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0—2017年中国土地资源学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明确土地资源学核心研究内容和学科地位,系统总结1980—2017年中国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划分土地资源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各个阶段重要成果,指出土地资源学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资源学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以土地生产力为核心的起步阶段(1980—1999年),形成了全国和区域尺度的农林牧业适宜性评价与特定作物适宜性评价方法,建立了“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体系,提出了城镇土地经济评价和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流程,制定了区域土地资源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2)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上升阶段(2000—2009年),GIS技术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取得了普遍运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逐步转向实践,土地可持续利用评级体系初步形成;(3)以土地生态为核心的稳定阶段(2010—2017年),土地评价已从单纯的资源或经济评价向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转变,土地生态评价成为了土地评价的热点,土地多功能评价框架取得共识。研究结论:土地资源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不断完善学科理论体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地矛盾、改进研究问题的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2.
三江平原土地资源潜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指标体系法,建立了由5个指标组成的三江平原土地资源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指标进行赋权,进而进行了土地资源潜力评价。评价结果:三江平原土地资源潜力总体较高,其中一等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4%,二等土地占50%,三等土地占44.56%。研究结果可以为三江平原土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多数是从土地承载力、生态安全等角度考虑耕地保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问题,对经济因素考虑较少。本文通过对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内容的分析,构建指标体系,在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土地开发利用结构状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金融信贷安全四方面对我国31个省市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为了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制订地方土地利用规划,抓住影响土地资源安全的重点区域,有必要对各乡镇土地资源安全进行优度排序,进而重点对欠安全区域土地进行对策研究和改革.以中部小城镇为例,从经济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三个方面分10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具体乡镇的土地资源安全优劣度进行评价,找出与小城镇土地资源安全密切相关的主成分.最后根据各评价单元的得分情况,通过聚类分析对评价单元的土地资源安全优劣度进行排序.  相似文献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以宁国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试图在保证区域各类用地合理配置、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对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期为多层次、多指标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方法]以安徽省宁国市为研究试点,从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3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承载指数法建立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结果]揭示了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现状为"可载"状态,符合宁国市实际情况。[结论]认为应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切实有效地融入政府管理工作当中,需进一步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监测与评估技术的研发,职能部门需统筹建立动态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6.
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以广东省四会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中的不足,构建了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重点分析各指标的含义、指标值获取方法和评价标准,探讨了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方法,并以广东省四会市为例进行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验证.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地区土地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从耕地保障能力、生活空间、经济和生态承载力等方面建立起评价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评价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较强,寒亭区、昌邑县和博兴县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在单项评价中,土地承载能力整体较弱。通过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掌握了地区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的特点,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土地开发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等自然资源空间结构正在大规模转换。科学规划土地空间结构,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方法]采用GIS多因素叠加分析技术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以土地利用类型、覆被动态变化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河南省的土地资源空间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河南省漯河市、焦作市及洛阳市等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空间使用功能效率和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土地适应性评价标准能够得到I等(S1)。河南省其他各市中的土地资源空间区划方面的优化空间较高,提高河南东部及北部的土地资源空间农业优化,能够提高河南省资源的使用效率。[结论]适宜性评价结果准确反映了河南省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河南省土地资源空间区划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对区域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及提高土地资源空间区划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东北部农用地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生态健康评价原理,选取土地肥力和相关污染指标对土地健康进行评价,为区域土地利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河南省东北部为例,通过对研究区内土地质量样点实验分析,得到土地肥力和污染物相关指标实验数值,以此为依据计算土地健康综合指数,并给予相应的评价。研究结果:研究区土地质量综合指数居中等以上,土地健康状态良好。研究结论:研究区土地健康综合评价指标较为合理地反映了土地利用、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对市县土地资源评价,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本研究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技术指南,构建市县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并以大冶市为例,从农业生产与城镇建设的可利用程度两方面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中,较高等级分布最多,占58.37%。城镇建设的土地资源评价中,高等级分布最多,占67.02%。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高的一致性,等级较高的分布在大冶市的北部、西部、东部大部分地区,等级较低的分布在南部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分析研究区土地资源利用特点,评判出滁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水平指数,揭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提出对策.