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从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国际技术溢出、产业内资源再配置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产品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并就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发现产品内分工对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国企业参与生产国际分工显著提高了其竞争力,参与不同国家的生产国际分工和参与不同阶段的生产国际分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参与高收入国家的生产国际分工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较为明显,参与零配件、资本品阶段的生产国际分工对企业竞争力提升影响更大。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参与生产国际分工使得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生产国际分工带来的溢出效应促使企业竞争力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企业增加了研发投入。  相似文献   

3.
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特别是随着FDI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点,传统意义上的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正在被打破,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企业内部,分工方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本文以当前新贸易现象为实践基础,以贸易分工理论为理论基础,初步构建产品内贸易的理论模型及其利益分配机制,从产品内分工视角分析产品内贸易模式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影响,并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进行攀升,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情况,并对在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文章首先通过对国际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分析,探讨了国际产品内分工和加工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加工贸易是实现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然后,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发展现状,针对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应对策略,从而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东盟以及美国在产品内分工的程度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和世界贸易结构,表明中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处于加工装配和出口最终产品的地位,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取的价值有限.但随着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出现沿着产业链向上移动的趋势.中国、东盟在不断融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与在研发、设计和营销等环节上处于价值链上游的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三方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决定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是贸易失衡的根源.只要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未变,贸易失衡的状况将会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6.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国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FDI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点,传统意义上的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被打破,国际分工由产业间、产业内深化到产品内部,产品内分工已成为当前国际经济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作为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加工贸易仍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环节,竞争力比较强的依然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制造。所以,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探讨中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国际产业转移发生深刻变化,产业转移逐步深入至生产工序层面,从而演化成为一种国际产业转移新模式,即"产业片段"转移模式。该文重点剖析了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以及产业片段化转移对相关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中国产业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8.
冯晶晶 《经济师》2014,(7):34-35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垂直分工。但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造成劳动力减少,以及劳动力素质提高和工资水平上涨,削弱了传统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此,探讨在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路径成为必要。文章在阐述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变动及其对传统国际分工的影响,提出了通过"转型"和"突破","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苏卉  孟宪忠 《生产力研究》2007,5(19):130-131
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代工模式成为后进国家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目前国内的制造企业而言,通过代工方式参与国际分工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但代工模式本身蕴涵着一定的风险,企业应该借助通过代工与先进企业接触的机会,加速知识积累,促进企业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9,(3)
文章以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样本考察了近年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与生产性服务业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近年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具有负向作用;基于门槛效应可知这种负向作用随着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提升不断减弱;基于中介效应的机制分析表明参与国际分工体系通过促进城市化进程、降低政府干预程度加剧了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阻碍作用,而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解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产品内分工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并重点研究了我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及其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黄志启 《生产力研究》2011,(12):27-28,52
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品内分工是一种新兴的国际产业分工方式,产品内贸易是其贸易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产品内贸易在促使我国对外贸易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也使我国产业发展面临被"边缘化"风险,文章在分析跨国公司产品内贸易对国际产品内分工和产业结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探讨了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行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将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外包出去,会对相对工资产生静态负向影响,并且这一效应在技术密集度越高的行业越明显;但随着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相关的生产技术提升,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上升,分工缩小工资差距的效应会逐渐减弱。本文利用19952009年中国工业细分行业的样本,采用系统GMM方法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基本支持理论分析的结论,但分工缩小工资差距效应的减弱趋势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鉴迪克西特和格鲁斯曼的多区段生产模型,分析了产品内分工对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的静态影响,并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产品内分工对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动态影响.结论如下:在要素禀赋差异和跨区域分工成本的权衡分析基础上,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结构性分工在区域范围内展开,在客观上已经促成服务活动的外部化及服务业差异发展;这种最初差异又通过分工所带来的需求程度不同又加剧了扩大差异的动力.我国应采取积极政策,在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中发展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5.
张峰 《经济与管理》2012,26(5):13-16,43
世界经济危机迫切要求实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品内国内分工,东部地区主要从事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这样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又维护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产品内国内分工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参与全国和世界分工过程,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是实现经济全国化,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代区域分工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区域分工内容正从传统的产业分工、产品分工深化为产品内的新型价值链分工。企业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与国内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NVC)驱动创新、促进创业、鼓励创智、最终创富。价值链分工下企业参与GVC和NVC有自己的选择,通过采用价值链选择模型描述企业行为,从利润最大化角度深入分析企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的路径选择,以期为不同价值链层次的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陈利香  李鑫  沈玲 《经济师》2012,7(2):231+248
文章首先通过对国际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分析,探讨了国际产品内分工和加工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加工贸易是实现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然后,分析山西加工贸易在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发展现状,针对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下山西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山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应对策略,从而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18.
郭志芳 《当代经济》2016,(8):126-128
本文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产业升级的方向、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作用渠道以及产业升级度量等方面对产品内国际分工背景下的产业升级问题进行阐述,并利用2002-2012年中国出口数据对我国15个行业出口复杂度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制造业整体出口复杂度稳中有升,增长平稳.  相似文献   

19.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美中贸易失衡中的利益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美中贸易的"产品内分工"特征与贸易利得衡量标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当前美中贸易失衡中的利益分配实际上是一种各方"互利"的格局,但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以附加值计算的中国企业实际获益要大大小于其他经济体企业,同时,美国贸易逆差的损失可以通过其潜在收益加以弥补。因此,中国应从建立基于"所有权"原则的贸易差额统计体系、构建贸易利益分配核算指标体系、重点调整产业与贸易结构以及适当调整外资引入方向等四个方面入手,逐步增加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中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实际获益。  相似文献   

20.
彭玲 《经济师》2002,(6):57-58
文章对推动我国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等方面做了阐述 ,以期推动我国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加速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 ,增加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