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老子》第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个“和”字就概括了万物依存的关系。《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这里,“和”不仅是礼之所用,也是为政之道,秩序之美。《礼记.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四通八达,无往不利。达到“中和”,则天地得正,万物得育,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说,“社会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2.
对构建和谐企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恩东 《商场现代化》2008,(12):357-358
<正>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古崇尚"和谐"。孔子有曰"礼之用,和为贵",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如今,在我国像"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万事和为贵"等"和谐"思想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三”除了具有其他数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以外,同时还带有万物和气、养生苍灵等丰富的哲学思想,如《老子》中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说:“三,天地人之道也”,因此,“三”既代表着数量上从少到多、由寡及众的界点,同时也指代天、地、人的和谐、平衡之道,因而成为我国民间最为偏爱的数字之一.  相似文献   

4.
自从“和谐世界”理念问世以来,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和谐世界’理念是具有普世价值观的“中国式”全球秩序观,是中国关于国际秩序提出的有效的治理理论,“和谐世界”继承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部分,尤其是“和”文化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该文主要试述中华文明中“和”文化的内涵。“和而不同”理念到“和谐世界”理念的发展过程,以及“和谐世界”理念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中国“和谐世界”构建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谈和谐经商用语.大凡都想到.“和气生财。”我们的老祖宗,千百年前就总结出.“和则兴”、“和为贵”。“和则两利.恶则两害”。呜呼.古人早就深谙经商大义,足以为训。尽管封建朝代长期来重农抑商,但中国商家,在经商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谐经商的话语.从原始的物物交换.到如今的商品买卖,注重和谐交易关系.营造和谐经商氛围.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如:“平等交易、公平买卖,以诚经商,一回生二回熟.买卖不成情义在”等。旧时在“官本位”观念的漫润下,连顾客都被尊称为“客官”,“贵客”,叫得顾客心头暖意融融,“请”“看座”,“上茶”.礼貌之语.热情之举,使你不得不坐下消受.心甘情愿地掏出银子。  相似文献   

6.
"礼之用,和为贵",礼文化不但奠定了社会和谐的理论基础,而且整合并且统领了社会功能和政治、法律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我们正积极努力地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发掘传统文化中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灵魂和精华,传承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礼文化。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利用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规律,结合新的时代背景重新将中华民族特色的礼文化定位,并应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7.
《易经》“坤卦”是纯阴卦,本质阴柔和顺。从字形看,“坤”由土、申二字组成。“土”可理解为大地、山川、水流等;“申”可理解为舒展、延伸之意。大地的延伸则为地上地下,山川的延伸则有植被、崖石和矿藏,水流的延伸则为江、河、湖、海,动植万物依而滋长繁育。《说卦传》曰:“坤为地,为母”,上下两个坤卦重叠,“象征无疆无际的大地”,其原则就是在乾卦阳气的照临下,充分展示藏纳、养育、生长之大地承载万物的德行,发挥沉静、贞正、勤奋、和顺、任劳任怨的母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包含道家、法家等思想。其中蕴藏着的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在几千年前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并对后人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注意“和为贵”,坚持“中庸之道”。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学而》)。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反映在生活层面上又表达为“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而儒家所强调的中庸之道,是摒弃偏激,实现“和”的基本途径。孔子说“中庸知为德也,甚至矣乎”,可见儒家把中庸思想看作是最高的道德。  相似文献   

9.
乐和同     
儒家最重礼乐,在儒家思想中,与“礼”一样,“乐”也是其论述和阐扬的重要内容,早期的所谓《六经》,《乐》就是其中之一部,可惜后来遗失了。但典中,依然保存着论"乐"的内容,如在《礼记·乐记》中,"乐"为天地之合在儒家经,表示天地万物在相互和谐,  相似文献   

10.
陶昆  王剑 《商界》2009,(12):72-75
中轴线,一条将北京城等分为完全对称的东西两半的“黄金线”。这条由元、明、清几个朝代的皇家建筑连接起来的轴线,南起永定门,穿过紫禁城的帝王家,翻越皇城制高点景山,一直延伸到钟鼓楼。风水师说,中轴线体现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思想;而任商人看来,中轴线则连接了北京最核心、最黄金的地段。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射”既是一种“兵”,也是一种“礼”。“礼”是“兵”、“艺”和“仁”三合一的境界。中国的“射”礼传到日本,演化为一种单纯的“艺”,一种“禅”艺。德国哲学家奥·根·赫立拉尔到日本修炼这种弓艺多年,最终体会到弓道的目标并非竞技射击而是精神射击。他把自己的体悟写成《弓和禅》一书,让人们完整地体会这种弓艺修炼过程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12.
文化有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两大类。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整个人们的生活方式,故被称为“大文化”,即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所说的:“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我国文化学者何晓阳对广义的“大文化”具体地缕析为“四个层次”说: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相似文献   

