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2015年开始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和放开销售环节为重点。我国电力市场正逐步由垄断的"卖方市场"发展到竞争的"买方市场"。大型发电企业传统的"以电源建设、电力生产为核心的经营发展模式和以单一产品、电网售电为核心的市场营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电力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实现发电与售电"双轮驱动",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经营业态、变革营销模式现已成为大型发电公司做优、做强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
南方电力市场的初步探讨中国南方电力联营公司胡本哲随着西电东送成功,南方电力市场已基本形成,经济效益已日益显著。但在市场管理与经营模式方面如何走向商业化,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一、南方电力市场已基本形成南方电力市场是由横跨粤、桂、黔、滇四省(区)联营电...  相似文献   

3.
叶泽 《中国电业》2014,(11):6-9
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研究讨论了能源发展中的相关战略问题和重大项目,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本刊特别策划对会议精神进行解读,供参考。2002年以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以电力市场改革为核心,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从市场模式变革的角度看,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建立区域发电侧电力市场为目标的单一买电型市场改革阶段。  相似文献   

4.
<正>在放开发电计划和发售电价格后,电力体制改革要完成由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的转变,迫切需要为激发市场成员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市场"活"起来。大用户直购电交易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剩余的市场份额再在所有发电企业中公平分配。在电力供求紧张的时期,应优先保障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合同履行自2002年实施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主要目标的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的电力交易主体,为开展电力市场竞争提供了合理的市场主体格局。2015年,在"还原能源商品属性"的顶层设计思想指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  相似文献   

5.
一、两个区域电力市场试点的异同目前建设区域电力市场的两个试点,东北采取的是统一区域电力市场模式,有一个三步走的目标;华东区域电力市场建设一期采取的是以省为主体的、多卖方多买方省间共同市场模式。二、三期的目标仍是统一区域电力市场模式。两个试点的共同点是:市场模式最终都是统一区域电力市场;竞价电量由少到多,直到全电量竞争;打破或最终要打破省间壁垒,实现区域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市场建设初期就有步骤地开展大用户直接向发电企业购电的试点,二期开展发电企业与独立配电公司和大用户的双边交易,远期目标是在售电环节引入竞…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已逐步深化.东北、华东、华北区域电力市场试点即将开始运行,其他区域电力市场电将相继成立。我们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尚未形成。为了积极主动地适成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电力市场.现针对南力区域电力市场模式提几点我们自己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由于配售电行业起步较晚,企业方方面面的管理有待规范提升。园区型配售电公司应基于不同的资源能力、市场机会和战略态度,根据自身实际科学选择战略模式,提高园区型售电企业战略管理能力。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作为焦点的售电侧改革也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随着竞争加剧,售电市场化发展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战略管理已很难以适应行业发展,战略管理正成为决定售电商发展成败的核心关键。园区型配售电企业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8.
售电市场当前发展状况售电公司面临的挑战随着电力现货市场迈入长周期运行,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逐渐消失,传统的关系型售电公司享受的电力市场改革红利开始逐步消失。同时,由于煤炭、天然气等一次能源价格波动剧烈、新能源装机比例持续增加,电力现货市场价格大幅震荡上行,以购售价差为核心的盈利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综合来说,关系型售电公司的发展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困难:其一是“政策市”,售电公司初期的盈利取决于对市场规则的理解程度,谁先掌握规则政策变化并有效利用,谁就可以挣到钱。  相似文献   

