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7 毫秒
1.
经济理性的数学模型——对奥曼"公开问题"的一个解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比较完全理性、有限理性的各自特点,提出了新的理性的公式化定义,并建立了理性选择的数学模型.本文认为理性是人的自然属性,自然理性的理论包容性、现象解释能力与完全理性、有限理性相比较更为突出,自然理性的数学模型有望成为一个关于理性的基础模型.从关于理性概念的形式化研究这一点,本文可以看作是对奥曼的"公开问题"的一个公开回答.  相似文献   

2.
徐强 《生产力研究》2005,(4):215-216
本文从中小企业决策的有限理性出发,以某个中小企业为主导的行业为对象,对中小企业高风险形成的微观机理进行探讨。本文认为,由于决策中的有限理性,中小企业可以分为两个企业群体:乐观群体和保守群体。两个群体经过产量博弈,产生乐观群体对保守群体的挤出效应,最终造成行业整体产量失衡,导致全行业亏损。  相似文献   

3.
陈平 《当代经济》2008,(9):128-129
传统主流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假设条件,就是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并且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决定自己的决策方案。然而在现实中,投资者决策行为却往往是有限理性的,主要有:处置效应、羊群行为、过度自信以及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本文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的成因进行相关分析.并尝试提出纠正我国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的相应措施.从而尽量减少有限理性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博弈论的新发展:行为博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准博弈论在"经济理性"假设下分析博弈参与者如何在追求各自最优目标的同时实现均衡。但是,由于现实行为人是"有限理性"的,标准博弈论对实践的解释和指导受到限制。为了延伸博弈论对现实活动的解释,行为博弈论将实验经济学与标准博弈论相融合,在博弈实验的基础上,考察和解释标准理论推断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引入行为因素改进标准博弈论的基本假定,重构博弈分析模型,以求达到准确解读有限理性的行为人在现实约束中如何行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受个人认知水平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一个人无法做到完全理性。因此,在房地产泡沫的运行过程中,以“羊群效应”、正反馈特征、“大傻瓜”心理、噪声交易行为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认为转型期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发展是制度环境变迁的产物,是克服有限理性的一种制度安排.文章对理性、有限理性等理念进行了梳理.说明转型期中国民间组织在建立与政府的合作互动关系、促进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确保政府公共权力有序、健康运行等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过度消费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过度消费问题的分析,传统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完全理性"的假设基础之上的,他们不认为存在过度消费的现象,而行为经济学修改了传统理性人的假设,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没有完全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本文主要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过度消费的原因,即由人们拖延的恶习、自我控制问题、有限意志、过度自信造成的,并用相关模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8.
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而理性假设也经历了由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的发展,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更为贴近.完全理性是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前提,而有限理性假设的发展是随着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本文首先论证人的本性并非绝对利己,利他主义是合理并存在的,接着对理性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对理性假设的发展以及其对经济研究方法的转变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9.
消费者如何选择商品一直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也经历了从完全理性模式到有限理性的发展。文章从有限理性视角出发,在对国外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消费者选择时的边框效应,即情景因素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学中对人性的假设存在“有限理性”与“无限理性”的假设,在制度经济学中,“有限理性”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三大理论基石之一。而知识和制度都与“有限理性”假说存在密切的联系。作为制度设计的理性假设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包括人的理性能力究竟有多大;另一层含义是,人的行为是否一定可以根据行为规律做出推断,根据过去的行为对未来做出推断。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限理性是制度产生的前提,制度可以扩展人的有限理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引入风险度量的经济学理性概念:一种风险度量方法为经济学理性的是指,这种方法对风险的度量结果与经济学中理性人对风险的排序结果相一致,采用这种方法度量风险的决策者,其决策结果也是经济学理性的。本文从风险状态下的决策理论出发,论证了在银行监管问题上,经济学理性的风险度量方法需要满足的条件。结合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演进趋势,比较了几种重要的风险度量方法,并提出了一种经济学理性的、符合银行监管需要的风险度量方法。  相似文献   

