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影响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了15个省市近四年来的经济金融数据,结合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不同区域在相应发展阶段经济和金融的突出特点以及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信贷增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但信贷增长所引致的投资增长却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信贷增长的地区差异可能是导致信贷增长对投资以及经济增长效率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此外,相较于投资而言,信贷增长对消费的影响还不够显著,信贷对整体经济发展作用的渠道还比较单一。因此,我们认为改变信贷投放的行业结构、部门结构、区域结构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柳迪迈 《发展》2008,(2):126-127
一、民间投资的概念及发展现状(一)民间投资,是相对于政府投资而言的从理论上来说,这两者主要的区分在于资金来源以及投资主体的不同。资金来源不同,政府资金是有限的,社会闲散资金数额庞大;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向不同,这是最显著的区别。政府投资大多用于非生产性的公共产品,效率低,而民间投资主要在竞争性的生产领域,运作效率一般较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国家投资是在经济萧条时可以启动经济,而民间投资对于国民经济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十几年前,在全球竞争格局中,跨国公司在不同的产业领域中交替领先,中国企业被迫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中国企业竞争力源于低成本的要素供给,依靠外国直接投资、以全套设备输入方式获取生产技术,在从事加工装配等劳动密集型生产,积累着资金、技术、管理能力。然后通过对生产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以较高的生产效率和低成本,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更深入地加入跨国公司的产业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4.
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具有引导农村资金回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于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促进农村产业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然而,在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因信用缺失导致大量小额不良信贷,严重制约着我省小额信贷的发展.本文在分析我省农村金融小额不良信贷的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产生小额不良信贷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防范和解决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5.
韩子睿 《科技和产业》2010,10(7):23-25,29
出口信用保险是各国为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商的收汇安全和银行的信贷安全,以国家财政为后盾,为企业在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等经济活动中提供风险保障的一项政策性支持措施,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一种间接调控手段和补充。本文从近年来江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需求出发,深入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障作用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建议,为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促进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信贷市场不完善、投资低效率和信贷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信贷市场不完善的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市场机制下的投资低效问题,并研究政府对于信贷市场干预的作用.部门间不平衡的信贷条件是导致自由市场无法保证资金有效配置的重要因素.这种市场失败不仅会降低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率,还可能带来"信贷陷阱".本文给出了政府干预信贷市场提高效率的必要条件.如果政府干预能够降低这种部门间的信贷条件不平衡,投资效率就能得到提高,经济增长率也将上升.反之,政府干预加剧部门间信贷条件的不平衡,将会带来政府失败,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降低,甚至会引起经济陷于信贷陷阱.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业是当前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信贷投资增长率也在快速提升,已经大大超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均水平。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如果不能有效地协调房地产投资、房地产信贷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能会造成房地产市场巨大的泡沫,因而引发信贷危机。文章首先对房地产投资、房地产信贷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房地产投资、房地产信贷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一些正确协调三者发展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传统农业占主体地位,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村经济结构差异较大、经济活动主体的层次性特征明显,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元性特征明显。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应适应农村金融需求多元性特征的需要。国家在法律制度上给予充分保障,在政策和财力方面给予支持和扶助,允许小额信贷利率在规定幅度范围内浮动,同时建立信用评级制度、风险分担机制,还要切实发挥政府对小额信贷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保证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信用担保工作在我国发展较快,它可以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并扩大信贷规模,解决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性资金的急需。但由于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经济主体信用观念淡薄,担保机构与银行权利义务不对等等问题仍然存在,这项工作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如何处理好扩大担保贷款的规模和控制风险的矛盾,以及围绕这对矛盾产生的多种关系,是信用担保工作必须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台商投资大陆的相关研究伴随着台资进入大陆时就同步开始了。本文使用了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台商在大陆投资效率的问题。研究结果认为,影响台商投资效率的主要因素有投资效果系数和资本生产率,找出了台商资金在不同省区的经济圈内移动的内在原因,建议引导台商向中心城市的周边地带扩展,并向技术密集型和生产服务型产业投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腊平  吴刚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7):67-69
当前全球服务业开始加速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以多种业态形式逐步主导国际产业转移。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如何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时代机遇,承接国际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经济服务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深圳宝安为例,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可能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河南作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当前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既有利于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又有利于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规模,使河南由工业型经济迈向服务型经济。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程度不深,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如构建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机制,推进制造业发展“服务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产业化、高端化发展以及优化制度环境等,以促进两大产业形成互相支撑、互补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刘瑞晶 《特区经济》2008,(5):246-248