9.
<正>发电企业要树立"度电必争"的营销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提升企业核心竟争力。近年来,发电企业受煤价大幅上涨、环保成本增加、平均上网电价低等因素影响,整体经营形势日益严峻,电力营销正逐渐成为发电企业经营活动的工作核心。而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发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电企业要从加强内部管理着手,根据电力市场的变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电力营销策略,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上接1999年第6期第19页)3关于建立我国省级电办市场若千问题的研究与建议如上所述,我省级电力市场采用单一购电模式,由省电力公司作为单一购电者,从所有发电商购电,地区供公司从省电力公司购电。随着电力工业改革的深人,发电商可与地区供电公司和大用户直接签供电合同,增强市场的竞争性。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对于单一购电模式的省级电力市场可采用两种不同的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11.
根据电力市场结构的特点和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中国电力市场运营以单一买电型模式向批发竞争型发展,最终走向零售竞争型市场模式,在运营模式渐进转型过程中,电网公司和供电企业只有寓服务于经营过程中,以经营服务最优化实现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2.
作为电力市场不可缺少的主体,售电公司建立预测现货电价的合理假设模型,借此制定自身中长期交易和现货交易的策略,是其赖以生存、扩展利润的基石。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售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售电公司经历了几轮的优胜劣汰,同时,其经营日趋专业化。如今,售电市场已成为电力市场必不可少的主体。本文在广东电力市场交易规则下,研究售电公司在现货环境下的交易策略,为广东省的售电公司的电力交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在复杂的电力市场背景下,电力销售企业如何破局,在激烈竞争中走出困境?答案只有一个:转变观念,摒弃单一售电模式,走专业化综合能源企业发展道路,把专业技术、增值服务与市场开发融为一体,大力开展多元化服务,拓展服务范围,有效提升市场开发能力。电改9号文的发布,打破了电网企业对电力能源产品独买独卖格局,电力能源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电力交易中心、售电公司等新兴市场主体应运而生,电力能源交易市场化  相似文献   

14.
售电市场改革是新一轮电改的重点,甚至称其为核心也不为过。为实现"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目的,电力交易市场的构建、输配电价格核定、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正从不同方向撬动售电市场的"坚冰"。如今,改革已进入第3年,电网企业转型发展的步伐也从未停止,在基础管理、运营、能力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不断调整定位加快转型。  相似文献   

15.
在四个方面阐述了电力市场的合理补偿原则与核心竞争模式:一是电力市场中的经济补偿与核心竞争模式关系;二是不考虑网络安全限制时的竞争模式;三是考虑网络安全因素时的补偿及竞争模式;四是考虑电力市场发电资源优化配置时的补偿及竞争模式,并作出了三点结论。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电力模拟市场的内涵、作用及其预期效果我国电力内部模拟市场的基本内涵是:由各省电力中心调度所代表省电力公司从直属发电厂购电,向直属供电公司售电,以省调为中心对内部发电、输电、售电环节进行分解,构造内部模拟市场空间。发供电企业工资总额与上交利润和上网电量或售电量挂钩,结合其它考核指标,加大企业留利水平,奖罚兑现。在电力企业中初步形成"以企业总体效益为中心",调动基层发供电企业和职工积极性的机制。其预期效果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改变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分解,确立发电、供电、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业》2007,(2):72-74
到目前为止,日本国内电力公司仍保持了发、输、配、售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但随着日本电力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售电市场不断放开,电力公司经营压力不断加大。本文以九州电力为例,在概述其电力经营情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其电网业务状况及售电市场竞争策略,以期对我国电网企业经营管理有所启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电力营销风险管理是指在电能产品销售、供电服务等环节运用各种手段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随着"厂网分离,竞价上网"模式的展开、大用户直购电试点的进行以及售电环节引入竞争的逐步放开,电力市场已逐步完善,市场化的电力环境中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性给供电公司的市场营销带来诸多风险.  相似文献   

19.
截至2021年底,山西电力现货市场已开展7次共397天结算试运行,第7次连续不间断结算试运行已持续9个完整月。以现货市场为核心的山西电力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了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有效提升了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并促进新能源消纳,受到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0.
<正>新一轮电改实施至今近3年的时间里,售电市场的蛰伏、售电公司的洗牌,从全民盛宴到泥沙俱下,售电市场中的各方主体逐渐回归理性,售电市场的格局日趋明朗,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电力服务和产品的改革初衷逐步体现。时近年末,新一轮电改加速推进并全面深化。随着输配电价的进一步厘清、发用电计划改革的协调推进,竞争性电力市场的构建完善,传统电力"统购包销"的模式基本被打破。作为改革的必然产物,售电市场逐渐活跃,售电业务竞争日趋白热化,售电公司的命运更是几家欢笑几家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