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好评。而今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又一次使中国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但这一次让世界舆论关注的不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中国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对国际油价上涨的影响。不少西方媒体都把这次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的对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长,并提出了“中国祸首论”。  相似文献   

2.
分析2005年国际油价走势,必须考虑美伊战争的因素。美伊战争之前,由于欧佩克生产限额仍将维持,主要石油消费国库存偏低,加之恐怖事件、“战争溢价”以及石油运保费上升、投机活动增强的影响,国际油价仍将在高位运行。战争期间,由于存在伊拉克石油出口中断甚至更大范围供应中断的可能,国际油价可能继续攀升。战争结束之后,“战争溢价”将很快消失,由于世界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石油需求增长不振,而俄罗斯等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不断提高,石油供应量增加,欧佩克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外部市场形势,欧佩克内部的市场份额之争也将更趋激烈。因此,国际油价会由市场主导而下跌。下跌的幅度主要取决于世界经济复苏的进度和欧佩克的产量控制情况。考虑到战争因素和季节需求状况,预计2005年国际油价大体保持在22~25美元/桶,基本上呈一季度最高、二季度下降、三至四季度微弱上扬的走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油价机制的效果、缺陷及完善措施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对我国当前的油价机制从理论和数量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能否从与国际油价接轨中获益的关键在于能否获得海外的石油资源,与国际油价接轨的油价机制虽然有利于鼓励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但这种价格机制的重大缺陷是没有明确规定原油与成品油的价差和调整标准,以及风险防范措施。针对我国油价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油价机制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呈现出触底反弹的走势。国际油价在2007年初出现大幅下挫,3月份稳步反弹,在下半年开始加速反弹并创新高。2007年11月23日更创出98.18美元的历史新高。国际油价暴涨的原因是什么,对我国宏观经济有什么影DR?油价未来的走势如何?在2007年12月22日召开的北京石油学会第六届石油经济研讨会上,记者就“油价预测及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这一话题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  相似文献   

5.
日本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给我们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国际油价波动剧烈,我国石油工业又将面临加入“世贸”后国外石油公司的挑战,为使国内的油田、炼厂和石油公司多一种规避风险的,手段可以利用我国整体经济环境好转和经济秩序改善的有利时机,恢复石油期货交易所。借鉴日本的经验,我们的石油期货交易所应针对我国的国际情况,立足于为国内的石油企业服务,满足会员的需求,设计合理可行的报价、结算和交割等合约规则,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将来可进一步吸引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石油公司等参与,直至在国家经济环境和金融政策等适宜时走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6.
2013年全球经济有一定程度回暖迹象,但发展依然不均衡.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好转势头,欧盟国家依然没有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潭,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保持较高经济增长率.发达国家石油需求平稳,发展中国家成为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者.美国页岩油产量出现快速增长,原油对外依存度继续下降,平抑了国际油价,预计2014年国际油价将稳中有降,均价保持在100美元/桶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发展我国大型石油跨国公司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发展大型石油跨国公司的战略意义1.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客观需要对外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开放使中国的改革进程和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使中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居世界第8位,到1997年已上升到世界第5位。虽然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和海外资本的涌入对国内石油和石油制品行业也造成了剧烈冲击。但中国已从对外开放中获益很多,不可能退回到过去的封闭状态。随着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接轨,中国石油工业早已踏上了走向国际市场的“不归路”。中国石油经济要想在国际石油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石油企…  相似文献   