发达规范的征信业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被征个人信息的规范利用是征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针对我国目前个人隐私权缺乏法律保障,征信业在利用个人信息服务上存在的问题,在规范被征个人信息的利用方面提出了立法建议,以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征信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建华  郑冯忆 《改革》2020,(1):59-75
推动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创新性地将有效结构变化指数(ESC)应用于我国2008—2017年29个省份的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分析,研究发现:ESC的影响效应主要通过延迟效应与加速效应传导,但两者在对服务业不同发展指标上的影响呈现差异;我国服务业ESC可推动服务业增加值与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增长,但会抑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与服务业平均工资的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服务业ESC是驱动服务业增加值与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的重要来源,生产性服务业与非高端服务业ESC则会显著抑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与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上还有巨大空间与潜力,可通过结构持续优化来有效发挥结构配置效应,促进产业发展,并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周在泉 《特区经济》2008,(10):163-164
旅游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实生活中,"旅游信用危机"已经开始显现,特别是旅游企业的失信引发了大量的旅游投诉,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信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旅游业中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入手,认为应通过建立旅游信用制度体系来重塑我国旅游业的信用。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础。信用是一种资源 ,可以用来融资、理财、配置资源等。对信托业而言 ,信用更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不可否认 ,中国信托业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有其特别的作用 ,但其发展过程的艰难与曲折也是有目共睹的。究其  相似文献   

17.
Endogenous growth models have reignited interest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Recent regional growth studies focus on dynamic externalities related to loc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economies. Yet, these studies typically attempt to observe externality-induced productivity effects indirectly through examination of employment growth. Also, issue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oncentrations of nationally productive industries and distinguishing between static and dynamic externalities have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This study directly relates measures of externalities to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decomposing them into those due to differences in industry composition and those due to average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in each industry. A two-step procedure is used to distinguish static from dynamic externalities.  相似文献   

18.
The present study uses firm survey data of 1033 manufacturing firms operating in Ethiopia in 2011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Chinese outbound direct investment on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 Particularly, we attempt to answer two questions. Firstly, are Chinese-owned (henceforth foreign) firms more productive than local ones? Secondly, does the presence of foreign firms generate technology spillovers on domestic firms operating in the same industry? Our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foreign firms are more productive and that their presence has different spillover effects on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 In particular, we find that domestic firms with higher absorptive capacity experience positive spillovers, while those with low absorptive capacity witness negative spillover. We also find that small firms and non-exporting firms benefit more from spillovers than do other types of domestic firms. In this study, instrumental variables are used to address the potential endogeneity between foreign firm presence and domestic firm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9.
We identify the impact of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during the 2008–2009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credit and investment allocation among firms. We obtain robust evidence that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led to the misallocation of bank credit to less productive firms after controlling for confounding factors. However, we find that investment increased more for more productive firms. Additional analyses show that this occurred partly because more productive firms hoarded cash before the crisis, and partly because less productive firms invested more in financial assets.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interactions between exporting and productivity at the firm level, using a panel of firms in the UK chemical industry. This is both highly technology intensive and the UK’s largest exporting sector. We find exporters are more productive than non-exporters, but are also on average smaller. This superior productivity performance among exporters appears to be caused by both self-selection and learning-by-exporting effects. In contrast to other studies, we find learning effects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among new entrants, weaker for more experienced exporters and negative for established exporters. JEL no. F14, D21, L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