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旅游价格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借助CiteSpace数据可视化软件绘制国内旅游价格知识图谱。通过分析发现门票价格、旅游景区、旅游市场、景区门票是旅游价格研究的核心关键词;关键词聚类结果则显示主要有价格杠杆、影响因素、门票价格、价格监管等聚类。  相似文献   

2.
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制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潇婷 《旅游学刊》2007,22(5):73-79
文章通过对国内景区门票价格定量的统计分析和定性的理论探讨,初步确定了影响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制定的七个影响因素,按相关程度依次是景区级别、管理体制、产品类型、行业环境、景区面积、产业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通过实证研究指出门票定价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并对定价思路和旅游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内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从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制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论出发,将定价影响因素与景区门票价格的相关系数予以标准化,并作为各因素决定门票价格的权重,同时从纵向对各因素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进而构建出国内旅游景区门票的定价模型,并以南岳景区为例进行了实证,为我国旅游景区制定科学、合理的门票价格,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及其定价的实用模型。  相似文献   

4.
我国旅游景区门票多目标定价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宏振  邵鹏  雷蕾 《旅游学刊》2012,27(7):49-56
传统产品定价研究大都从市场供需出发,以利润最大化来设置产品价格.然而景区门票价格是由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景区门票定价不仅要满足景区经营方的利润最优目标,还应符合景区的生态承栽能力和社会福利目标.文章通过建立景区基于利润最优目标、生态承裁力目标和社会福利最优目标模型,证明了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时,景区应该以产业利润最大化来制定门票价格;当景区生态承载能力低于产业利润最优的游客数量时,票价应该根据生态承栽人数来制定;当公共景区基于社会福利最优定价时,完全免费并不一定是社会福利的最优选择.在此基础上,对多目标定价机制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杭州西湖景区案例对多目标门票定价机制进行了动态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5.
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是影响游客出游的敏感要素,其涨跌波动受到公众普遍关注.市场需求方与供给方对门票价格问题均发出“无奈”声音.需求方认为,面对高价门票发出“玩不起”的无奈;而供给方认为,景区自身运营压力大,涨价也是无奈之举,这种“游客嫌贵,景区哭穷”的现象成为当前一种“无解”难题.  相似文献   

6.
淡旺季游客数量波动是困扰景区平稳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尽管门票价格作为一种调节旅游需求的工具,已被证明可以有效控制游客数量,但如何定价,以兼顾景区经济收益和社会公平性问题仍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为此,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多阶段博弈的景区门票分时定价策略,为了达到平稳客流的目的,在设计景区效用函数的时候加入了游客数量波动带来的损失.分时定价博弈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景区门票分时定价策略,可以在不降低景区总利润的前提下,保持游客数量平稳,游客总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资源景区门票的最优价格——基于闲暇约束的博弈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魏翔  邓州 《旅游学刊》2007,22(4):62-66
本文认为景区门票最优价格需同时满足游客旅游效用最大化和景区利润最大化.基于此,本文将闲暇时间约束引入最优化博弈模型,计算出景区最优门票价格的理论值,并给出了相关的经济解释和政策建议,为日后实践中的门票定价提供理论基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刺激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旅游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问题,比如近几年炒得很热的门票价格过高问题。目前我国部分景区门票价格过高,几乎占景区收入的一半,使得门票成为景区营利的主要手段,这严重违背了景区门票设置的本义。本文将针对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行为的法律规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通知指出,根据《价格法》《旅游法》《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湖南省服务价格管理条例》和《湖南省定价目录》等相关规定和要求,按照成本监审、听取社会意见、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审议的情况,就湖南大学受托管理的岳麓书院(含中国书院博物馆陈列馆)门票价格进行调整。依照成本监审(湘价成审[2019]10号)和景区运营情况,岳麓书院(含中国书院博物馆陈列馆)门票政府指导价降为40元/人次。景区可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在政府指导价范围内制  相似文献   