8.
人类进入新世纪,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发展的世界石油化学工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11月份。新一波国际油价高企,每桶原油已直冲百美元大关,让全球原油产量首屈一指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再度风光无限。国际油价持续高位震荡,涨势如虹。诸多的涨价因素,引发国际社会思考和寻找石油经济健康发展的良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使得在此间举行的第三届OPEC国家首脑峰会显得格外抢眼。11月12日至18日,本刊记者赶赴素有“黑金王国”之称的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对OPEC峰会进行了全程追踪报道,与国内石油化工界共享OPEC石油“盛宴”。[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国际油价在从7月中旬以来的两个月时间里下跌约40美元/桶,背景是美国经济坏消息频传,石油需求下降,沙特阿拉伯增产使供应吃紧局面减轻,市场担心美国经济减退有蔓延到全球范围的危险,以及美元在持续了将近一年的下跌之后出现反弹。进入9月份,因“古斯塔夫”和“艾克”飓风致使美国墨西哥湾油气产量和沿岸炼油厂关闭,供应量缩减使油价略有回升。美国重拳出手拯救金融市场也帮助阻止了油价的跌势。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海运原油和油品出口限价及欧盟禁运令分别于2022年12月5日和2023年2月5日生效。“限价”是西方考虑油价水平和石油市场供需平衡条件下限制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的有效策略,其目标是在油价稳定与削减俄石油出口收入之间取得平衡。“限价令”对俄罗斯原油出口影响相对有限,但油品出口可能面临较大影响,俄罗斯将被迫加大原油出口量以弥补油品出口减量;欧洲短期内可能面临柴油短缺;后期国际柴油价格有可能走高,裂解价差上升。未来国际油价运行将显著受到西方限价指引的负面影响,同时加速全球海运石油贸易格局重塑。“限价令”标志着西方与资源国定价权博弈进入新阶段,建议中国石油企业在油气贸易中探索建立人民币结算机制。  相似文献   

11.
进入6月份,“疯涨”的国际油价燃起人们普遍的抱怨情绪,中旬全球范围爆发了针对油价上涨的大规模抗议活动。面对如此局面,“石油王国”沙特再也不能坐视不管,临时牵头发起了国际石油生产与消费国大会,但产油国与消费国就导致高油价的原因各持己见。在6月22日的开幕大会上,以美国为代表的石油需求大国认为,问题出在供应不足上,要求产油国提高产量;而以欧佩克为代表的产油国则认为,高油价应归咎于市场投机活动。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石油市场以金融危机爆发为标志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石油需求持续增长、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并不断创下历史新高的阶段和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不振、石油需求减少、国际油价大幅回落而后逐步回稳的阶段。目前,国际石油市场进入后金融危机的新阶段,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1)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脆弱,不太可能快速恢复到危机前的高增长态势;2)发达国家石油需求将继续回落,发展中国家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从而促使全球石油需求格局发生变化;3)全球石油产量仍将保持增长,但增量将主要来自欧佩克国家以及非常规和海上石油资源开发;4)中东仍将是全球最重要的原油出口地区,世界石油贸易重心向亚太转移;5)替代燃料发展将继续受到重视,但中短期内在交通领域实现大规模替代的可能性不大;6)国际油价将呈现出高频、宽幅、逐渐震荡上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因素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时影响国际油价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给予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原油库存、美元汇率,美国石油需求和中国石油需求四个因素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内都对国际油价有影响:而欧佩克原油产量只在长期对油价产生影响、在短期内则影响不明显从长期来看.欧佩克产量与美国原油库存每增加1%、美元汇率每提高1%,油价将分别降低1.25‰、3.74%和3.06%;美中两国石油需求每增加1%.油价将分别上涨4.02%和1.74%,从短期来看,油价对由美元汇率、美国原油库存与中美石油需求共同决定的均暂水平的偏离的调整、大约需要三个季度才能完成。在短期内,美国原油库存和美元汇率每提高1%,油价将分别下跌1.92%和1.82%:美中两国石油需求在短期内也可以影响油价.但这两个因素在短期内的影响没有长期那么大,石油期货市场上的投机因素、突发事件以及政治事件等因素在短期内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世界石油市场:在动荡中寻求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金融市场经历了动荡、恐慌、稳定和重塑信心的过程。相应地,国际油价也经历了暴跌、筑底和反弹的过程。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尽快止跌复苏。2009年二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初现复苏"春芽",但石油需求仍然疲弱,国际油价大幅度反弹的原因是石油金融属性的再度体现。2008年9-12月,欧佩克为稳定油价连续3次减产,且执行相对较好,但OECD库存在2009年上半年仍然持续上涨。持续减产使得欧佩克原油剩余产能大幅提高,应对市场供应中断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2009年下半年,估计石油需求将温和回暖,如果欧佩克不增产,OECD国家石油库存将呈下降趋势,从而使世界石油市场逐渐呈现供应偏紧的局面。国际油价正在动荡中寻求新的平衡。综合考虑多方因素,预计下半年多数时间国际油价将在5580美元/桶区间波动。  相似文献   

