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对液化天然气需求量逐渐增加,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推进大型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工程质量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保证工程质量,需根据设计文件、相关验收规范对施工项目进行合理划分。文章结合大型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结构和特点对储罐区、接收站工艺区、海水取排水区、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的工程质量验收划分进行了阐述,为类似在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的质量验收划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城市(区域)天然气供给的安全性,规避天然气供气波动的风险,采用多气源供气是一项重要措施。液化天然气在气质、储存、运输方面的特点,已经成为多气源供气中的一种重要气源。文章概述了液化天然气特点,对引进液化天然气,提高供气安全性以及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液化天然气被应用于各个领域,虽然液化天然气的使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液化天然气是一种化石能源,在使用和储运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安全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文章基于液化天然气的含义、特点及储运方式,探究液化天然气储运的安全技术及管理的措施,以期为天然气储运中的安全技术和管理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槽车装车区危险性高,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文章主要对LNG接收站槽车装车区设计中常用的几种消防灭火系统进行介绍,分析各种灭火系统的特点及适用条件,以及设计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以有效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确保职工人身安全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对液化天然气(LNG)产业的发展日益重视,LNG接收站和天然气液化工厂项目迅速铺开。2013年进口LNG1802.8万吨,同比增长22.7%。截至2014年2月,中国沿海各地已投产LNG接收站项目共10个,在建和扩建项目10余个,预计2020年前我国LNG进口量将达到6000万吨/年。国内至今尚无采用自主技术的大型天然气液化工厂,但中小型天然气液化工厂数量快速增加,总液化产能大幅提高,技术发展迅速。未来,掌握更多国际资源是我国发展天然气能源战略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要加快发展LNG自主技术、提高装备国产化率,提高LNG议价话语权以促进我国LNG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液化天然气相关概念,结合液化天然气的危险特性的了解,我们提出了液化天然气的储存技术,主要包括液化天然气的制取和输送,天然气接收站的工艺系统,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主要设备。文章提出了液化天然气的应用以及天然气冷能的利用技术等。  相似文献   

7.
正2006年10月,中海油投资的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第一船LNG靠港大鹏湾打响了中国LNG产业第一炮。国际LNG交易要求买卖双方签订长达25年的"照付不议"合同,天然气发电厂因用气量充足和稳定的特点成为LNG接收站最重要的配套客户。随着国内LNG接收站建设的增长,以LNG接收站为依托的天然气电厂孕育而生。目前,天然气发电厂的主设备燃气轮机全部进口招标采购,燃气轮机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HAZOP分析方法进行简单概述后,对HAZOP分析方法的分析流程和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工艺流程进行分析,就如何将HAZOP分析方法应用于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海南液化天然气(LN G)站线项目接收站液氮预冷卸料管线服务实践为基础,总结和阐述了LN G接收站卸料管线液氮预冷技术的进展和概况。  相似文献   

