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梁长4+5油藏已开发多年,但是近年来,不断出现一批午86、午245等较好的出油井点,有望成为今后增储建产的重要接替区块。研究表明,储层物性特征是影响其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对长4+5物性特征开展相关研究,为长4+5油藏的规模开发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
永宁油田南部区域勘探以来,多口探井分别在长2见油气显示。为实现南部区域的高效开发,通过常规测试方法结合先进的分析理论,针对区块主力层系长2储层,开展储层岩石学特征及物性特征研究。综合分析发现该区域储层岩石以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渗透率较低,储层非均质性强,属于典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元214井区长4+5和长6储层的研究分析,对储层成岩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和物性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储层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研究层位主要为超低渗油藏,为井区的勘探开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SY/T5358—2002储层敏感性流动实验评价方法对青海油田扎平构造储层岩石的五敏进行实验研究,并评价青海油田扎平构造储层岩石的敏感性损害程度,为青海油田建立有效的储层敏感性防治措施,有效降低储层岩石敏感性不良后果的影响,合理开发青海油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吉林油田致密油藏压裂开发经历了常规压裂、水平井蓄能体积压裂和水平井甜点+密切割体积压裂三个阶段,通过水平井蓄能式体积压裂,实现了致密油效益开发,为了进一步降本增效,在水平井蓄能体积压裂基础上,形成了以水平井甜点+密切割体积压裂[1-2]技术为核心的压裂配套技术,提高致密储层改造程度和开发效果,提升致密油藏资源价值,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里格南合作区内储层河流相砂体具有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有效砂体规模小等特点,给井位部署带来严峻的挑战。高精度三维地震在平面储层识别与预测上体现出较大优势,苏里格南作业分公司通过三维地震最小泊松比预测储层在开发1区应用取得较好效果,但在区块北部遇到困难。2018年重新处理解释和反演以及持续深化地震多属性研究,提出了平均泊松比、时间厚度与瞬时振幅等地震多属性综合评价储层的方法。经过近3年的井位部署应用实践,储层预测符合率达到75%以上,开发效果明显,完钻井静态I+II类井比例达到90%。  相似文献   

7.
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主要是台地边缘鲕滩沉积,该气藏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复杂非均质性较强,在后期开采过程中,部分出现高孔高渗的储层采气量低、低孔低渗段采气量较好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开发井位设计和产能评价等。有效储层下限标准的研究是划分有效储层的基础,是评价储层储量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文章基于岩心分析资料,运用压汞实验对飞仙关组滩相开展储层物性下限研究,探寻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储层的渗透率下限定为0.03×10-3μm2,孔隙度下限定为3.2%,以最大限度的接近储层与非储层的界限,为油田的油气开采层位选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区苏54区块主力气层上古生界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8段属于砂岩岩性气藏,储层致密,非均值性强,有效储层薄且相对孤立分散,含气富集区不明朗,开发难度较大。针对该区块开发难点问题,利用AVO烃类检测及叠前参数反演技术对主要目的层段进行了储层厚度、有效储层厚度及含气性预测,在储层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优选了含气富集区。以地震储层预测成果为主要依据部署实施开发井54口,Ⅰ+Ⅱ类井比例较勘探阶段大幅度提高,开发效果良好。该区块的开发实践表明,所运用的地震储层预测技术行之有效,值得同类气藏开发借鉴。  相似文献   

9.
苏明健 《化工管理》2015,(11):89-90,92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本文开展合水地区庄211区块为长6储层评价研究,首先对储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知沉积微相、砂体厚度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较大;其次对储层下限进行了定义并由此找出了储层评价标准,将本区储层划分为四个级别;最后借助于有效厚度等值线图并加以物性分析,找出了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区,该区有利储层主要集中在长6的东南地区(以Ⅰ类储层和Ⅱ类储层为主)和中部(Ⅱ类储层).  相似文献   

