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为循环经济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地区经济不平衡等等困难,但我国也有许多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优势。我国应该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以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技术,研究探讨我国一次性快餐具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我国包装产业的健康发展,应日本苯乙烯协会的邀请,由国务院参事、国家环保总局顾问、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叶汝求任团长、北京华夏村循环经济科技中心主任、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原国务院全国包装改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沛生任副团长,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技术,研究探讨我国一次性快餐具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我国包装产业的健康发展,应日本苯乙烯协会的邀请,由国务院参事、国家环保总局顾问、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叶汝求任团长、北京华夏村循环经济科技中心主任、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原国务院全国包装改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沛生任副团长,  相似文献   

4.
对循环经济技术范式--"XR"原则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人们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说法。本文通过从“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循环经济”三个层面对循环经济微观、中观、宏观的技术范式“XR”原则中的X进行探讨,最后总结并提出了循环经济技术范式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5.
试论资源产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清 《煤炭经济研究》2005,(4):22-23,30
在2005年3月5~14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利用和循环利用。”这说明,面对经济发展中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的约束等突出问题,我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为推动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与方法,本刊与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特举办“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型征文活动。本期的专题探讨即在此基础上,精心策划,挑选此类文章,推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主办,《煤炭经济研究》编辑部承办的“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于3月25~26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煤炭商会、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山西省社科院以及平顸山煤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淮南矿业集团、西山煤电集团、抚顺矿业集团、华亭煤业集团、重庆煤炭集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80余人参加了研讨。研讨会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宁宇、党委副书记李华和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理事长苏立功分别主持,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濮洪九出席研讨会并做重要讲话。会议期间,苏立功理事长宣读了“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征文获奖名单并对征文活动做了总结。 在为期一天半的时间里,与会代表围绕“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就“十一五”期间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循环经济与公众参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走循环经济之路,确保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平顶山煤业集团、兖矿集团、淮北矿业集团、淮南矿业集团、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抚顺矿业集团等单位的代表在研讨会上介绍了各自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 现将研讨会上部分领导和专家的发言整理如下,以飨读者,由于版面所限,已在本刊发表过的观点,此次不再刊登。  相似文献   

7.
新型工业化战略可以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而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也离不开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动。从循环经济的技术模式决定产业转型的必要性,以及新型工业化的技术创新需求等现实条件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进行分析,湖南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必须是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得到了全社会的热烈响应。这充分说明循环经济理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召开这个研讨会,我想其目的,就是要集思广益,集众人的智慧,探讨出更加科学的、符合煤炭产业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静脉产业为切入口推进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静脉产业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 静脉产业(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使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杨再鹏 《中国石化》2007,(12):70-71
论述了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综合利用等的联系与区别。循环经济分为3个连续的阶段或三个环节:生产阶段、消费阶段和废旧物品再制造阶段。在生产阶段,促进清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是实施循环经济的根本举措。当前实施循环经济的重点是:最重要的是在宏观经济中实施循环经济;宏观经济方针政策要体现循环经济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环境保护原则: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纳入进出口政策;以循环经济的原则规划、建设、改造现存的化学工业园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石化工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知识经济唱主角的今天 ,应利用信息化来改造传统的石化企业的生产方式、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只有通过对生产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可行性,设备国产化,市场分析,投资,成本,利润的估算,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技术经济的分析和估算,社会效益的分析,以及国家产业政策方面的分析,才能论证石油化工技术引进项目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化学品市场销售额现已位居世界第4,不久将超过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三大化学品市场。“人世”以来,反倾销力度明显加大,化工园区建设速度正在加快,石化扩能开始走向经济规模,跨国公司全方位投资中国石化业,中国化工和石化业正在融入世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亚太地区正逐渐成为新的全球能源消费中心,我国炼油、石化企业有较大的发展,我国的石油资源供需缺口和对外依存度正在逐年上升,由此带来的资源风险也在逐年提高。文章通过对国际油价变化的市场和政治因素的分析,提出了21世纪的中国石化工业在石油资源、能源消耗、氢资源利用以及资产投资等方面需要采取的低成本战略,以规避石化行业各种风险的到来,保障我国石化工业以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结合国内乙烯原料重质化趋势,重点介绍了国内重油裂解制乙烯/丙烯技术(HCC/CPP)进展及工艺特点,并与传统管式炉裂解技术进行经济性比较,表明HCC/CPP是我国乙烯工业的重大技术突破,大大开拓了乙烯原料来源,为石化企业炼油-化工一体化、提高竞争力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石化技术考察团实地考察了英国石油公司(BP)的总部、石化基地、研究中心,对BP公司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经营管理、科研机构及开发方向进行全面调查了解、BP公司成功的发展经验值得国内石油化工行业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方略浅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际化经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是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分析石化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国际化经营要制定出正确战略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通过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式手建立全球性的信息与营销网络,以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对国有石化企业发展物流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石化企业的物流部门具备较好的运输设备,但目前仍处于传统储运业的阶段,无法满足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石化企业物流的需要.随着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量不断增大,各种所有制的石化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国有石化企业可以运用现代物流理论和信息技术,整合原有的采购、运输、仓储等部门,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样,可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不仅满足原石化企业的物流需要,更可满足社会上石化企业的需要,并创造大量利润.在物流信息化中,应重点关注物流运作、客户服务等环节.  相似文献   

19.
浅析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看法:完善法律、法规;改进管理方法,加强环境监测;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宣传等。  相似文献   

20.
对生产计划优化应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计算机技术与优化软件在石油化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企业在实施低成本战略时,如何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降到最低,是生产经营所追求的目标。运用先进科学的方法,加强生产计划优化管理,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