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初,港股直通车作为一石二鸟的方案被提出,本意是为内地资金"排洪",同时也能拉升港股市场.有分析人士认为:去年中国宏观经济受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困扰,而外汇过剩则是形成流动性过剩的一个主因. "直通车"的开通则正好将国内过剩的资金引向境外,既能缓解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国内通胀压力,也能缓和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同时还可以成为中国长远放松资本管制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本轮产能过剩更大更严重,产能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瓶颈",这是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为何产能过剩屡治难改,诸多行业不断陷入沼泽?为何企业和地方政府罔顾中央三令五申的警示与禁令,依旧还要"飞蛾扑火"?其背后是剪不断理还乱的重重博弈,我们只有理清病因脉络,对症下药,方能消滞除痹。  相似文献   

3.
产能过剩和制造业升级是所有制造业大国都迈不过去的一个"坎儿"。重要的是,重工业化的产业背景将延长中国制造产能过剩的存续时间;此次金融危机倒逼中国制造业格局需要做出重大调整;中国要选择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反危机的突破口,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突围。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伴随存货同比的持续显著上升,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的长期顽疾。我国曾出现过两次"产能过剩",分别是1996~1999年和2005年前后,但与前两次"产能过剩"不同的是,本轮"产能过剩"是重工业部门的普遍过剩。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将10个行业列为"产能过剩"行业。而到2009年,"产能过剩"行业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19个。目前,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  相似文献   

5.
胡迟 《中国经贸》2013,(5):80-82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之一就是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其实,产能过剩并非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自"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告别高增长,着力于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与此同时,产能过剩并未得到同步治理,反而愈发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痼疾"。产能过剩的表现理论上,产能过剩可以界定为企业最低生产成本的供给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供给之间的差额,与产业固定资本投入程度密切相关。欧美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  相似文献   

6.
严重产能过剩让中国钢铁业遭遇"寒冬",精致化发展成为钢铁企业未来的转型方向。2013年刚刚开始,伴随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的大起大落、欧盟"钢铁行动"序幕的拉开,"唱盛"和"唱衰"钢铁行业的声音此起彼伏,中国钢铁业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7.
《中国招标》2012,(30):45-46
尽管全球光伏产业正遭受需求萎缩以及产能过剩的"寒流",但却未浇灭中国光伏电站投资的热情。一些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以及光伏企业的赌博心理,使中国今年装机量超出政府年初目标约一倍。但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受制于并网瓶颈及储能难题,这可能造成清洁能源——光伏电站成为"被过剩"领域。这势必刺激中央政府出手收紧审批权限,以避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内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加大国际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移优势产能和成熟行业的重要手段.河北省主要以第二产业为支柱产业,且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因此,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河北拟投资行业的选择研究,对河北借力"一带一路"开展对外投资、转移过剩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出版的《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工业篇)》中明确指出:产能过剩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坦承,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宏观调控难度增大,迫切需要建立起解决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和监督机制。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换挡减速将进入"常态化",将给我国化解产能过剩、实  相似文献   

10.
张茉楠 《中国经贸》2012,(15):86-86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伴随存货同比的持续显著上升,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的长期顽疾.我国曾出现过两次"产能过剩",分别是1996~1999年和2005年前后,但与前两次"产能过剩"不同的是,本轮"产能过剩"是重工业部门的普遍过剩.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将10个行业列为"产能过剩"行业.而到2009年,"产能过剩"行业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19个.目前,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不仅钢铁、水泥、汽车、纺织等传统产业,就连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威胁经济质量和经济增速的重要阻碍,文中首先分析了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包括对国有企业的过度行政干预、对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扶持、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市场分割以及对抗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等,然后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产业合理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经济由"量变"到"质变"的升级等,基于此,提出了化解产能过剩的对策,包括利用"一带一路",实现对外投资;抓住市场机遇,力促企业转型;完善官员评价体制,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等。  相似文献   

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化解产能过剩,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已成为政府和钢铁企业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钢产大国,钢铁产能过剩影响更为深远,去产能是中国钢铁行业的首要任务。针对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状和原因,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关键问题之一,从直接原因看,其形成来源于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带动的货币投放,实际上流动性过剩也是目前的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明确对冲过剩的流动性应当成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关键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雷建  宋烜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2):90-92,104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分析了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的原因.对于流动性过剩导致了中国股市繁荣的现状,文章提出了防范股市泡沫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产品的相对过剩代替了广泛的产品短缺.于是,有人认为,中国已告别短缺时代而进入了买方市场的时代,或中国经济已成为过剩经济.作者对这种观点持保留态度,并且认为买方市场或过剩只是经济运行的现象,是相对于需求而言的,它不应是对经济形态的描述,也不应成为某一个时代的象征.毫无疑问,当前中国许多产品的市场都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但是,这是在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低下,消费层次不高,尚存7000万城乡贫困人口的情况下的过剩,是典型的相对过剩,是低收入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收入型的相对过剩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6.
淘宝村是极具中国代表性的"互联网+农村"的时代产物。当泗洪已经成为亿元淘宝村时,我们亟待解决当下农村产品过剩、经济滞后的现象,便找到了突破口,着眼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村产业进行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7.
<正>富人过剩的资本和聪明人过剩的智力通过何种途径达到最有效的结合?私募股权(PE)投资也许就是一个很不错的答案。得益于整个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未来5年,预计将会有超过1万亿元的资本进入PE这个行业。比如社保基金就可用总资产的10%投入……雄厚的资金流正助推着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尤其是即将过去的2010年,中国的PE市场发  相似文献   

18.
张日旭 《改革》2012,(11):61-67
产能过剩一般可分为周期性产能过剩、战略性产能过剩、体制性产能过剩三类。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较为突出,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产业政策不断收紧。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的基本特征是:体制性产能过剩为主,周期性产能过剩也存在;低水平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影响面大。为缓解包括电解铝行业在内的重化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应转变政府干预方式,完善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推动产业链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集中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环保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9.
多钱善贾     
解决贸易顺差过大和抑制"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额外汇储备"和"流动性过剩"的弊端显而易见。但钱多了终究是好事。解决钱多的问题比解决钱少的问题要容易得多。从纵向对比看,过去我国长期饱受缺钱之苦。我们曾想了许多办法吸引外资,来促进经济的繁荣。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投资的昌盛之地。虽然我们必须严守经济发展规律,时刻防范金融风险,但我国内外经济环境已和二十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今天我们面临的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因此,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和思维去解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流动性过剩成为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一个热门词汇,以至于对当前中国所有的经济失衡或者价格失控现象,人们都试图用流动性过剩来解释。那么流动性过剩产生的背景和根源是什么?其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如何?商业银行城市行应如何积极应对流动性过剩?本文尝试以某商业银行城市行为例,从商业银行前沿经营者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