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区域跨越式发展路径的原始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一些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演化形成了“苏南”、“温州”、“珠三角”等不同的发展路径模式,产生了巨大的“模式效应”。许多后发地区纷纷效仿,加剧了区域间的路径趋同和过度竞争,普遍存在忽视区域发展路径的原始创新问题。区域发展路径原始创新理论 1、区域发展的路径创新。区域发展路  相似文献   

2.
根据产业知识基础的特征,研究了辽宁省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创新系统的路径演化状态,提出辽宁省经历了集聚期、交互期、融合期三个时段,多样期还未到来。同时也给出了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一些建议,为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区域物流生态系统中,各物流微观主体和主体群聚集演化促进系统发展,其系统演化与生物群落系统进化非常相似.区域物流微观主体在各自的生态位上承担区域物流发展的使命,通过持续不断的交互和适应,形成共同生存与协同进化的“命运共同体”.区域物流微观主体之间常见的聚集演化可分为互惠共生、偏利共生、竞争共生三大类型.其聚集演化形态可分为物流主体点状聚集态势、物流主体线状聚集态势、物流主体带状聚集态势、物流主体网络聚集态势、区域物流圈聚集态势五个阶段.根据生物群落与产业集群的相似性,借鉴生态学中的生态位和群落进化理论,区域物流生态系统演化进程可分为区域物流企业集聚的入侵阶段、区域物流企业群落的定居阶段、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区域物流创新网络的进化阶段.在区域物流多主体的发展过程中,物流微观主体原有秩序受到冲击,必须根据其所处的环境状况,考虑自身行为模式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通过学习、变异、选择等不断调整自身结构和行为方式,选择适宜的行动策略以占据特定的生态位空间,形成主体多样性,进而建立新的秩序和生态,并通过不同种类物流微观主体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推动系统向高层次有序进化.  相似文献   

4.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供给、需求和环境3个层面,探究各省份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存在5条组态路径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分别为H1a、H1b、H2、H3a、H3b,可以概括为“供给—环境驱动型”“供需型”和“全面型”组态路径,存在2条组态路径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分别表现为“供给驱动型”和“全面型”组态路径;(2)产业结构非合理化、非高级化的组态路径分别有3条,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组态路径相比存在非对称性。基于此,应重点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选择适宜组态路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国家重要区域经济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5.
制度经济学者和演化经济学者关于制度动态变迁对企业竞争力演化系统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文章从动态的角度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指出企业制度在"传承——创新——确立"的过程中,企业竞争力也经历了"突破惯例——搜寻优势——重新选择"三个动态变迁的路径,并以中兴通讯公司企业竞争力现状为例验证了理论分析框架。文章提出我国企业应该进一步突破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遵循企业竞争力演化的科学路径,通过有效的制度创新,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获得更多的稀缺资源,培育并保持企业动态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必须从其驱动创新机制和业态演化路径中寻求答案。本文用复杂系统理论、平台经济学和制度变迁理论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寻求理论依据,构建制度改革、技术进步、市场变化和组织变革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四力”驱动机制,集成数据层、规则层和应用层的“三层联动”创新机制,然后用生态竞争理论来刻画互联网金融各种业态之间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的发展思路长期陷在“合肥中心经济圈”的传统思维模式里,经济发展规划也一直摇摆不定,由此导致安徽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加速跑中落后了。作为“中部崛起”的主战场,安徽应加快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在发展路径选择上做到:把握“中部崛起”的契机,推行“东向”发展战略;重点打造沿江城市群,全力融入“长三角”;创新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推进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主要任务。基于对国内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总结归纳贸易强国建设四个维度的本质内涵和国内、国际两个层面的实施路径;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提出我国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必须把握“优化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深化我国服务业领域开放”和“推动贸易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关键突破。贸易强国建设要遵循科学和前瞻的战略思路:推进我国内外贸一体化,加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把握数字化的全新动能,赋能形成国际贸易领域的新优势和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将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升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高度,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后的对外开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基于对新时代世界开放型经济格局特征的把握,特别是对十九大精神与经济网络化内在关联的认识,在梳理国内外开放型经济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商贸、区域和政府网络三个维度,阐述了构建新时代开放型经济网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逻辑思路、框架体系与发展路径,以及构建新时代开放型经济网络体系、形成多元平衡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囱化学说发展史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它的精神实质在于整合创新,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政策依据、历史依据和学科依据;它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理论维度,主要表现在:基于“整合”、基于“创新”和基于“整合创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支撑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基础性条件,成为全球化条件下决定区域参与国际化分工地位的关键性因素。运用区域创新系统相关理论,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找到制约不同类型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提出相应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巫媛莹 《北方经贸》2021,(3):145-148
经济增长一直是世界各国永恒的话题。国内现阶段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显著,因此探究区域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问题。研究通过构建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内生增长模型,探究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动态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长期积聚起来的要素禀赋所发挥出的集聚效应为东部经济的领先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也形成了该地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地位。而当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进入到新阶段时,要素集聚效应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对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新的考验。立足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承接实际,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化、完成经济转型,实现高速、稳定的持久性发展就要积极参与世界性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7-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PSFA模型测度能源和碳排放双重约束下的物流产业技术效率,分析其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变化和差异,评定其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并分区域剖析其演进背后的逻辑规律。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总体偏低,呈下降趋势,且区域分化明显,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平均规模正向影响物流产业技术效率,财政支持力度和能源消费结构产生负向影响,而环境规制强度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中国物流产业已度过规模扩张阶段,现处于质量提升阶段,且各区域不同阶段中影响因素的作用关系存在差异,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演进逻辑具有区域特性。践行节能减排、完善产业政策和探寻区域物流特色发展路径益于优化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提升中国物流产业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5.
