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我们用宪政的视角,就会发现物业税改革是一个宪政问题,目前对实施物业税的条件构成根本制约的也是一个宪政问题。实际上,涉及税收特别是物业税,首要的问题是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之后才是税制的设计、税权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约之前,这种权力在中央手中还是地方手中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白轲 《开放时代》2014,(2):37-56
宪政原本是一种建立国家的方法,但这个概念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大众民主和民意的表达形式,之后又以跨国宪政主义的形式迈向全球化。在诸多现代宪政体制中,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一党制度一直颇具争议性。这篇文章将关注强世功对中国一党宪政制度合理性及合法性的论述。本文同时还将探讨强世功针对中国制度所提出的一种结合基本民主机制与中国共产党代表性的一党宪政体系。强世功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有关合法性问题讨论的阶段上,他更关注的是中国宪政如何根据自身的逻辑实现长远发展。中国宪政发展取决于如何处理公民教育以及党与政府分权这两个关键问题。中国宪政秩序的核心为其独有的分权模式,即政府机构的行政权力(包括依法行政)与共产党的政治权力(包括国家宪法规范)之间的区分。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波动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主要成因在于投资波动,投资波动的根源在于政府(地方和中央)投资冲动,仅以经济调控的手段似乎并不能有效地对此冲动加以遏制,这一点已为历史所证明。宪政制度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宪政的核心思想是对政府的权力进行限制并以此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如果能在民主和宪政之间不仅达到理论上的平衡,在操作的层面上也能通过精心设计的制度达到平衡状态,那么,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运行将更加完善,经济波动也将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的发展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制约了国家权力的扩张,实现国家民主治理、民主政治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以及参与式民主,为宪政和法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以新加坡公民社会为研究对象,介绍新加坡政治民主化的进程,透过新加坡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在新加坡政治民主化中的作用,总结公民社会在政治民主化中的价值,得出公民社会是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基础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5.
宪政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的灵魂乃宪法至上,法治的灵魂也乃宪法至上;宪政的精义乃限制权力,法治的精义也乃限制权力;宪政是一种治国的思想、原则和体制,法治也是一种治国的思想、原则和体制。离开了宪政,法治就有可能会被片面解释或者被误解,法治就无从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6.
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是宪法的灵魂所在,公民权利一旦产生,它就需要宪法来予以回应,并竭力地走向现实.由此,权利的宪法化和权利的实现也就成了宪政道路上永恒的话题.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详尽规制,不应是原则性的条款表述,而应以规则性条款加以明确规定,便于公民权利的宪法规制在宪政实践中可具体援引以及作为司法判案的依据.确认宪法对公民的直接效力和确认宪法对公民权利受侵犯而予以直接救济,已成为法治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宪政是现代社会一种最合理的政治制度,实现宪政是现代国家政治的根本标志和常规形态,宪政之于中国可以说还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推进我国宪政建设必须加强我国的各项制度建设,积极培育公民的宪政意识,并且切实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高度重视宪法的监督实施.  相似文献   

8.
宪政的价值目标,除了要具备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公平合理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多元文化环境等社会条件外,更是一个公民意识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宪政实践要求具备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即社会成员的宪政观念和意识获得普及与提高,这是一个公民社会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法律文化重建的过程。参与意识的发展状态以及对宪政价值目标的影响,同个体的公权主张意愿和实际能力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9.
孙启河 《经济师》2008,(9):79-81
一个国家的知情权保障制度发达与否,直接反映着这个国家的人权宪政水平。知情权的人权确认是宪政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要切实有效地保障公民知情权,应把知情权纳入我国宪法公民基本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公民的公共事务协商权,是被代议民主理论长期忽视而被协商民主理论发现的一项公民基本权利。在当代民主宪政条件下,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宪政民主架构的主干部分,因此,公民的公共事务协商权应当成为各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并将其纳入宪法权利范畴,构建更加广阔的公民宪法权利体系。正视公民公共事务协商权的研究,对于补正代议制理论的缺憾,解决代议制民主形式不能满足人民主权同宪政目标的矛盾,拓宽广大公民民主参与的现实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波 《开放时代》2003,3(6):45-63
法治是宪政的必要基础,并捍卫着宪政体制的生存和稳定,没有法治就没有宪政。如果法律仅仅是统治者(立法者或执法者)意志的体现,那就没有法治,也就无宪政可言。宪政的目标决不是简单地限制政府权力。宪政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效的、负责的、公正的、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政治和法律体系;这就要求宪法赋予政府足够的、有效的权力来管理公共事务和保持社会安全及稳定。  相似文献   

