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同质政府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异质行政区进行同质的经济管理是过分依赖于投资、出口,是对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重视不够的旧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成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同质政府对异质行政区进行异质管理,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一场广泛而深入的区域利益调整,主体功能区财税政策则是实现这种利益调整,保障主体功能区布局形成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
孙喜涛 《北方经济》2015,(10):63-65
一、主体功能区规划及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定位 主体功能区规划指依据区域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在不同层次区域中的战略地位等,对区域发展理念、方向和模式等进行类型化的政策和制度.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相似文献   

3.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相关基础研究的理论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朱 《开发研究》2007,(2):24-29
鉴于目前主体功能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我国同主体功能区划相关的各类区划研究理论,按照时间的沿革,从传统的综合经济协作区划研究,以中心城市与周边经济联系为特征的区域划分研究,以开发管制为特征的区域划分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综述,以达到梳理主体功能区划思想发展脉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根据广东省区域发展状况,参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思路,从广东国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出发,确定了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的指标体系,分别以广东省21个市和93个县域(市辖区)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聚类法等方法对广东省国土空间进行了主体功能区划分。  相似文献   

5.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课题组的《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研究》报告,首次提出要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三个因素来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即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并实施相应的分类区域政策,不同的发展战略、思路和模式。这是有别于传统的按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或者按以往的七大区划分的中国区域经济新地图。一幅旨在缓解资源环境矛盾、打破行政区划分割、促进区域分工和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新地图已显雏形。  相似文献   

6.
国家、省市的主体功能区区划方案分别将于2007年底、2008年底出台。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之后,制定实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成为构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区域开发榕局的重要保障。加强对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的研究.是理论工作者面临的新任务。本文对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中需要加以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前关于主体功能区的研究,一是区划实证研究偏多,而理论研究偏少、偏浅;二是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需要怎样的政策这个视角来研究的文献很多,而忽略了对现行区域政策与主体功能区诉求政策之间的对接研究;三是在主体功能区政策研究的三个维度中,行为主体这个维度的研究偏少。该文针对上述问题从财税、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保护、政绩考核等方面总结概括四类主体功能区的不同政策诉求.并给出现行区域政策与主体功能区诉求政策之间进行对接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琳 《特区经济》2010,(8):139-141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的失灵领域进行调节,引导资源要素向目标功能区合理流动,以促进目标功能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研究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政策,要对其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类型等政策体系进行分析,并提出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政策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洪必纲 《中国经贸》2010,(24):157-157
主体功能区是为了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根据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各空间单元的开发潜力,按照国土空间整体功能最大化和各空间单元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国土空间按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空间划分而形成的藉以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的特定空间单元。“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这四类主体功能区,  相似文献   

10.
韩青 《中国城市经济》2010,(6X):219-220
我国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增加了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也滋生了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本文从区域规划的角度对空间规划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旨在探求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乡规划一致性评价与协同是区域协调趋势。  相似文献   

11.
袁林  冯健 《特区经济》2012,(4):169-171
进行主导产业优选是建立良好地域经济结构的前期基础。论文在借鉴国内外主导产业选择的经验基础上,把鄱阳湖区域分成了四类主题功能分区,并结合各类区域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与潜力,差异化地选择了适应于不同类型区域的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扶持对策,以此形成布局有序、协调良好的地域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2.
汪小波 《科技和产业》2011,11(12):16-19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经济发展模式和市场竞争方式。以"老、少、边、穷、限"为共同特征的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武陵山地区,不仅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区域经济协作,而且还应进一步确立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方位和功能定位,走区域经济一体化之路。立足自身生态资本优势,着力推进生态经济产业化,共建武陵山生态经济圈,方能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与发展中,谋求生存空间和赶超路径,避免再次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3.
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导向。作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增强发展动力的均衡性、精准性、融合性、复制性和专业性。其中,由外需动力为主转向内外需动力并重、由所有区域的齐头并进到不同区域的各展所长、由地方竞争的发展速度到区域协调的规模经济、由个体区域的率先发展到个体区域的综合示范、由综合性区域战略到专业性区域政策是动力转型的主要方向,培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细化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共享型的区域利益关系、构建可复制的区域发展路径、完善区域管理制度是实现上述转型的支撑路径。  相似文献   

14.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础。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框架下,基于区域发展理论分析和全球区域政策实践演进的研究,本文探讨了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的意义和内涵特征: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是区域发展的三个客观基础和三个基本现象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形成和决定的有机系统,包括建立发挥比较优势的区域协调机制、建立有利于区域增长和创新的区域治理机制、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乡村振兴机制以及建立区域统筹发展支持体系的四大机制和体系。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是中国区域政策实践的转型探索与创新。研究指出: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以“人民”的发展权利为中心而不是以“地区”发展绩效为中心,重视和基于中国区域发展最新形成的三个基本空间:即传统地理划分的宏观空间、城市群空间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空间,构建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彰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优势和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省为例,从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社会保障、生态保育4个角度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体系,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江苏省乡村地域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各功能间的权衡关系以及江苏省乡村地域多功能性空间分布状况。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乡村地域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明显,经济发展功能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农业生产热点区主要位于苏北,生态保育功能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社会保障功能强的区域为南京、苏州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育、社会保障4项功能间存在权衡关系,经济发展功能与其余功能权衡强度最大,社会保障功能与其余功能权衡强度最小;江苏省乡村地域多功能区主要分布在苏南,乡村地域单功能区主要分布于苏中和苏北部分沿海地区,乡村地域非多功能区主要位于苏北西部地区及泰州市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6.
《World development》2003,31(8):1421-1441
Regional inequalities represent a continuing development challenge in most countries. There is a presumption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at decentralized fiscal arrangements would lead to ever-widening regional inequalities. This paper provides an empirical test of this hypothesis. We conclude that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have failed in almost all countries, federal and unitary alike. Still, federal countries do better in restraining regional inequalities, because of the greater political risk these disparities pose for such countries. Our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countries experiencing divergence tend to focus on interventionist policies, while those experiencing convergence have taken a hands-off approach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nstead focus on promoting an economic union by removing barriers to factor mobility and ensuring minimum standards in basic services across the country.  相似文献   

17.
绽小林 《特区经济》2010,(8):206-208
西部大开发是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西部落后面貌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深化,青海藏区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十分落后,牧民贫困面较大。本文从西部大开发的视角探讨了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优势、问题、制约因素,提出了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促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结合,克服了“四大板块”在区域划分上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优化了国土开发格局,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文章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今后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提出在实践操作上解决机构建设、法律保障、生态补偿、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使主体功能区建设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统筹作为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区域联动发展、提振内需的重要举措,对电网功能定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城乡统筹的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认识电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的重要功能,以促进电网的快速科学发展。文章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具体实际,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电网的功能定位,即保障民生、支持经济发展、执行政治职能和履行社会保障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