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前国内外工业化汽驱的油藏埋深达到中深层,但是对于深度超过1000m的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仍然存在诸多技术瓶颈[1]。文章以L块深层特稠油油藏为例,应用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对蒸汽驱井网形式、驱替介质进行深层特稠油油藏蒸汽驱关键参数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回形井网开展高干度蒸汽驱是区块有效的方式转换技术,预计可提高采收率18%以上。该项研究可为同类油藏蒸汽驱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火驱是重要的开发方式之一。而火驱开发中火线位置预测和控制是稠油油藏动态调控的关键,决定了火烧油层的成败。稠油油藏注气燃烧后,需要时刻了解掌握火线的位置,并根据油藏火线的径向推进距离,采取相对应的控制措施,调节整体或局部的注气强度,使得火驱油藏燃烧带平稳向前推进,以达到最理想的开发效果。文章对火驱的开发机理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火线位置预测与调控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为我国各大油田稠油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针对牛圈湖区块低压特低渗油藏注水补能驱替开发存在单井产量递减快、高含水率、采出程度低的问题,以提高区块动用程度和低成本高效开发为最终目标,开展了特低渗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研究与实践。通过地质评价认识、室内研究、数值模拟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高密度布井+密切割"的压裂模式,配套以速钻桥塞分段分簇射孔为主要压裂工艺和以低成本压裂液体系为支撑的技术思路。在牛圈湖区块进行了27井次体积压裂现场应用,单井日增油效果明显,新建产能11.8×104t,实现了该区块效益建产。该技术组合对特低渗油藏低成本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稠油热采方式主要有蒸汽(热水)吞吐、蒸汽(热水)驱开发、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火烧油层等,稠油蒸汽热采增产机理主要是改善油层原油的温度、黏度、流动性、饱和度等。根据稠油热采工艺技术达到的油层原油参数,开发技术参数匹配的高温潜油电泵,解决有杆抽油泵目前针对稠油热采技术中下潜深度深、斜井抽油、水平井抽油、排量大范围调节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南海海相砂岩稠油油藏含水上升快、面临投产即高-特高含水、产量低及易出砂的生产困境,以及采出程度低、预测采收率低、开发难度大、稳油控水形势严峻等问题。开展了多级分段堵水技术应用研究,分析评价南海东部地区X油田开发中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找堵水一体化的多级分段堵水技术。通过保护液测试全井段和分隔后隔断的注入指示曲线,根据不同位置注入指示曲线的变化判断出水点,并针对性的开展不动管柱堵水作业,从而保证堵水作业的成功率及效果。多级分段堵水工艺对南海海相砂岩稠油油藏有较好的适应性,现场应用有效期达半年以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薄互层状稠油油藏层间差异较大、薄互层交替分布,多轮次笼统注汽后,高渗透率油层单层突进,而中、低渗透率油层由于达不到启动压力而无法有效启动,常规分层注汽工艺作业难度大、施工成本高、分注效果差。针对这些问题,研发了新型稠油热采井投球选择注汽工艺技术,创新研制了适应直井和侧钻井的投球器和收球器工具,进行了工艺参数优化研究。现场试验表明,该工艺技术简单实用、成本低,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经前期探索证实氮气泡沫驱技术可改善吉林油田开发效果,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文结合室内实验及矿场试验对氮气泡沫驱适应性进行评价,总结出针对不同渗透率级别油藏的优选注入方式。结果表明:中渗和低渗油藏适合氮气泡沫混注,较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幅度更大;特低渗油藏在氮气泡沫混注条件下注入压力过高,建议采用交替注入的方式,同时多段塞注入较单段塞驱油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Q40块稠油油藏于2007年工业化转驱,大部分注汽锅炉采用燃油(气)湿蒸汽发生器,但经过7年汽驱开发,地面注汽系统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设备老化导致出现注汽管线热损失大、井底注汽干度低等问题,注汽设备无法满足蒸汽驱后期开发调控需求;二是单一注入蒸汽,只能从注入蒸汽量来控制蒸汽波及速率,无法对纵向油层动用进行有效调剖。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利用多元热流体发生器装置产生过饱和蒸汽和烟道气同时注入油层,既保证了井底注入蒸汽干度,极大地提高了蒸汽热利用率,同时也改善了蒸汽驱后期井组平面、纵向蒸汽波及不均,指进、超覆现象较为严重等开发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胜利油田高采出、高含水和低采油速度的现状,研制了具有降粘洗油效果的强化冷采降粘体系,对体系的降粘性能、原油匹配性能、油砂洗脱性能以及物模驱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降粘体系在微动力下可降低不同油藏稠油粘度90%以上,常规降粘率达到99%以上;体系具有良好的油砂洗脱性能,对不同油藏稠油的油砂洗脱率达到91%以上;物模驱油效果评价研究表明,体系可提高1#井稠油驱替效率15.5%,含水降低10%;该井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当体系浓度为0.5%时,最佳注入量为800t。  相似文献   

10.
