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新业态,为金融交易方式和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金融安全风险也会随之增加。为提升银行金融活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人们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金融活动的特性和规律,对潜在风险进行预判,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鉴于此,本文基于大数据技术,对银行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进行研究,以促进金融技术的创新发展和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
石油金融化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石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石油企业与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在当今高度市场化的条件下.石油市场和金融市场发生着巨大变化,石油金融化不断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风险性、安全性的挑战。石油金融的巨大基础作用和推动力.一方面通过金融市场投融资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石油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石油企业更多地参与金融市场业务也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5~2015 年西部12 省市(区)数据,测度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贫困程度,运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普惠金融的反贫困效应,研究表明:(1)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发展速度缓慢,省际差异明显;(2)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效果,贫困程度较轻;(3)从普惠金融的各个维度看:金融服务覆盖率、金融服务可得性以及金融资源的实际使用效率对贫困均有明显的减缓作用;(4)普惠金融对西部地区反贫困效应整体显著,但分省效果并不明显。最后,就发展普惠金融以减缓西部地区的贫困现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树强  王粲 《工业技术经济》2017,36(11):139-146
本文基于预购众筹、P2P 和股权众筹3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投融资决策过程,分别构建了投资者和创业企业(融资者)为决策主体的两阶段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采用逆向选择法求取了纳什均衡,并分别详解了创业企业通过3种互联网融资渠道融资所获取的最优利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创业企业的融资目标金额、投资者获取的额外效用及收益贴现率是决定最优利润及其排序的关键指标。借助我国金融市场参数和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偏好参数对收益贴现率和额外效用赋值后发现:随着创业企业融资目标金额的增加,创业企业为获取最优利润会依次优选预购众筹、P2P、股权众筹渠道进行融资。我国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统计数据印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5.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风险史。金融风险种类繁多,成因复杂,危害深重,因此,受到各国金融机构、监管当局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一般来说,金融风险是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它原因使资金。财产、信誉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特别是非法设立金融机构、非法从事金融活动造成的资金损失更大,危害更严重。这些金融风险往往会引起个别机构的经营困难,由于连锁反应,很可能导致局部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从而引发金融危机。金融风险有些是内在的,如信用、操…  相似文献   

6.
商业信用是拓展国家宏观调控渠道、增加企业流动现金额的重要手段。基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状,本文认为商业信用能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也能借由信号传递机制,通过提高信贷可得性、降低债务融资成本两条路径为企业提供间接融资,这使得并购企业可以凭借商业信用获得更多流动性,从而提高并购现金支付的概率。本文使用2008~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上述影响的大小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商业信用直接提升了并购企业使用现金支付的概率;此外,商业信用还通过增加信贷可得性和减少债务融资成本间接提高了并购企业使用现金支付的概率;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上述影响在非国有企业、高风险企业及所处地区金融市场发展较为完善的企业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因其成本低、效率高、覆盖面广、发展快等优势适应了我国金融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尽管如此,互联网金融还存在一定的风险与不足,为适应国家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方针政策,同时促进互联网金融为经济提供更方便的服务,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期促进金融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安然公司的营销活动是与风险管理、金融参与渗透进行的。该公司在供应天然气、原油、油品和电力的同时,提供风险管理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从而极大地满足了用户既想得到稳定的产品供应,又想降低价格和金融风险并得到融资的愿望。对安然公司而言,这样做,既促进了产品的销售,又通过风险管理和金融参与活动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  相似文献   