15.
<正>1回顾1.1原油:2022年12月和2023年1月国际油价环比均下降2022年12月,国际油价环比显著回落。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原油限价“软着陆”、“欧佩克+”并未加大减产力度,供应侧支撑减弱,加之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转向后新增病例快速上升、欧美经济衰退趋势愈发明显,需求侧担忧持续加剧,国际油价承压大幅回调。12月初,西方对俄原油限价“软着陆”、美国服务业数据强劲导致市场对美联储继续激进加息担忧重燃、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下调石油需求前景预估、中国和欧洲经济数据疲软,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了石油需求绝对水平上的二号大国。增量水平上的头号大国,我国石油需求的变化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不透明的石油数据、猛烈波动的石油进口以及不合理的国内石油定价机制,使我国石油进口陷入了“越买越贵”、“越贵越买”的恶性循环之中。而且互为因果,即原油进口增速的大幅变化导致油价的变化,而油价的高涨又反过来推动原油的大量进口。要突破这种困局,需要加快石油行业的改革,完善国内石油定价机制,同时要在石油进口策略上作出调整。应该充分发挥消费大国的需求优势,积极融入全球定价体系,争取定价的参与权和调控权,变被动承受者为积极的影响者,从而形成对已有利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海松 《国际石油经济》2008,16(11):20-25
PFC能源咨询公司的专家认为,当今世界石油行业正处于一个与以往大为不同的发展周期。主要原因在于石油行业的需求结构、开放程度、资金流向、对生产和需求的政策管理都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油价大幅回落,石油作为金融工具的趋势将暂时减弱。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将放缓,但可能导致“供给吃紧”的因素并未减弱。在内部和外部需求不断扩大、环保呼声日益高涨等因素影响下,天然气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对进口液化天然气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近年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的动力来源已经从西方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随着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和美国在全球地位的相对衰落,旧的全球经济、政治、金融、能源秩序已不能满足发展要求。在“后全球化”的浪潮中,权利和责任将被重新分配,新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将会产生。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中国的全球责任将更加重大。  相似文献   

18.
国际油价走势回眸与2006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两年,油价的持续攀升,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但主要有以下四大影响因素:一是全球石油供求出现不平衡;二是全球石油炼制能力不足;三是突发事件和中东地区恐怖活动的影响;四是国际游资炒作.随着世界经济增速的减缓,全球石油需求的降温,以及勘探开发与炼油设施投资的增加,未来全球原油供需总体将保持平衡.就国际舆论而言,对2006年国际油价走势持继续上涨观点者,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推测,认为对原油开采的投资不能保证维持必要的备用产能,原油市场将保持供给偏紧的状态;持油价将回落和下跌观点者则是从市场投机角度出发,认为投机性因素造成缺乏真实的需求,油价将下跌至35美元/桶的水平.笔者认为,在2006年,石油供应多元化,可望使石油生产能力提高;能源需求多元化,可望使石油需求增长减缓;石油资本多元化,可望使投机因素对油价的影响减弱;战略石油库存增加,可望使市场增添信心.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确立了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变化相适应、在政府调控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但是,国际油价形成机制的特殊性,决定了期货投机对石油价格的波动有很大影响。在石油进口量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只有建立合理有效的进口石油的价格形成机制,才可能摆脱国内油价单纯“追踪”国际市场油价的状况。为此,我们需要努力探索用市场的手段来抵御市场风险的办法,其中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建立市场化的风险采购方式。风险采购下的价格形成机制应是一种组合战略,现阶段可考虑采用听证会基础上的政府主导定价方式或者通过期货交易方式的运用来确定价格。不论采取何种定价方式,国内油价形成机制都必须从单纯被动的价格接轨向与国际油价形成机制相适应、维护合理油价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20.
OPEC连续第八个月削减石油需求预测,因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经济在迅速恶化,第二大需求国日本情况亦不容乐观,只有中国对石油需求仍保持增长。OPEC今年石油出口净收入较去年减少51%,只有4760亿美元。不过《财富》仍建议吸纳石油股,因为未来油价将向上。OPEC已为油价订下目标价,即2009年年底前见60美元一桶,并在2010年令油价在60至70美元之间上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