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稳定试井测试受储层渗透率低影响,压力恢复曲线往往未表现出径向流直线段,而采用早期试井分析方法解决了测试井未表现出径向流直线段的问题。为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使用标准井例,截取不同时间段的压力恢复数据进行曲线拟合。与常规的压力及其导数拟合方法相比,该方法大大降低了解释结果的多解性。结合实际井例,证明了早期试井拟合方法可解决低渗透油田的压力恢复资料解释问题;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关井时间过长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试井测试是重要的油藏工程方法之一,通过试井解释,我们可以获得地层和井筒的诸多信息。平均地层压力是油田开发过程中重要的开发指标之一,也是储量计算、动态预测的重要参数之一,如何获得准确的平均地层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通过试井解释结果计算平均地层压力的方法,并分析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现代试井解析方法,对目标地层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绘制出理论压力曲线。然后,将实际测得的压力曲线与理论压力曲线进行拟合,不断与试井解释结果进行对比,最终得到所测地层的信息,为后续的生产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注水井地层动态解释软件建立注水井地层分析模型,通过改变注水井工作制度测取井口及井底压力变化数据,应用落差试井、二流量法及PI指数分析方法分析处理测试数据,结合注水指示曲线及生产数据,计算吸水指数、表皮系数、井筒储存系数、地层压力、渗透率等参数,动态分析注水井地层变化.计算结果与油田解释数据对比,计算地层参数最大误差为6.6%,结果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吉林油田的地质构造、施工环境特点出发,分析了地层、钻井液及水泥浆等影响固井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水泥浆外加剂及外掺料的实验评价,优选出了适合该油田的矿渣水泥及抗盐降失水剂,并对水泥浆体系与地层储层特征适用性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适合吉林油田的水泥浆体系及冲洗隔离液体系.经过过现场应用,使吉林油田固井质量合格率平均提高了7个百分点,并初步形成了适应吉林油田特点的固井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6.
经过多年开采,我国主力油田井网密度越来越大,油水分布复杂、非均质性严重。一年两到三次的注水方案调整,使得地下流场变化迅速,越来越密的井网使得井间干扰日趋严重。为了优化开发方案,提高石油采收率,使用一款准确性更高的试井分析软件,以准确探知地层参数及流动特征,尤为重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的基于PEBI网格的UST数值试井软件,成功解决了我国油田地层参数的诊断问题,提高了资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了试  相似文献   

7.
渤海某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为了提高油田产量、实现油田稳产,以套管开窗、侧钻调整井为主。但调整井受油田开发过程中各种井下作业:压裂、注水井、增产等影响,钻井风险增大,尤其是注水井的影响更大。在油田进行注水开发后,原始地层压力由原来静态的压力,变成动态的多压力层系。渤海某油田地层渗透性好,油层厚,随着注水量的增加,地下注采失去平衡、动态变化大、压力系统紊乱,有时异常高压和异常低压地层同时并存,在这种复杂地层和复杂压力体系下钻调整井,井下出砂出水、井涌、井漏经常发生。  相似文献   

8.
八面河油田面4、面14等区块属高含水区。长期的注水开发使地层压力变得非常复杂,出现一些地层压力亏空,另一些地层压力升高,导致油、水侵及井漏等复杂情况同时存在于同一口井内,从而使这些井的固井质量难以保证。本文通过对该区块钻井及固井过程的分析,找出影响固井质量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固井质量。  相似文献   