10.
液化天然气具备易燃易爆特性,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如果选择的方式不合理,有可能会出现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液化天然气储运安全管理成为了相关领域所研究的重点内容,力求可以强化安全保障,提升储运安全性,充分发挥液化天然气的应用优势。基于此,文章对液化天然气的储运形式以及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储运安全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中国、韩国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量分别为世界前三位。近几年,日本LNG进口量呈稳中有降的变化趋势,韩国规划大力发展天然气消费。日本、韩国的LNG接收站规模分别居全球前两位。日本和韩国在LNG接收站定位、产业链延伸、获取资源模式上存在相似性,包括投资LNG上游项目,建造并运营LNG运输船,合力布局LNG产业,但在LNG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模式方面各有特点,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发展策略。面对"亚洲溢价",两国在推行区域交易中心、调整资源配置、提升买方议价能力上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借鉴日本和韩国LNG进口模式,对中国LNG进口提出建议:鼓励国内企业参与海外LNG采购;从天然气立法角度发布国内LNG产业政策;加强交易中心建设;调配LNG采购资源池;做强LNG运输船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液化天然气与蒸发气体再冷凝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对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蒸发气体再冷凝工艺优化进行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让大家对降低再冷凝工艺过程的能耗、提高接收站的经济效益有简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液化天然气储运特性,探讨如何实现液化天然气安全储运的措施,最后对该项工作未来发展方向予以展望,旨在为我国能源运输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4.
LGN液化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一旦发生火灾不仅危害性大,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还难以对火势进行控制,对消防工作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为此,大型LNG液化石油天然气接收站的消防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系统,及早发现消防隐患,及早报警,及早扑救,是接收站消防设计的重点.本文结合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对大型LNG液化石油天然气接收站消防设计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和科技的持续发展进步,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天然气的应用需求也日益增大。在天然气的液化和储存运输方面,当前阶段我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水平,但是从长远来看,要充分保证天然气在液化、储运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对于液化工艺和储运工作的研究还要继续加强。在天然气的应用过程中,最常用的就是液化天然气,在国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从天然气的液化工艺研究现状着手,首先简要分析了天然气液化的工艺技术,随后探讨了提高天然气储运安全性的具体对策。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截至2020年末,中国已经投入运营LNG接收站22座,总接卸能力达8700万吨/年,到2025年中国LNG接收站总接收能力将近1.8亿吨/年.2020年10月1日,国家管网集团所属大连、天津等7座LNG接收站完全开放运营,国家管网集团成为资源周转的开放平台,传统LNG接收站运营模式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中国LNG接收站正朝着主体多元化、单站大型化、运营开放化方向发展;传统自主经营的LNG接收站将逐步对外开放,大多数向混合经营模式转变.中国LNG接收站建设应不断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增强配套功能和服务能力;提高国际LNG资源采购和国内天然气销售能力;建立协同运营机制,提升接收站周转效率;加强接收站对外公平开放,不断拓展和规范天然气交易中心的作用;在政府监督和政策指导下,推动LNG接收站高效运营以及LNG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石油大连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揭牌仪式于4月21日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这家公司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港股份有限公司和大连建设投资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主要负责大连液化天然气(LNG)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廖永远,大连市委书记张成寅、市长夏德仁出席揭牌仪式。  相似文献   

18.
周淑慧  郜婕  杨义  李波 《国际石油经济》2013,21(6):5-15,109,110
近年来中国进口LNG的购销价格严重倒挂,国内天然气液化厂无序建设,LNG市场将持续供过于求,天然气液化厂的利润空间逐步缩小。按照2015年我国消费天然气2300亿立方米、2020年4000亿立方米估算,考虑储气库规划和建设节奏,若满足全部调峰缺口,2015年大致需要LNG接收站解决的季节调峰量为60亿立方米,2020年为190亿立方米。考虑我国天然气需求及LNG调峰需求,2015年LNG引进空间大致为300亿立方米,2020年为400亿立方米。目前已建和在建LNG接收站可以满足和弥补2015年市场缺口和调峰的需求;到2020年,还需要增加3200万吨/年的接收和汽化能力。预测2015年全国LNG直销市场潜力为180亿立方米,2020年为390亿立方米。在接收站定位、LNG采购与价格、液化厂建设及市场培育等方面,建议政府和企业深入研究,把握好建设的步伐和引进规模。  相似文献   

19.
夏丽洪 《国际石油经济》2010,18(1):75-76,80
3日中国石化子公司联合亚洲有限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子公司埃索高地有限公司宣布,中国石化与PNG(巴布亚新几内亚)液化天然气(LNG)项目签署了LNG长期购销协议。根据协议,PNGLNG项目将向中国石化的山东LNG接收站供应LNG,约每年200万吨,  相似文献   

20.
<正>2022年12月23日,装载9万吨液化天然气的“法艾哈”号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平稳靠泊在天然气分公司天津LNG接收站1号泊位,该船是天津LNG接收站此次供暖季迎来的第15船液化天然气,持续为京津冀及华北地区居民温暖过冬增添“底气”。冬季能源保供是重大民生、民心工程,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是深受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