12.
郭蓉  王平 《经济学家》2007,(3):22-28
作为价值观念、行为标准的经济理性,是在突破了作为方法论的经济理性的心理学假设层面的基础上,将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而成为一种实践理性.本文分析了实践理性语境下的经济理性的确立历程,即经济理性是随资本主义的诞生而确立的,是在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而确立的,是资本主义科学理性在经济领域的展开与呈现.实践语境下的经济理性具有计算主义和统计化倾向、个人物质利益至上主义、工具化倾向三大主要特征.经济理性的内在特征将不可避免地使社会陷入现代性的困境,为突破经济理性的思维界限,摆脱经济理性的困境,经济和谐为当下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13.
赵国杰 《技术经济》2007,26(1):124-127
文献[9]建立了项目投资关联优化模型,提出了相互等价的定理3和定理6,本文证明了定理3和定理6存在无法判别方案优劣的区间,杨氏定理难以成立;利用文献[9]中的案例进行的实证分析,证明纯经济效益最大化才是互斥方案选优决策的科学准则。  相似文献   

14.
企业营销活动中诚信缺失的博弈求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目前企业营销活动中诚信缺失的现状,通过分析企业与消费者、竞争者、政府之间的博弈,总结了企业不诚信营销现象存在的主客观条件,得出有限博弈容易导致不诚信的结论,并提出政府应通过健全法制法规、利用声誉机制、培育诚信文化来引导企业诚信营销。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篇批评性和讨论性学术书评。文章概括了侃书和写书的优劣,说明了该书所取形式和所论内容的紧张,指出了该书与其说是一本制度经济学著作,不如说主要讨论的是制度哲学问题,批评了该书作者关于理论只是和只能解释理论,不是也不能解释实际的观点,在评介现代制度经济学最新发展的同时,揭示了该书作者在讨论过程理性和情景理性、均衡分析和秩序描述、哈耶克的法律观和规则观中的推进之处和不当之处,通过这些评论,旨在校正关于经济学制度分析可能出现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Human capital endowment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a region. This article analyses whether remoteness from economic activity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consequently,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Making use of microdata, this research proves that remoteness from economic activity can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education observed across Spanish provinces over the last 50 years. 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 even when controlli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supply. Nonetheless, the accessibility effect has been petering out since the 1960s due to decreasing barriers to mobility.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基于“经济人理性”假定,设计出了精密、精巧、精致的委托代理制度,有效化解了现代企业中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冲突并提升了企业运营效率。然而,现代企业实践已经证明,即使委托代理制度十分精密、精巧、精致,仍然没有彻底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企业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问题。因此,必须拓展既有理论视野,从“经济人理性”假定拓展到“经济人+社会人+家庭人复合理性”假定,这样就能够实现委托代理理论视野的拓展。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双边对称信任数理模型表明:基于委托代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双边对称信任度,可以进一步化解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且改善企业运营效率。基于这一结论,强化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双边对称信任度的具体路径是优化社会信任环境系统。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provide a structure-functional analysis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propositions based on this analysis about applications of gaming-simulation for an institutionalist study of the functioning of economic systems. Modern institutionalism in contrast to neoclassical economics, which is to a great extent mathematicized, does not actually use any quantitative methods and models. Simulation games represent such models that can be designed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search in the spirit of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n this sense, gaming-simulation may be considered as institutional modeling. In this work we shall, first be concerned with a ‘static’ structure of economic activity deriving from the three-level scheme by Parsons. Next, a ‘dynamic’ structure of economic activity will b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of limited rationality by Simon. In the final section, we characterize the methods of reflection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economic systems in gaming simulation models, as well as ways of implementing the research on such models.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studies a model of reference-dependent choice from sets of options grouped into categories. The proposed model is consistent with experimental evidence documenting context effects in a variety of choice situations. In our model, the reference point for any given category is subjective, and corresponds to the least preferred element in the category under consideration. Every object in a category is evaluated relative to the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point; this may distort the objective ranking of options across different categories, and thus possibly give rise to a context-effects bias. The resulting representation is essentially unique. We also provide an economic application of the preferences that we axiomatize to principal-agent models. We show how sellers facing consumers exhibiting the context-effects bias can increase their profits by exploiting their bounded rationality.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公平偏好下的风险企业家道德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险企业家在向风险投资家寻求融资共同发展风险项目的过程中表现出有限理性,具有公平偏好心理,其往往因为嫉妒心理而影响到自身的努力水平,这样,风险投资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不可避免,进而会损害到风险投资家的利益。本文从有限理性的角度出发,通过设计针对具有公平偏好的风险企业家的有效激励机制,以此来分析和防范公平偏好心理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表明,风险投资家应尽可能选择公平偏好程度较小的风险企业家作为投资对象,以减少或规避风险投资市场中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