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用模糊隶属函数和线性加权函数进行综合测算.研究结论:安徽省滁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水平指数为63.16%,处于可持续利用发展阶段,针对主要的障碍因素提出可持续利用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双河农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以2009年双河农场数据为主要评价依据,采用层次分析法,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学计算,对双河农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进行评价研究,并提出优化双河农场土地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江西省庐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可持续利用思想的引入和土地问题、矛盾的日益尖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被学科界广泛探讨.其中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是中心问题之一,探讨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庐山区为例,探讨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思路.通过评价指标的选取、标准化、指标权重、评价指标阈值、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确定,利用加权综合的方法求取了庐山区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评价值.结果表明:这种评价方法是可取的,庐山区的持续利用评价结果较为健康,且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4.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属于土地适宜性评价范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土的适宜性评价,它的评价对象只有未利用土地中的宜耕适垦地类。所以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过程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相同,但具体评价方法上有一定的区别。为此,我们以山西省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为例,研究、探讨了耕...  相似文献   

15.
基于“3S”技术的河北高原坝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研究基于"3S"技术进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的过程与方法,并应用于典型农牧交错带———河北高原坝上地区。研究方法:通过GPS获取标志性地物点和典型地物点的空间位置,结合RS和GIS选取评价指标,在GIS中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北高原坝上地区的沽源县、康保县、张北县1988—2008年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从3个层次结构,按照FAO提出的5个准则建立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3S"技术选取了适宜河北高原坝上地区的评价指标;对坝上地区1988—2008年的土地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论:从1988—2008年河北高原坝上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水平比较低;基于"3S"技术对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状况进行快速定量地评价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以广东省怀集县内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为评价对象,以2012年全国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作为评价基础,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从自然环境条件方面对研究区内的102.69km~2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宜耕性评价,并分析了怀集县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怀集县宜耕后备资源总面积为21.75km~2,占评价对象面积的21.18%。地形坡度与生态条件以及耕作便利度是限制本地区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怀集县未来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土地整治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间矛盾日益凸显,土地差别化供给是解决当前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矛盾的重要手段。从土地差别化供给角度对河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水资源承载力、环境质量、自然灾害危险性3个领域层、8个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分法评价出河北省各县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将149个评价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分为高水平区、中高水平区、中低水平区和低水平区4个等级,并结合评价结果对河北省土地差别化供给从供给量和供给结构两个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土地资源质量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资源科学的核心部分,是进行土地资源区划、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评价的内容是土地资源质量。但由于不同的学者对“土地资源质量”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对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必然得出不同的认识。认识上的差异,又必然导致评价内容、原则、方法、制图等一系列的差异。本文试图首先探讨土地资源质量的含义,进而对土地资源评价的一些理论问题谈谈自己的管见,以求教于同行和前辈。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总结2023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领域研究进展,展望2024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3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与优化、土地资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绿色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国土空间规划方法、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和保障制度等方面;国外研究侧重于多类型资源协同配置、土地资源保护效果与路径、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土地利用功能评价、可持续的空间规划方法、空间规划管理制度与方法等方面。研究结论:2023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领域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权衡关系、土地资源保护、绿色低碳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评价方法与相关机制、空间规划方法与管理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4年将重点关注土地资源同其他资源的协同机制、土地利用评价方法、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影响机制、土地低碳绿色利用模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治理与规划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国土空间开发需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效益和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区域实施差异化定位和分工,才能有效实现当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发展。且城市还需政府正确引导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产业结构高度合理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正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而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服务。本文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选取地形、土壤、水源、交通4类8项因子,综合分析影响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综合权重叠加模型及GIS技术对土地做出适宜性分析,得到该区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为临夏州优化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