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股权分置改革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全面股改前40批939家公司作为有效样本,以超常收益率作为基础度量指标,利用事件研究法,探讨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效率,通过对比不同批次、不同交易所和不同板块股权分置改革效率的差别,深入研究了股改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对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高质量公司较多的批次存在较高的超常收益率,深市股东平均要比沪市股东获得较高的超常收益,中小企业板的平均超常收益率要远远大于主板市场。  相似文献   

2.
股票需求的完全价格弹性这一假设是许多金融理论的基础。然而,真实市场上的股票并非是相互替代的,股价与市场供给有关。本文在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建立股票供给和需求的理论模型,分析在需求和供给变动两个冲击下,流通股股东的累积超额收益。我们进而利用市场模型和市场调整模型,计算流通股股东在股改复牌前后的累积超额收益,并分析检验其截面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发现,累积超额收益和远期股票供给量成负相关关系。在控制流通股供给冲击效应之后,我们还发现公司盈利能力和非流通股集中度与股改价格效应负相关。进一步考虑市场时机和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仍然稳健。本文创造性地度量了股权分置改革经济价值的市场预期,并提供了需求曲线斜率为负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股权分置改革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性变革,大量的研究分析都一致肯定了其正面作用。那么,股权分置改革是否提高了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包括控股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信息披露四个维度的公司治理指数(CGI),并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治理指数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①股权分置改革能够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②在公司治理的四个维度中,股权分置改革对控股股东的影响最显著;③终极产权为国有和股权集中的公司,其改善公司治理的动机更强,公司治理水平得到更大的改善;④考虑股权分置改革进度的影响,进一步控制样本的自选择问题后,本文发现股权分置改革的效应正逐步体现出来,已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比尚未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在公司治理水平上有更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以2009年1月31日到2010年12月31日发生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94起非关联方并购事件作为样本,考察收购公司短期内的股价表现。结果表明,并购在短期中能给股票带来显著的累计超额收益;并且收购公司股票短期中的超额收益随着并购规模、并购公司的规模、并购类型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在短期中市场更认可在规模较大的、以现金方式进行、和政府关联度高的同行业并购。  相似文献   

5.
股改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它被定义为"中国股市的第二次革命",股改不但解决了资本市场的陈年顽疾——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同股不同权,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也带来了众多企业经营者的财富暴涨。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解决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5月国家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制订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程序和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特殊制度背景,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就股权结构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绝对控股结构的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一直存在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而在股权制衡结构的公司中,大股东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衡有效限制了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不同股权结构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和稳定性也存在差异。因此,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应成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从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两个角度对IPO首日超额收益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为我国IPO首日超额收益提供了新的解释。基于信息不对称,一级市场抑价解释认为IPO首日超额收益是发行抑价的结果,是对投资者面临的风险或者提供私有信息的补偿;在对称信息下,抑价是股权选择的一种均衡机制,也是发行人和投资者行为偏差的影响结果;基于行为金融,二级市场溢价解释认为噪声交易者的存在使IPO上市首日交易价格偏离了内在价值,产生了二级市场溢价。  相似文献   

9.
股权分置改革均衡对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政策中性原则与套利分析理论推导出市场均衡条件下的股权分置改革对价公式,对46家试点公司和进入全面股改后推出的前两批72家公司对价方案进行剖析,认为部分上市公司对价支付比例存在明显不合理.并利用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试点公司不合理对价方案获得高票通过的原因。最后,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时机与成本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在一个相对较短时间内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对于非流通股东而言最为经济。  相似文献   

10.
《董事会》2006,(1):116-116
四川全兴股份有限公司属饮料制造业——酒精及饮用酒制造业。主营酒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公司通过深化企业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成功实施品牌创新战略,目前正处于转折性上升阶段.在各方股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实施股权分置改革.以不失时机地推进公司的良性发展和规范运作。  相似文献   