9.
我厂地处外围低渗透油田,油田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注水开发后,表现出注水压力上升快、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低,欠注井日益增多。通过对我厂采取的单井增压注水治理欠注井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为今后注水系统的优化运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克拉玛依油田三三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油藏,该区块常年注水地层压力系统已被破坏,上部地层压力系0.85-0.92,下部地层压力系数1.38-1.72,克下组至井底含高压油气层,易发生井漏、溢流、井涌等复杂情况,上漏下吐是该区地质特点,井浅(450-630m),设计密度范围大1.50-2.1g/cm3,实际密度不好把握,压井施工难度极大,如何合理的处理现场复杂,加速油气开发是该区块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研究平-直联合开发井网压裂水平井的开发指标计算与开发规律,结合点源函数建立平-直联合开发压裂水平井的地层压力解公式,追踪生成流线划分流管,基于流管法实现压裂水平井的开发指标计算。给出了平-直联合开发压裂水平井的流线以及压力梯度场图,分析其流线特征以及渗流规律。结合某外围平-直联合开发区块实际情况,以四注井网为例计算了压裂水平井的开发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开发规律。模拟结果表明:该四注井网产量递减为指数类型,产液量主要分为低含水期下降、中含水期稳定和高含水期回升3个变化阶段,含水上升变化分为低及高含水期采出程度低、中含水期采出程度较高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经过构造及岩溶作用之后大尺度溶洞、裂缝发育比较成熟、尺度差别不大的情况,建立了溶洞及裂缝发育的双孔模型。利用裂缝及溶洞中流体的流动方程,建立了考虑井筒储集系数及表皮系数影响的封闭边界油藏双孔单渗试井分析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法和Stehfest数值反演法算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实空间下无因次井底压力的解析解;绘制并分析了试井典型曲线,并对试井典型曲线特征及不同参数对试井压力响应曲线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所建立的试井分析模型能够反映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实际储层特征和流体的流动机理。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试井模型、丰富试井解释方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水平井配注量问题,以聚合物波及效率最大为目标函数,以注入井、生产井的井底流压为约束条件,建立了水平井注聚-直井采油混合井网水平井双管注聚合理配注量优化的数学模型,给出了辽河油田水驱高246块高2-莲H16水平井的合理配注量。结果表明,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出的水平井的合理配注量与油田实际配注量基本吻合,验证了此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以油藏监测工作中的油藏压力监测为例,介绍了标准化工作在压力资料录取及解释分析中的作用。并用实例说明了标准化作业在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及油藏压力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构建油田特色的井站(班组)质量文化的必要性、构建井站质量文化的具体做法。主要有:建立企业和员工发展目标、搭建员工成长平台、打造团队精神,培育井站质量文化、实施质量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的融合、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等。指出,井站质量文化建设是油田企业文化与采油基层单位质量文化建设实践不断融合、相互提升的长期过程,构建油田特色的井站(班组)质量文化必须不断创新内涵、创新方法、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电磁流量与示踪相关流量组合测井仪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电磁流量与示踪相关流量组合测井仪的基本原理、井下仪器结构、仪器工作方式、技术指标等内容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测井实例分析了电磁流量与示踪相关流量组合测井仪能把电磁流量计、示踪相关流量计、同位素吸水剖面测井仪组合到一起,使附加井温、压力、磁性定位等参数相互印证,得出准确的综合解释结果,从而为油田监测提供准确可靠的测井资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卡钻事故作为典型的钻井事故,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和时间。N23H井作为渤海一批老油田综合调整井的代表水平井,在作业过程中发生了压差卡钻事故。在对N23H井卡钻过程、定向井轨迹情况、井身结构等做简单说明的基础上,介绍了事故的处理过程,同时对渤海油田测卡点技术现状简要说明,然后对本井大斜度长稳斜段测卡及爆炸松扣的难点做了分析,阐述了旁通短节和钻杆考克配合使用、爆炸松扣点上提下放悬重、扭矩的模拟方法以及正、反扭矩传递的有效措施与技术,成功完成本井测卡点和精确爆炸松扣作业。  相似文献   

18.
通过胜坨油田砂粒筛析曲线得出d90=0.518mm,对恶性漏失井选用0.5~0.9mm的涂料砂作桥堵材料,恶性漏失流体渗流模式由原先的拟径向流变为径向流,恶性漏失井冲砂施工成功率由75.6%提高到93.1%。  相似文献   

19.
天然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潜力巨大,进行相关数值模拟研究对于保证油田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实现天然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快速数值模拟研究工作,以反九点井网为例建立概念模型,运用流管法结合等效连续介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绘制渗流模板,建立适合天然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将流管法应用于实际区块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与常用软件模拟结果对比,发现流管法结合等效连续介质模型适用于天然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数值模拟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常规局部反循环洗井装置在井下形成反循环的机理及其目前洗井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解决其在应用过程中碎屑提取率低的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建立该装置洗井作业时的孔底固液两相流场计算模型,分析液相洗井介质在冲洗碎屑过程中的压力场、速度场分布及湍流特征。模拟计算得出:液相洗井介质的压力、流速及湍动能耗散主要发生在进入孔底流场前的两次出水孔换向过程中,导致其对孔底中部的碎屑冲洗能力不足,部分碎屑滞留在孔底中部。为改善反循环洗井装置的洗井效果,可改进下出水孔的结构,将下出水孔位置适当下移或缩小下出水孔直径,通过增大孔底处洗井介质流速来提升其对碎屑的携带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局部反循环打捞装置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