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明英 《商场现代化》2006,(21):312-313
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是我国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安置问题的关键。我国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现行就业安置的短期性、补偿费用低、社会保障缺位和就业培训缺失。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关键是创新观念、改进征地补偿办法、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金。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是我国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安置问题的关键。我国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现行就业安置的短期性、补偿费用低、社会保障缺位和就业培训缺失。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关键是创新观念、改进征地补偿办法、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金。  相似文献   

3.
由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失地农民出现的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就业安置缺乏、生活水平下降、征地补偿安置难以到位等问题,使失地农民处于失地又失业的缺乏保障的困境当中。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是:建立对失地农民的综合利益补偿机制和完善的符合城乡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确保失地农民的物质利益不受损失,通过机制创新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安置模式选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失地农民安置方式对失地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传统安置模式的失效,引起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土地换保障型、土地入股型、留地安置、综合开发及土地集中开发等创新安置模式,虽然顺利解决了城市化和失地农民发展的矛盾,实现了城市发展和失地农民的双赢。但是,从农民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看,各有其优缺点,对安置模式的选择,应考虑长久可持续的就业安置和发展的模式,解决失地农民贫困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安置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社会公平正义和依法行政的体现。当前,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盲目性,失地农民就业形式不容乐观等。为此,政府要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6.
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由于就业安置不到位或是就业安置不能可持续,成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分"的"三无"游民.虽然我省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在实地农民就业安置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如培训未能全覆盖、就业渠道单一、就业不稳定等等.文章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人力资源投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土地流转的加快,东北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和离开土地,导致失地农民数量剧增。由于失地农民增长速度过快,而安置和就业培育工作并不充分,导致许多东北农民面临着无地、无业及无保障的艰难困境。如何保障失地农民在未来生活中的收入,是东北三农问题的重点。针对永吉县失地农民生活状况、就业状况,结合近年来新的研究及应用成果,从征地补偿、培训就业、资产收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对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坚持以土地换保障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补偿机制、努力实现城乡社会保险全覆盖和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措施来解决东北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虹 《消费导刊》2010,(2):124-125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长期严重缺位,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又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因此,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应当坚持"土地换保障"的总体思路和政府、集体、个人共同出资的原则,政府应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主体,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还要配套制定失地农民就业促进政策,建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产生大量失地农民,目前云南省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不客乐观,特别是九溪镇炙地农民就业难、就业质量差、失业现象普遍,这既受体制和社会犬背景方面的影响,也有失地农民自身的原因。因此,安置失地农民就业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刘颖钦 《现代商业》2014,(2):265-266
文章论述了城市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占用耕地的必然性,分析了失地农民土地权益缺失的现状,最后提出建议:应该对目前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关于失地农民的养老金制度,完善当地的就业机制,以实现失地农民生活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哈尔滨周边失地农民因各方面原因游离于社保之外,为此应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失地农民最低生活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多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地通过征用变成城镇建设用地的数量不断增加,速度不断提升,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产生了倍受关注的"失地农民问题"。通过分析我国征地制度及失地农民安置补偿的现状,揭示失地农民问题的实质,并通过对国内现有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各种尝试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切实有效的办法,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地通过征用变成城镇建设用地的数量不断增加,速度不断提升,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产生了倍受关注的“失地农民问题”。通过分析我国征地制度及失地农民安置补偿的现状,揭示失地农民问题的实质,并通过对国内现有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各种尝试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切实有效的办法,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完善征地补偿安置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征地补偿安置模式各有利弊,单一的补偿安置模式并不能满足失地农民的安置需求。因此,创新征地补偿安置模式,探索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建立失地农民长效保障机制,实现补偿安置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生了失地农民这个迅速膨胀的特殊群体,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加之当前征地工作中的问题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失地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为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建设用地需求大量增加,城郊社区集体土地的征用规模越来越大,失地农民不断增加,而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政策却引发出诸多问题。它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而且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热点,更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着重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和工业化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失地农民安置及就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国家对失地农民高度重视,但失地农民的失业率依旧居高不下,处境堪忧。笔者在对安徽省六安市月亮岛社区失地农民进行调查采访时却发现当地农民极好的融入了城市生活,在进一步调查了解后,发现该地成功主要归功于当地易居不易业以及临城靠校的发展模式,其模式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失地农民数量增长迅猛。失地农民仅靠征地补偿费难以维持长远生活,由于征地制度的不完备、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非农业技能较低等原因,导致很多失地农民不能顺利再就业,因此,失地农民也就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需要我们合理分析失地农民现状,完善征地制度,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升农民自身素质,通过制定完善的就业措施来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丁文 《商》2014,(7):220-220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村耕地逐渐被征用,并且占地趋势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失地农民的大量增加,许多农民被迫离开长期生存的土地,依靠微薄的补助款度日,生活困苦。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缓慢,农民依靠土地开展生产,失去了土地等于失业。本文以失地农民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改善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困境,探索出城市化进程中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安置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被动型城市化中失地农民就业转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婷 《商业时代》2007,(19):8-8,69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许多城郊农村被动地加入到城市化行列,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农民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农村非农化水平相对滞后于城市的发展。被动型城市化即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化,对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也应由政府主导。本文认为,失地农民的就业转移可遵循"123"转移机制,即一个"领导小组"、两个"中心"、三种"就业模式",并由此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机制,从而将失地农民的就业与培训纳入到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