11.
从企业管理者、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看,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以债权人为主导的企业筛选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筛选制度,不仅是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必然渠道,而且是不良资产清算的制度保证:不良资产的多样化出售的目的主要是最大限度地以最高价格出售不良资产,为此需要在信用增级、公开操作原则、间接出售方式和完善的市场环境支持出售等各个环节上进行创新:“债转股”是常规不良资产清算手段难以奏效而破产清盘损失又太大时债务重组的最后一招.中国是典型的“政策型”债转股,并因此而生成了不少实施风险。中国的债转股要取得成功.一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公司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二要全力提高资产管理公司的能力.使其有动力也有能力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4年~2009年中国煤炭业上市公司并购中小型煤炭企业的19个样本数据,对煤炭企业并购的市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并购主体宣布并购重组的[-20,20]窗口期内,投资者获得了显著为正的累计超额回报,表明投资者对并购事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原因很可能是煤炭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并购能够大大提升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换股并购作为公司战略并购的支付方式,不仅是上市公司并购采用的支付方式,也是国有独资公司通过并购实现整体上市的有效手段。本文以1998—2007年间沪深两市发生换股并购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累积超常收益(CAR)与连续持有超常收益(BHAR)考察了换股并购的短期与长期绩效。结果表明:短期内主并公司股东获得了正的累积超常收益;但长期内大多数主并公司股东遭受了显著的财富损失。最后,作者深入分析了换股并购绩效低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绩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凯雷集团并购徐工机械是国内第一起由国际私人股权基金获得大型国有企业绝对控股权的案例。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法,以徐工机械控股的上市公司徐工科技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此次并购过程中的五个事件:首次签署并购协议,博客门事件,修订并购协议,二次修订并购协议,协议到期。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股东在前两个事件中获得了显著的正超常收益,而在后两个事件中的超常收益显著为负,至协议到期并购失败后又获得显著为正的超常收益。从并购过程中的市场反应来看,支持经济安全威胁的证据比支持管理者利益保护的证据更强。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举世瞩目的,但在这一繁荣表面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隐患。各地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差异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现象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选取适度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中国和美国证券市场的惯性和反转收益异常现象差异,本文参考了Jegedeesh和Titman的累计超额收益CAR研究方法,选取了2000年1月~2020年2月美国证券市场和中国证券市场股票数据构建了不同时期的收益期和检验期惯性和反转策略。为了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本文还加入24个月和36个月的窗口期。同时,为了比较两国投资者之间的投资差异,本文构建惯性策略并选取企业规模、价值和波动3个指标来衡量两国间投资者差异。结果表明整体美国市场短期内具有明显的动量效应,而中国市场在短、中、长期都具有显著的反转效应。两个市场中,中国市场的投资者偏好小市值、高成长价值和高波动性的股票,而美国投资者则偏向大市值股票和低波动性股票。基于两个市场的差异(新兴市场和有效市场),本文找到了一些美国市场的先进投资经验,它对规范我国投资市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为例分析了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信号传递效应。数据显示。对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的首次宣告,饮品企业平均市场反应为负;而随着案件进入反垄断审查阶段,饮品企业的负市场反应逐渐消失;当案件最终被商务部否定时,饮品企业平均市场反应为正。数据结果支持了竞争效应假说,即外资并购传递了目标行业竞争压力即将加剧的信号。对饮品企业的单独分析显示,盈利能力与汇源果汁较为接近的饮品企业受案件的冲击更为明显;它们对案件首次宣告表现出更强的负市场反应,而对案件终止宣告表现出更强的正市场反应。  相似文献   

18.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test the stock market reaction to Franco-Chinese joint venture announcements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it is correlated with joint venture-specific and partner-specific factors. Certain factors specific either to Franco-Chinese joint venture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astal or inland location of French investors in China, capital ownership of French and Chinese partners in the joint ventures, announcement date, business activity of the Franco-Chinese joint ventures) or to French partners (such as their experience in managing Franco-Chinese joint ventures, their international, European experience, and more particularly their experience of Asia) will be analysed with respect to their shareholder value creation. A research sample was prepared from the publication of information on Franco-Chinese joint venture announcements in the French daily newspapers Les Echos and La Tribune between 1994 and 2000 (seven years were analysed). It is important to stress that the announcements used in this sample corresponded to the sole formation of joint ventures. This research sample was made up of 47 Franco-Chinese joint venture announcements for which the relevant abnormal returns (AAR and CAAR) were evaluated. A negative and significant valuation effect was reported for Franco-Chinese joint venture announcements for a reduced event window spanning 7 days around the day of announcement. Among the eight different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shareholder value creation, only two of them appear to b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nouncement date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French partners. First, two opposite time trends were stated in the stock market reaction (negative reaction from 1994 to 1997 and positive from 1998 to 2000). Second, French companies possessing high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benefit from an important and positive stock market reaction.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