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目前油田检测聚合物质量浓度使用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操作方法存在的问题。根据聚合物中含氮元素的特性,采用化学发光定氮法对经过预处理的聚合物水溶液进行测定,建立了发光定氮法测定采出液中聚合物质量浓度的新方法。使用该方法在不同的矿化度条件下,聚合物质量浓度检测相对误差小于7%;不同质量浓度不含氮元素的表面活性剂条件下,相对误差小于6%;不同碱度条件下,相对误差小于6%;模拟采出液中平均相对误差小于6%。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港油田三元复合驱实验区油层,使用天然岩心拼接模型进行了弱碱三元复合体系色谱分离效果室内实验,并运用突破时间及等浓距来确定色谱分离的程度。实验结果表明,三元体系流经岩心模型后,岩心中出现了一定的色谱分离现象,聚合物的突破时间要早于碱及表面活性剂,且无因此等浓距WS-P大于WA-S大于WA-P,可见各化学剂之间色谱分离程度以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最严重,表面活性剂与碱次之,碱与聚合物最小。  相似文献   

3.
利用硫氮分析仪来检测表面活性剂样品中硫、氮的含量,从而确定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对比研究了不同预估浓度的某表面活性剂样品,采用硫含量测定法和氮含量测定法的测量精度。结果表明:对于预估浓度较高的该表面活性剂样品溶液(浓度≥5%),采用硫含量测定法能有效提高测量的精确度,测量误差低于8%。对于预估浓度较低的该表面活性剂样品溶液(浓度≤0.4%),虽然细分标准曲线可使测量误差稍有降低,但降幅不大,采用氮含量测定法能有效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同时也论证了采用硫氮分析仪检测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方法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聚合物以及表面活性剂的二元复合体系具有单纯聚合物溶液的特征,有着黏弹性特征的同时也具有表面活性剂体系低界面张力的特征。基于此,文章主要对无碱超低界面张力下二元复合体系对水驱残余油采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分析,通过设置模型,确定实验方案,了解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对界面张力的影响;分析聚合物质量浓度以及聚合物相对分子量对黏弹性产生的影响,综合残余油启动运移机理分析,探究残余油启动、残余油运移等因素,了解无碱超低界面张力下二元复合体系对水驱残余油采收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是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品种之一,常用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一般为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无论合成何种季铵盐,都离不开有机叔胺。目前合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使用的叔胺多是以脂肪醇为原料合成的产品,现介绍采用壬基酚,二乙胺,甲醛为原料合成Mannich碱-双叔胺2,6-二(二乙基甲基)-4-壬基酚(BDN)的合成工艺。  相似文献   

6.
三元复合驱强化采油技术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来源于单一、二元化学驱,以多种驱替剂的协同效应为基础。目前在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研究中常用的驱替剂有:碱剂(A),表面活性剂(S),聚合物(P);三者协同使用就是碱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ASP)。此驱油技术即是三元复合驱。用此种技术开发的井,可简称为三采井。  相似文献   

7.
黏弹性是影响聚合物驱油效率的重要因素。在聚合物常规理化性能检测标准中,没有关于聚合物黏弹性的检测指标。采用CaBER毛细管拉伸断裂流变仪测试聚合物溶液流体丝直径随时间变化曲线,用Exponential模型对曲线进行拟合,拟合的松弛时间可以作为评价聚合物溶液黏弹性大小的技术指标。对水解聚丙烯酰胺、疏水缔合聚合物和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实验研究证明,该评价方法具有样品用量少、操作简便、检测数据重复性高的优点。此外,对采用该方法所适用的聚合物溶液体系及实验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聚合物溶液浓度为500mg/L比较合适,在测试前需要对其进行过滤;实验温度应控制在45℃。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测定凝胶调驱井采出液中的聚合物浓度,利用定氮法分别绘制聚合物溶液与聚合物凝胶的标准曲线,结合采出液聚合物浓度检测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对标准曲线进行优选。随机抽取大庆油田某采油厂凝胶试验区16口采油井,分别利用定氮法与淀粉-碘化镉法检测采出液的聚合物浓度,对检测结果进行误差分析,拟合经验公式。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凝胶采出液中聚合物浓度的检测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9.
化学驱矿场试验是油田增产有效的试验方法,相应融合液体中存有碱和表面活性剂以及聚合物,造成了油水乳化严重的特点,因此,通过采方法对油田采集的原始水油混合物进油水的分离试验,并对水包油乳状液的反相破乳剂选择与制备进行细节针对性改进对采出液分离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常用检测方法:分光光度法、毛细管电泳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两相滴定法、电化学传感器分析法、极谱法等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水体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即信息化、智能化、微型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