12.
李波 《开放时代》2003,(5):24-42
法治是宪政的必要基础,并捍卫着宪政体制的生存和稳定,没有法治就没有宪政。如果法律仅仅是统治者(立法者或执法者)意志的体现,那就没有法治,也就无宪政可言。宪政的目标决不是简单地限制政府权力。宪政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效的、负责的、公正的、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政治和法律体系;这就要求宪法赋予政府足够的、有效的权力来管理公共事务和保持社会安全及稳定。  相似文献   

13.
宪政税收是以宪法来控制和限制国家税收权力、保障人民财产和自由权利、实现税收正义的一种社会治理机制.我国在法治国家和宪政国家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之后,更应该及时进行税收立宪,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法治国家和宪政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14.
宪政小议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丹·莱夫认为:“宪政意指法律化的政治秩序,即限制和钳制政治权力的规则和制度,宪政的出现是与约束国家及其官员相关。”而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主席凯茨博士将学者们对宪政的认识概括为三点:(1)宪政是由一组用于制定规则的自足或自觉的规则构成的,即宪法是“法之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宪政、"三个代表"与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植根于本国的意识形态和宪政观念,西方的评论家常常误解中国的意识形态、宪政和法治的发展."三个代表"思想不仅能够充当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意识形态基础,而且能够充当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能够推动中国宪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宪政经济学(Co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经济学方法在宪法领域的推进,侧重的是宪法规则的经济学分析。“宪政经济学”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由理查德·麦肯齐编辑的《宪政经济学:包含政府的经济权力》(1984)的论文集中。宪政经济学是分析宪法和宪政的经济后果的经济学(罗森鲍姆,2001)。它着重研究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制约和影响经济和政治行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思想与制度之中,有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如果说这些政治智慧表现为某种有别于欧洲的儒家宪政的话,那么也必须注意到,这种儒家宪政是残缺的礼治型宪政,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限制。儒家宪政是否可以落为现实,最终还是取决于三纲为核心的礼治秩序,依赖于圣君贤相的个人德性,无法从根本上落实宪政所应该解决的统治合法性、权力的有效限制和权力的有序更替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宪政在现代社会之中不再具有独立的光复价值,但其中的政治智慧有可能通过与自由主义的审慎的嫁接,在现代民主宪政的基本架构之中实现创造性之转化。  相似文献   

18.
儒家宪政的现实与历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纪霖 《开放时代》2012,(1):44-49,52,53,55,59
在中国古代思想与制度之中,有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如果说这些政治智慧表现为某种有别于欧洲的儒家宪政的话,那么也必须注意到,这种儒家宪政是残缺的礼治型宪政,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限制。儒家宪政是否可以落为现实,最终还是取决于三纲为核心的礼治秩序,依赖于圣君贤相的个人德性,无法从根本上落实宪政所应该解决的统治合法性、权力的有效限制和权力的有序更替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宪政在现代社会之中不再具有独立的光复价值,但其中的政治智慧有可能通过与自由主义的审慎的嫁接,在现代民主宪政的基本架构之中实现创造性之转化。  相似文献   

19.
论以民主宪政为基础的公共财政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宪政发展史表明,财政立宪是国家以征税权为核心的财政权由封建君主向民主政府转移的结果;私有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划清财产权与财政权之间的界限,为宪政国家中财政权的活动设定底线,以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导向,决定了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构建以民主宪政为基础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献萍 《经济师》2004,(10):55-55,57
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阻止国家权力侵入私入领域 ,对公民财产权进行宪法保护 ,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第四次修正案完善了公民财产权宪法保护制度 ,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