主力劳动力的转移则给农村经济特别是种植业的持续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农民断代问题的出现及扩张就是主力劳动力转移的后果.农业对年轻人的吸力不足是主要原因,对此我们应该推广农业生产发展新模式,加大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提高农民地位.  相似文献   

5.
《科学决策》2004,(3):59-59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最近指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林毅夫认为:把农村的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会有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业人口由农产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期间,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城镇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使他们转移到二、三产业,是帮助贫困农民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提高到从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根源的高度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8.
罗明忠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26-30
农村劳动力转移既包括农业产业内和就地就近转移,也包括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莆田村的经验表明,通过“公司+基地+产业化农民”的模式,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转移。产业化经营是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内转移的基础,并将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相关服务的提供和改善可以推进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良好的预期则会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引力,并形成示范效应。当然,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又将为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准备空间,达到“多赢”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林文丹 《发展》2006,(7):38-39
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市镇人口为4,56亿,占总人口的36.09%,比1990年增加9.86%。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关系密不可分。相关资料显示,1978—2003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从不足200万人增加到9900万人。农民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增添了许多问题,如何对农民工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推进农村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城乡统筹的最佳选择。农区发展畜牧业别是实现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为此.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工作,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最近.我们对2004年全省17个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全省各县市共17000多农户,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是我国典型的欠发达地区之一 ,转移农村剩劳动力是解决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突破口 ,而当前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又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压力和动力 ,结合现实国情和我省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特殊性 ,本文提出了我省要以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城镇非农产业发展相结合、就近转移与区际转移相结合的“双结合”加速转移的模式与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一、意义与作用 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非农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严重滞后,是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结构性问题。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第二、三产业,建设小城镇,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二、发展的现实 当前,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相似文献   

14.
长子中 《北方经济》2010,(11):13-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8—2021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运用灰色预测模型与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进行预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预计到2030年农村劳动力将完成转移,但在2030年之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潜力可挖。因此,需要从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规范劳动力就业市场、发展农业现代化、发挥好政府指导帮扶作用4个方面挖掘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实现山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在.农民最苦。于是.人们都在谈城乡统筹。对增加市民.减少农民.大家很快就形成了共识。为此.各地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向城镇转移劳动力达1.2亿人。今后,每年还将向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60万人。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可分为两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城镇化为视角,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对城镇化的影响。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改革制度等方面寻求破解的有效途径。其结果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保障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大力推进,今后必然还会出现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会越来越困难。深入研究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趋同对国民经济的冲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持续快速增长,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出现了动态趋同于城镇劳动力价格的趋势,这将对中国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效应。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动态模拟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与城镇劳动力价格趋同对GDP、投资、出口和净出口有负面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趋同对消费和进口有正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的上升。  相似文献   

20.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手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利于改善城乡人口和资源配置,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农业生产停滞和老人赡养、儿童教育等社会问题。贵州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本地就业为主导的思路,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适合贵州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使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