13.
“履”为“小畜”卦之后,《易经》六十四卦之第十卦。《序卦传》:“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礼。履者,礼也。”“履”卦辞日:“履,履虎尾,不旺人,亨。”释“履”卦辞:该卦象征跟在老虎后面行走,被踩了尾巴的老虎只是回头看看,并未撕咬这个粗心之人,这真是亨通顺利的幸事。  相似文献   

14.
随着企业和社会“内耗”现象的日趋严重及复杂系统理论的发展,在传统“和谐”文化的基础上,和谐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它主张围绕“和谐主题”,在“和则”与“谐则”双规则下解决管理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问题,增进和谐性。本文重点阐述了在和谐管理理论框架下,基于“和则”与“谐则”的管理激励策略。  相似文献   

15.
纵观华夏两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孔子创立的儒学具有人学特质,他的“仁爱”思想可谓宏阔精深,隽永透澈,代表了鲜明的东方传统伦理精神与独特的价值取向。这一宏大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及最终旨归,表明了孔子的“仁学”即“人学”。探究孔子的“人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它是以个体的道德修养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和谐为主要特征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亲和关系,并努力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孔子“和”思想解析在孔子之前的先秦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和”的观念,这一观念还可再上溯到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关于“气”的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而“气”之聚散、动静、阴阳的运动则“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1]并且古人已认识到,只有阴阳二气的和谐统一,自然万物才能正常、安定地存在和发展:“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2]而“气”是沟通人与物的中介,因此“气”的“和谐”说很自然的将人的生命引向与自然万物相通相应,相感相交的“和谐”发展模式之上。《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子产论礼,要求人们对于“五味”、“五色”、“五声”的追求应该适度,“淫则昏乱,民失其性”,只有做到“哀乐不失,乃...  相似文献   

16.
上善若水     
水性与道性是最相似了。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说“上善若水”,实际上这是一条重要的道教教义,典出老子《道德经》,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其意蕴是:最高尚的品德就如同水,水生养万物滋润群类而与物无争,众人最鄙弃的地方也处之泰然。“水”甘居于最低下却是最安全而无倾覆之患的地方,“水”清澈湛然渊深鉴物似无色透明的心镜,“水”和顺诚实而表里如一显语言于内情外形,“水”是无有不洗若大匠取法不偏不倚清净而平均,“水”曲折随形能方能圆攻坚克固能力非凡,“水”夏散冬凝应期而动滋润群生不失天时。水壅之则止,决之则流,听天命人为,纯出自然,故既没有过失也没有怨忧。  相似文献   

17.
忠恕之道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忠恕之道”是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孔子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阐发了他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关于“忠恕之道”,在《论语&#183;里仁》有具体的说明。大意如下:有一天,孔子对曾子说:“曾子呵,我的思想始终有一个核心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8.
“无为而无不为”不是简单的辞句,而是道教的一个标志性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有影响。道祖老子生活的年代,周王朝已经分崩离析,但仍有人用旧的“仁义”和前朝“礼法”对照当代,试图阻挡历史的进步,束缚社会的发展。老子认为这是一种于事无补的做作,反增加了已经混乱的世俗的纷扰。史书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孔子说,我治诗、书、礼、乐、《易》、《春秋》,明周召之迹,游说七十余君而不见用,现在的人怎么这样不听话呢?老子开导他说:你所致力的都是先王之陈迹,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旧的制度不仅不适用,而且没有约束力了,就好比你击着鼓去寻找逃跑的羔羊。这则典故清晰地勾勒出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9.
苏旭  金少策 《浙商》2007,(3):44-54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是基础。“和谐”是企业在处理内部关系、内外关系时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般认为,和谐企业涵义有三个层面: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福利的保障和内外部矛盾的化解.  相似文献   

20.
《国际经贸探索》2005,21(6):80-80
“明德尚行”意即“追求美德与至善,推崇行动与实践”。古代周人便有了“明德慎罚”的观念。《大学》一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在注释中把这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也”,同时也是理想人格实践的纲领。其中“明德”的意思是说:让人们本应有的美德得以表明;北宋易学大家邵雍提出:“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