10.
现代经济学已经认识到产权制度对经济效率和经济行为的影响作用。文章重点关注旅游资源以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为依托的景区的产权性质,在分析公共景区的产权基础后,提出目前中国公共景区的产权残缺,并进一步讨论这种产权残缺下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影响。主要研究结论为:公共景区收益权和控制权的集中带来了经济效率的提升,但由于地方政府并非公共景区的实际所有者,因此在追求公共景区租值最大化的同时,可以不考虑全民和集体"委托人"的利益,有着为短期利益可以放弃长期收益的激励,这可以进一步解释公共景区开发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对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变革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本文以华山景区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多次体制变革为事实依据 ,经过理论上的辩析和论证 ,提出了这样 3个基本观点 :1.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景区从公益型管理向经营型管理转变是一种制度进步 ;2 .我国景区在体制改革中应普遍推行统一管理制模式 ;3.现阶段景区在政府行业管制下实行企业化经营可以有效地提高景区投融资能力和促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保障国家对景区资产的所有权收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共景区政府规制历程及其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文智 《旅游学刊》2007,22(11):37-40
随着我国旅游景区事业的发展,公共景区经历了规制停滞、加强规制、放松规制3个阶段,目前仍存在所有权虚化、代理关系扭曲等众多问题.为此,本文认为我国公共景区将步入再规制与放松规制并存阶段,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景点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目的地营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面很广.但是,在实际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中,人们还是不自觉地、不断地利用景点景区开展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虽然营销的形式多种多样,但表现最为突出者不外乎两种形式,即要么涨价,要么降价,甚至免费.几年前,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各地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一路攀升;去年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各地又纷纷推出优惠价直至免费,以吸引旅游者.  相似文献   

14.
《山西旅游》2005,(1):18-19
近几年来,海内外来晋旅游人数逐年增长,与此同时,各旅游景区(点)门票价格也不断上涨,这对调整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要素协调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省旅游局就旅游区(点)门票上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抓取有效游客评论数据,采用网络文本分析和德尔菲法,创建湖南省天门山景区的游客满意度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游客对于天门山景区的整体满意度一般,对景区环境最为满意,对景区门票价格较不满意。基于此,文章从游客角度出发,找出景区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关于旅游景点门票价格确定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刘啸 《旅游学刊》2005,20(3):83-86
旅游资源价值的二重性,使旅游景点门票价格一个普通的经济学问题变成一个两难选择课题。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门票价格涉及的内容很多,不仅仅是旅游企业和游客的供求关系问题,而且还要满足社会的公益性需要,只有政府代表人民利益来维护这种公平。因此在旅游产品的价格确定过程中必须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然后根据影响旅游资源价格的基本因素,在考虑地域差异的前提下提出一个标准化模式,以此来规范旅游景点门票的定价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景区网络形象指数研究——基于互联网内容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国家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中国景区网络形象指数,通过大数据方法对旅游局官方网站、景区官方网站和门户网站旅游频道等205个互联网站点进行内容分析,计算得出153家5A级景区的网络形象分值,并分别讨论了其总分排名、空间分布及类型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旅游景区网络形象呈现4大分异:(1)整体形象分异:我国5A级景区网络形象总分值差别悬殊,景区网络形象与其旅游接待人数存在错位现象.(2)空间分异:高分景区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并已经形成了“钻石地带”和“高分走廊”两大高分集聚区域.(3)知名度与美誉度分异:景区普遍存在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不匹配问题.(4)类型分异:景区网络形象类型多样,总体上以均衡型为主.  相似文献   

18.
城乡规划视角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直以来,我国对旅游用地的概念界定含混不清,由此带来了旅游用地分类标准不科学、取得手段不规范、旅游用地低效利用以及滋生土地寻租等问题.在当前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上述问题的负面性越发凸显,基于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目标的旅游用地审批成为规划管理的重点.如何将现有具有显著法律约束或政策约束效力的用地分类标准落实在旅游区或旅游景区规划方案之中,需要超越关于旅游用地研究的学术性、技术性和制度性三大难题.因此,本文首先对旅游用地的概念与分类标准进行了研究综述;其次,在北京市城乡规划框架下,分析了北京市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旅游用地的分类需要以旅游用地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分析为基础,尽快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最后,以北京市新城规划为例,提出了旅游用地分类和管制标准的3种思路.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技术,利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剖析了西部地区A级景区两个截面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西部地区A级景区空间分布属于集聚型,整体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四焦点、一团带”的结构;西北地区景区空间分布凝聚性较强,西南地区景区分布呈现“扎堆”特征,不同等级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有所差异;人口经济、旅游绩效、交通区位和地形地貌是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提出完善A级景区开发建设设施与条件;加强区域A级景区开发与合作,实现互补效应;建立区域特色A级景区品牌,发挥引擎带动效应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文章以携程网的在线评论文本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基于“认知—情感—总体”的三维理论模型,运用文本分析法探究游客对玉龙雪山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表明:游客对玉龙雪山的认知形象主要表现在旅游吸引物、旅游活动、旅游服务与管理和景区环境与氛围四个方面;情感形象以积极为主,消极情感主要集中在天气因素和景区内部管理两个方面;从整体上看,游客对玉龙雪山旅游形象的评价比较高,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文章提出优化玉龙雪山旅游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