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非金融支付机构发展快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传统意义上以银行为主的支付结算服务得以不断延伸和拓展,弥补了银行服务的不足。随着非金融支付机构竞争加剧,非金融支付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与非金融支付领域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不相匹配的矛盾日益显现,非金融支付领域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金融》2013,(12):2-2
2013年12月5日,黑龙江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成立仪式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这是全国成立的首家省级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社团组织。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黑龙江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据记者了解,协会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将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来促进黑龙江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体系和机制构建和完善。协会确立了以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宗旨,以引导和指导金融消费者科学、合理、安全消费为重点,以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作保障、以营造和谐金融消费环境为目的,认真配合金融管理部门做好新时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3.
《金融纵横》2013,(2):13-18
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暴露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监管缺陷,引起了全球监管者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进而纷纷采取修复性措施改进和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发达,金融消费者利益受损的情况层出不穷,如何保护金融市场上的消费者,成为后危机时代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国内探索开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实践做法,并就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不断深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金融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问题日益凸显,而支付结算领域的金融消费由于其直接进行资金汇划的特殊性,一旦发生侵权行为必然使其对消费者造成直接性的资金损失。而近年来屡屡发生的银行卡被盗刷、无理由拒付压票等案件,暴露出我国支付结算领域金融消费者保护存在的不足与空白。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支付结算领域金融消费构成、支付结算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受侵犯的主要表现,阐明支付结算领域金融消费者维权的主要困境,并据此提出支付结算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在机构和制度层面上正逐渐走上正轨,然而与城市金融消费者相比,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更易受到侵害,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亟待加强。本文阐述了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分析了农村金融消费者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并研究了相关政策建议。金融危机以来,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在我国被提上议事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在机构和制度层面正逐渐走上正轨,与城市金融消费者相比,农村金融消费者由于文化素质低、金融知识匮乏、维权意识差、信息闭塞等原因,他们的金融消费权益更容易受到侵害,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徐昭 《金融博览》2014,(5):54-55
近年来.国家对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认识日益强化.并迅速推动金融管理部门自上而下开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开局良好。  相似文献   

7.
苏丽霞 《时代金融》2013,(10):36-38
<正>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2011年至2012年期间,分别设立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投资者保护局、保险消费  相似文献   

8.
快捷支付业务近年来获得飞速发展,已占据网上支付的半壁江山。基于其业务模式所限,金融消费者在快捷支付业务中的消费权益存在受损风险。因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对快捷支付业务的管理,提升快捷支付业务中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9.
《浙江金融》2012,(11):4-6
2011年底到2012年上半年,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银监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证监会证券投资者保护局、保监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等机构先后获批设立,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机制基本形成,相关的体制建设和实践也正式拉开了序幕。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研究和推动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对于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本刊特邀了有关领导和专家对此进行解读和评论。本期微评由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工会主任宋建江主持。  相似文献   

10.
做好支付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实践,总结出支付结算服务中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几种常见类型,说明了基层人民银行在保护支付服务消费者权益方面所做的工作,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引发的系列问题,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金融组织充分认识到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对于维护社会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和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性,纷纷推动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则,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成为国际共识和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在制度建设和实践推动方面也已经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众金融服务消费的快速发展,金融消费者已经成为独立、庞大的消费主体。伴随而来的是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纠纷逐年增多。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不仅是消费者自身的需要,也是稳定金融体系的关键。笔者拟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必要性和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等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美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改革的借鉴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基本立法缺位、诉讼制度存在缺陷等原因,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纠纷逐步增多,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次贷危机暴露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监管缺陷,美国为此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作为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相关做法,在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组织、完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规范消费者信息披露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4.
刘德 《甘肃金融》2011,(7):72-72
(一)加强对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人民银行应逐级成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辖区职权范围内的金融消费纠纷。二是在市县行相关部门设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岗,负责金融消费者投诉,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正步入金融商品和服务大发展的时期,金融消费在整个社会消费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但由于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平等等问题,金融领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突出。本文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及其主要权益,分析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及缺失原因,提出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谢欣 《银行家》2011,(9):118-120
90年代以来,金融业发展迅速,业务领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金融消费从单一的银行存取款不断向支付、理财、融资、投资等一体化交易延伸,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侵害问题日益突出。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暴露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监管缺陷,引起全球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有效保护处于市场弱势地位的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对于完善  相似文献   

17.
尚楠  魏莹 《河北金融》2016,(3):49-51
文章在分析银行卡领域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银行卡领域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律规范体系、金融消费者权利规范内容、金融消费者法律救济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健全银行卡领域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立法体系、细化银行卡领域金融消费者权利规范内容、提高银行卡领域金融消费纠纷处理效力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领域尚未专门立法,2013年10月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仅增强了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义务,没有完整规范金融消费者及其享有的权益.因此应制定单独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作为立法理念予以确立,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和权益,规定金融机构的义务和责任,构建高效的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以实现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金融产品的日益创新,参与金融消费的社会群体越来越广泛,金融消费纠纷也日益加剧,金融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亟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本文分析了当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作为"科技+消费金融"的产物,互联网消费金融对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提高金融交易便捷度、降低金融交易信息不对称性以及改善金融消费者体验大有裨益.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消费金融领域应用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的出台,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迅速,在拉动社会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系统梳理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视角分析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并从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进行金融消费者分层、引导金融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和负债理念、规范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宣传工作、打破"信息孤岛"、以"沙盒"监管测试技术适用性和安全性、加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经营活动的监测等方面提出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