10.
低渗特低渗储层的潜在伤害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勘探开发生产过程中,低渗、特低渗储层比中、高渗储层更容易受到伤害,并且,储层受到伤害后要解除伤害也更加困难。所以,要提高储量占我国油气总储量四分之一左右的低渗、特低渗储层的勘探开发效果及效益,搞好低渗、特低渗储层的保护工作就尤为重要。要搞好保护油气层工作的前提,是要对待保护储层的潜在伤害问题进行比较清楚的认识。对全国各油田进行的低渗特低渗储层的潜在伤害评价资料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确定出了我国低渗特低渗油田的主要潜在伤害问题,提出了在勘探开发生产过程中减轻这些伤害的对策,以便为勘探开发生产过程中开展低渗特低渗储层的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庙五断块低压、低产、特低渗透稠油储层,进行多种开发试验、效果分析、剩余油分布研究后,提出了新的开发方式探讨意见。对特低渗透稠油油藏后期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综合运用VSP测井、地震精细解释、测井资料、储层评价等多种技术手段,在深入认知地质体和开展储层二次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二次开发研究,重构二次开发井网,配套先进、有效的热采和防砂工艺,有效盘活了区域低动用储量,实现了杜66断块区低动用储量经济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13.
"十三五"以来油田新增石油探明储量以低渗、特低渗油藏为主,储层具有孔喉细小、富含敏感性矿物、裂缝发育、界面张力大等特点,对储层伤害异常敏感,在钻完井、压裂改造等过程中易造成二次伤害,严重影响油藏有效开发。因此,有必要开展储层压裂液伤害机理研究,文章主要阐述了针对这方面研究的室内实验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14.
神木气田地处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县境内,西接榆林气田,北邻大牛地气田,南抵子洲-米脂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北部。气田勘探开发面积约为8200km2,目前主力开发层位为上古生界的太原、山2、山1、盒8组,但随着勘探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神木气田下古生界储层综合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发现,为进一步提高气田勘探开发效果,指导气田产能建设,本文对神木气田下古生界储层产气能力做出了细致的分析评价,为后期勘探开发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毛8块位于查干凹陷乌力吉鼻状构造带中南部,含油面积1.93姘,毛8块属于普通稠油油藏,油藏埋藏中深,地层温度低,地层温度下原油黏度高,流动阻力大,储层压力系数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低,生产压差小,开发难度大,本文主要以毛8块稠油开发井型主要以水平井为主,蒸汽吞吐、水平井均匀注气、储层注CO2以及井筒举升等工艺技术优化参数的研究与应用,成功解决了毛8块稠油油藏开发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小9-6断块位于黄骅坳陷小集构造带,属于小集油田自1984年投入开发以来后,由于受储层发育、断块复杂破碎以及储层低渗注采困难等因素影响,长期处于低速开发的状态,断块开发效果很差。根本的原因是注采井网适应性差。如何客观认识油藏真貌,采取与油藏相适应的开采方式,提高断块开发效果,成为提高开发水平的关键。为此开展了综合调整技术研究,通过小井距加密、完善注采井网,实现了断块开发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对于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只有通过压裂等工艺措施,才能获得较好的工业油流。从冷家堡油田冷46块油藏特征出发,分析了冷46块储层测井评价难点,运用综合地质分析,测井评价等方法,建立了一套冷46块岩性识别、储层分类系统评价标准。通过优选1、2类储层,为主力产层开发提供依据,提高单井产能。同时,对于其他低孔、低渗砂岩油田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盒8段和山1段是苏里格南合作区块主要开发目的层,也是该气田主力产气层段。从沉积岩石学特征入手,综合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孔渗试验等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苏里格南区块盒8、山1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分析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根据岩心分析试验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将目的层分为3类,其中I、II类储层是研究区开发的优质储层,是增储上产的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19.
川西海相储层具有极大的勘探开发潜力,通过先期几口勘探井的评价得出储层改造是该区获得工业气流的必要手段。针对储层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关改造经验以及现场情况,采用了胶凝酸闭合酸压工艺技术。并优化、评价了酸液体系,同时对施工参数也进行了优化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川西海相储层改造的酸压工艺技术。现场应用2井3层次,其中X N S-1井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45.611m3/d),取得了勘探开发上的重大突破。为气藏下一步高效、经济开采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低渗敏感性稠油油藏,泥质含量高,储层水敏严重,渗透率低,注汽困难等问题,首先进行了油层保护工艺技术研究,在做好油层保护的基础上,开展了中低渗稠油化学辅助热采工艺技术研究,掌握了中低渗稠油驱替动态变化规律,开展了热化学辅助提高驱替效率工艺研究并利用数值模拟进行注入工艺参数优化。通过研究,确定了目标区块的最优单井周期注入量:蒸汽为1200t、CO_2为50t、高温驱油剂为8~10t,有效解决了现场开发中的问题,为同类油藏开发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