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价值链分工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趋势。由于全球价值链分工涉及中间品的进口,又涉及最终产品的出口,就产生了“分工利益”和“贸易利益”。分工后的比较优势、规模优势属于“分工利益”,而“价格倾斜”优势属于“贸易利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最发达国家能从分工中获取“分工利益”和“贸易利益”,而落后国家在获取“分工利益”的同时“贸易利益”可能受损。  相似文献   

2.
各个国家依据比较成本理论和资源禀赋学说加入国际分工,就形成了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发展中国家缺资本和技术,而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国家则有技术和资本的优势。因此,比较利益的贸易格局是: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与之相反。我国目前的外贸结构基本上是发展中国家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的新贸易理论最终改变了原来西方主流国际贸易学界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崇拜,但比较优势理论至今仍然对国际贸易实践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本文在分析发展中国家所谓“比较优势”陷阱与比较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对比的基础上,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再思考,并结合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所具备的比较优势提出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和区际分工的主要基础,也是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自19世纪初李嘉图在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提出相对比较成本学说以来,国际上比较优势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新的学派不断涌现。比较优势的内涵也愈益丰富;除了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以外,机会成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赋存、技术水平、规模经济、聚集经济、运输条件、市场条件等等,都成为人们考察比较优势的对象。研究比较优势的方法也从静态分析发展到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5.
经济词典     
外向型经济Outward-orientedEconomy“内向型经济”的对称。一国或地区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而面向世界市场而建立起来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体系,也兼有一国或地区发展的工业化和贸易战略的含义。其特点是:1.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安排的出发点不在于门类齐全、自成体系,而是高度置身于国际经济分工的格局之中。其国民经济活动与世界市场包括商品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联系密切,并需要不断地通过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来实现经济增长。2.这种经济运行体系的内在机制必须是商品经济。其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要受国际市场的制约,因而同时对世界市…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投资一体化成为一种国际经济新现象.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要素不流动的假设,给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变化.本文以非关税壁垒的角度,特别是从反倾销、农业补贴、政府采购措施等方面探讨了贸易投资一体化给这种目前盛行的贸易保护措施带来的困境和机会.并指出一国贸易政策的重点应由依靠非关税壁垒以发挥比较优势,向鼓励要素流入以弥补比较劣势、创造竞争优势转变.  相似文献   

7.
郑  李桂琴 《工业技术经济》2000,19(1):15-16,25
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愈益加强,各国都在调整本国的经济、贸易战略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俄是两个毗邻大国,发展两国的经贸合作有着接壤的边境线长,人文基础好,经济互补性强的优势。近几年来,两国已充分认识到加强双方的经贸合作对彼此壮大经济实力,提高在亚太地区的作用关系至大。六年来.两国高层频繁互访,目前已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两国经贸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然而中俄两国经贸额1995年为59.6亿美元;1996年为68亿美元。1997年为61亿美元,从以上数字看,当前中俄贸易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8.
一、有色金属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意义正.跨国经营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生产和资本进一步走向集中,国际分工和协作向纵深发展,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其它资源打破国界在全球范围重新配置,对世界市场和各种投资机会的争夺也就愈演愈烈。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有色金属企业只有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树立“大市场、大生产、大流通”的观念,充分利用和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去,才有可能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在国际交换中获取比较利益,从而促进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国民经济更…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品国际分工形式的转变导致传统贸易总值统计方法无法反应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真实获利。以价值增值的贸易统计方法为研究新型贸易体系提供了新视角。本文首先介绍了3类全球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测算方法,分别是基于WIOD数据库的里昂惕夫经典方法、基于I-O投入产出表的总出口分解法、基于微观数据的企业出口分解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基于价值增值的GVC收入、GVC就业、显示性比较优势(RCA)、资源消耗与排放等的应用研究。最后对测算方法的关键方程、使用数据、应用研究和代表论文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迈入了创新密集和标准主导竞争的时代,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协同耦合成为决定一国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基于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耦合关系影响国 际竞争力的机理分析及中国家电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的协同耦合度计算,以BP神经网络为分析方法,构造技术创新、标准化及其协同耦合度与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间关系模拟模型。实证结果显示,技术创新与标准化间的协同耦合度对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影响最为明显,充分表明二者间的协同耦合水平是影响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工业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成本比较优势的机制在当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仍然发挥作用。中国工业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贸易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较好地发挥了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将继续存在,同时由于劳动力供给大大超出劳动力的需求,中国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将能够长期保持下去。但是,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是相对的,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优势并不明显。企业办社会和人浮于事等大大抵消了劳动力便宜的优势。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低,虽然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但也有消极作用:一是在国际贸易中,导致国民福利的流出;二是限制了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抑制了国内需求。逐步提高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水平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经典的HOV模型入手,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我国1997以来的对外贸易。通过对1997~2007年(投入产出表最新数据)的对外贸易的资本劳动消耗进行计算。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处于资本比较优势正在形成的时期,对外贸易顺差扩大是结构升级中的暂时现象。并提出应抓住资本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价值网络重构、分工演进与产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如何冲破"瀑布效应"的难题。本文建立了一个价值网络分工深化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不同分工水平是产生瀑布效应的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要突破瀑布效应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必须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重组建立自主发展型的价值网络,推进分工深化,才能摆脱价值链被俘获的处境,掌握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权。本土的产业链系统集成商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它需要根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选择具有一定分工迂回程度的产品,发挥分工带来的新比较优势,才能逐步实现资源和能力的积累,最终获得竞争优势。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政府政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传统贸易理论所讨论的形成比较优势的成本,主要为生产成本。但是,在现实国际贸易活动中,交易成本在塑造一国比较优势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回顾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及其与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的关系、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及其度量、引入交易成本分析的国际贸易变化之相关文献,指出:现有文献未严格区分"贸易成本"和"交易成本",迄今为止新制度经济学中对交易成本的测度与贸易理论中基于引力模型的贸易成本测度还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融合。  相似文献   