9.
十九大提出绿色发展新目标, 推进绿色发展新部署, 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的主动性显著增强, 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的耦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以我国30 个省级行政单元2008~2016 年的经济数据为基础, 利用耦合度模型实证分析我国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的动态耦合关系并进行局部空间区域差异比较。结果显示, 我国绿色发展水平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 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发展处于高度协调耦合发展状态, 没有出现相互抑制的作用。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耦合度较高, 中部地区次之, 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较低。本文提出利用绿色金融市场融资渠道和法律环境基础产生绿色经济发展新力量的建议, 最终实现各省份的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论述了国内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现状和其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背景,然后对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有利性进行了分析,并从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论述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商业信用二次配置是企业充当信用中介,将银行信贷等资金通过商业信用的渠道为供应链的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这会导致资金供给链延长,加剧了供应链系统性风险,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因此,其能否抑制商业信用二次配置,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降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有效减少了企业利用商业信用把长期借款资金进行二次配置的行为,而且该抑制作用对于外部融资能力较强的企业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减少上市公司超额银行信贷抑制商业信用二次配置。进一步分析显示,在外部市场竞争程度较低、内部风险较低、现金持有水平较高以及非高科技企业中,数字普惠金融对上市公司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而且,数字普惠金融在降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同时,对于促进企业创新投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加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减少了资金供给的中间环节,进而抑制大型企业充当"影子银行"进行资金的二次配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全国2010~2015年季度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金融、FDI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通过建立VAR模型,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定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FDI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起初,互联网金融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存在互斥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具有支持作用;FDI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直具有正效应;此外,研究还发现互联网金融发展对FDI也具有促进作用。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FDI投资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Internet non-use is increasingly concentrated in vulnerable groups of people, especially among ageing populations and those with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As participation in society becomes largely dependent on use of internet-enabled technologies, internet non-users may seek alternative ways of using the internet. Proxy internet use (PIU), where internet non-users ask internet users to perform online activities on their behalf, is a strategy for obtaining (indirect) internet access. This study examines factors for engagement in PIU, focusing specifically on how non-users’ reasons for disengagement relate to their engagement in PIU. The results from multivariate analyses of survey data from a nation-wide representative sample show that 47% of internet non-users in Slovenia who report having someone available for PIU in fact engage in PIU. In analysing four types of reasons for internet non-use—those related to interest, access, costs and skills—the results show that access issues a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engagement in PIU. Conversely, reasons related to skills issue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engagement in PIU. Considering that access to online services through PIU offers an important degree of digital i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Policy initiatives tackling digital inequalities should be sensible to access and skills issues resulting in disengagement. For example, policies directed at providing and maintaining internet access at a household level may result in non-users’ increased opportunities for PIU. In contrast, skills policies should be directed at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informal and person-centred learning of digital skills, considering that non-users who are more aware of their deficiency in skills might be more aware of online opportunities.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互联网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商务应用与发展环境4个维度构建互联网发展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估算区域的互联网水平;基于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限模型,分析互联网与区域创新的非线性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有边际效应递增的促进作用,以知识积累、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门限变量时,互联网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均存在明显的单门限效应;中国各区域的知识积累、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因此,应加强中、西部的联动效应,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加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金融创新的产生对宏观政策的制定、金融市场运行、商业银行透明度都有影响,金融创新能够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也能加剧金融风险的扩大,对金融稳定性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的金融监管应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间以及同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通过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制定,借鉴国外金融监管经验.不断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回顾经济转型中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历程及其特征,得出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存在产权制度缺陷、组织管理混乱、缺乏市场竞争主体及监管不力等问题,故应从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引入竞争主体及监管制度等方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相似文献   

17.
从2012年开始,国内煤炭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煤炭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形势。与此同时,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却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煤炭龙头企业为了拓宽销售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纷纷开展电商业务。结合神华集团开展电商的实践,阐述了煤炭企业向电商转型的必要性、探索经验以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8.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特殊的金融机构,其信息披露在未来开放的金融市场不仅必要,亦关系到金控公司的经营和竞争能力,我国金控公司应充分认识信息披露的意义,了解妨碍信息披露的因素。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来提升信息披露水平。  相似文献   

19.
We study the trade‐off between the positive effects (risk‐sharing) and negative effects (exclusion) of exclusivity contracts. We revisit the seminal model of Aghion and Bolton [ 1987 ] under risk‐aversion and show that although exclusivity contracts induce optimal risk‐sharing, they can be used not only to deter the entry of a more efficient rival into the product market but also to crowd out financial investors willing to insure the buyer at competitive rates. We further show that in a world without financial investors, purely financial bilateral instruments, such as forward contracts, achieve optimal risk‐sharing without distorting product market outcomes. Thus, risk‐sharing alone cannot be invoked to defend exclusivity contra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