湖南区域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区域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是形象策划的重要因素,可以极大地促进区域旅游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区域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即创新原则、个性鲜明原则和优中选优原则。湖南旅游形象定位的支点应为奇山、圣水、名人、名城。文章提出,可充分运用现代手段,通过设计口号、歌曲、电影、电视风情片或MTV等,全方位宣传湖南的旅游形象,整合全省旅游资源,构建一个中心、一个龙头、六条精品线路、四个发展增长极和五个绿色休闲度假基地的旅游精品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展示湖南区域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6.
白俊红  刘怡 《财贸经济》2020,(1):96-109
本文在理论分析市场整合影响区域创新空间收敛内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价格指数法测算了中国区域的市场整合程度,并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空间β收敛模型,实证检验了市场整合对区域创新空间收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创新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条件β收敛,而且由于当前阶段“极化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市场整合加剧了区域创新的空间发散;更换空间权重以后,这一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市场整合通过影响创新要素的流动,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收敛产生影响。本文结论为市场整合促进中国区域创新的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深入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本文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出发,聚焦高质量发展,分析了我国良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建设特征,并立足于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剖析了现阶段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后从优化人才激励政策、筹划高端平台、完善服务体系和营造创新氛围等方面,提出深入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Innovation networks, establish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are likely to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product innovation in enterprises of different siz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on the early adoption of micro-electronic components in product development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and large enterprises (LEs). Drawing upon existing literature we compare the role of enterprise characteristics,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in particular,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for an early use of micro-electronic components in product development in SMEs and LEs using a tobit model. Our central hypothesis is that SMEs are more dependent upon their regional environment than LEs for an early adoption. However, this hypothesis is rejected by our empirical results that show that location in a large, dense reg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product innovation in LEs, while it has a negative but non-significant effect on product innovation in SMEs. Our results imply peripheral regions are able to provide an innovative environment for SMEs, whereas LEs need the richer environment offered by the core regions. The results are also interesting from a policy point of view because they indicate that SMEs can be early users of new technologies even if they are located outside the large 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19.
The increasing appreciation of the role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in the generation of technology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 has been facilitated by the recent trend for MNCs to establish internal and external networks for innov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corporate integration and intra-border inter-company sectoral integration makes it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examine where and how innovative activity by MNCs is internationally dispersed and regionally concentrated. By using patents granted to the largest industrial firms for innovation located abroad-arranged by the host region-we test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eign-owned and the indigenous company profiles of technological specialisation in the Italian regions. We argue the MNC networks for innovation in Europe conform to a geographical hierarchy of regional centres. Accordingly, the technological specialisation of foreign-owned affiliates in different regional locations depends upon the position of the region in the hierarchy, i.e. whether the regional system is at the top of the hierarchy (higher order location) or is a lower order regional centre.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区域创新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影响,即创新极化地区在吸纳创新资源形成极化影响的同时,其反哺作用却十分微弱,未能对创新资源输出地形成对称性的扩散影响,这也是引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非平衡的重要原因。为此,我国需要切实打破地缘限制,改善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承接环境,通过招商引资积极推动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并对创新资源输出地的对称性补偿额度进行科学量化。从而实现我国区域间的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非平衡矛盾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