15.
高成本时代与中国经济转型--兼论节约型经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最近一段时期,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和土地的价格不断上升,而国内市场环境还很不完善.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加.所有这些情况导致我国企业一直所依赖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而在外部成本膨胀的同时.企业的内部成本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在高成本时代来临后,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和企业都必须立即进行新的策略选择。企业要从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逐步引入、消化、吸收技术并最终实现掌握技术优势.通过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来节约内部成本。而政府也要尽量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在发展节约型经济的导向下.积极配合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技术,调整比较优势,并升级产业结构.从以初级产品加工业为主转向机械设备制造业为主。另外,政府还应当立即着手削减企业目前过重的、不合理的税费负担.适当给企业减压。  相似文献   

16.
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一个国家的产业升级路径由其比较优势演化路径所决定。不同的国家因其当前的产业结构不同,其未来的演化路径就会有所差异。比较优势演化的路径不一定是线性的、连续的,可能出现分岔和断档,由此,产业升级的路径也不一定是线性,也可能出现分岔和断档。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经济之所以出现高速平稳增长,与中国根据比较优势的演化路径,调整产业升级路径的关系很大;中国的出口之谜与中国适应比较优势演化路径的分岔、实施产业升级分岔战略关系很大。自2006年以后,中国的比较优势演化开始面临要求突变的压力。这种压力到2008年演变成比较优势的局部性断档。有效化解这种断档的风险,防止比较优势由局部性断档转化成全局性断档,从而引发较长时期的经济衰退,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面临的主要难题。  相似文献   

17.
企业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提出的企业价值网络概念是对各种新兴运作模式的提炼与深化。企业价值网络具备网络经济、规模经济、风险对抗、粘滞效应和速度效应五种基本竞争优势效应。企业构筑价值网络的主要职责是:明确网络的客户价值定位,制定网络战略;根据网络战略吸收网络成员,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模式和有效的协调机制;合理分配网络利益,增强网络成员之间的信任,及时调整网络成员。  相似文献   

18.
纺织工业的产业功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纺织业赖以生存的比较优势也是动态变化的。我国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有不断削弱的趋势。要培育技术、品牌这些竞争优势,实现纺织工业比较优势和产业功能的动态转变,促进纺织工业升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框架下,基于中国的实践,提出新兴经济大国中间产品创新驱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机制与路径,即利用低成本的比较优势获取发达经济体中低端中间产品外包,通过国内生产体系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引致国内中间产品的创新,实现进口替代,进而引发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以及来自发达经济体的知识溢出与研发合作。上述机制共同推动着中国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持续攀升。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制造业中间产品创新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对间接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作用、对高技术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口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有一定的负向效应,但随着中间产品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负向效应明显下降;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过程中,随着中国制造业高技能劳动力和本土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中间产品创新对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正向影响增强。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尤其是促进创新、知识和科技服务贸易自由化;提高国内创新体系效率;扩大高技能劳动力教育供给与国际研发合作;提高国内中间产品R&D投入强度,逐步降低对G5发达经济体中间产品的依赖,释放国内巨大市场规模的效应,持续推动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