针对海外河油田油水粘度比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注水开发驱油效率低,无效产水增加及以往化学堵水技术效果逐渐下降的问题,开展新型聚合物微球复合堵水技术研究与试验。封堵高渗透油层,改善产液剖面,提高稠油注水开发效果和油藏采收率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针对稠油流动性差、黏度大、开采难度大的问题,胜利油田根据不同条件的油藏选择了多种降黏开采方式,逐步建立并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稠油油藏水驱开采技术、热采技术以及地面节能配套工艺技术。并对此三种开采方式的特点、性能及不同油藏条件下稠油开采方式的选择和开发效果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海域的渤中25-1油田沙二段为异常高压低渗油藏,油田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由于受储层异常高温高压低渗特点影响,开发效果不理想。文章针对低渗油藏开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沙二段低渗油藏合理注采井距、注水时机、注水先导试验、配套工艺技术等多方面研究,制定了针对异常高压低渗油藏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实现了沙河街油藏注水开发,达到改善低渗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区块中注入聚合开采的油层,前后进入了注入聚合物开采的后期以及在注入聚合物开采结束后的在进行注水驱替原油时期,为达到目的区块注入聚合物开采油田达到高产稳定增产增效的目标,研究注入聚合物驱开采油层的注入聚合物的技术界限等参数;并在目的区块研究模拟的基础上,对注入聚合物驱油的油层从注入聚合物的注入周期、注入粘度以及注入强度等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14.
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采取最佳的技术措施降低稠油的粘度,才能提高稠油的开采程度,满足油层开度的技术要求。注入蒸汽开发的方式,属于热力采油的范畴,合理控制注入蒸汽的性能参数,保证注蒸汽开发的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王理荣 《化工管理》2023,(32):149-151+164
针对地下原油黏度大于350 mPa·s的稠油常规水驱技术采收率低、化学驱开发此类油藏尚未建立成熟模式的问题,利用渤海N油田多年非均相驱矿场实践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先连续注入后交替注入的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注入后吸入剖面反转时机为0.06 PV,交替注入为0.03 PV后缓解;与连续注入相比,交替注入米视吸水指数提高24%;连续注入阶段阻力系数为2.06,交替注入为1.74,降低16%;非均相驱有效注入PV数为0.37~0.48PV,技术采收率提高5.2%~12.0%,交替注入累增油为连续注入阶段的1.89倍。在此基础上对非均相驱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技术界限,为该技术在相似油田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高3618块位于高升油田高二、三区的东北部,属深层巨厚稠油油藏,为提高区块的整体开发效果,2008年以后转火驱开发,火驱开发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受效井组自产气量增加、气组分变化大等问题,制约了火驱开发的顺利进行,为此针对性开展了相关措施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动态调整气量为主多种采油工艺并举的应对措施,为火驱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稠油资源以其丰富的储量引起了国内外普遍关注,稠油油藏的开发技术也备受瞩目。对国内目前稠油开发技术标准,从稠油开发试验检测管理、油藏地质研究、开发设计规范、开发工具及现场材料要求、现场作业规范及规程等5方面进行了剖析,内容涉及稠油蒸汽吞吐、蒸汽驱、稠油冷采、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火烧油层、井下蒸汽发生器等,并提出了稠油技术标准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中国石化首个也是唯一天然气驱先导试验,中原油田在深层低渗油藏文88块先后注入天然气2.04亿立方米,累计增油2.79万吨,采收率提高22.1个百分点。以油藏类型多、埋藏深、构造复杂、渗透率低著称的中原油田,有1/3以上的地质储量属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对于这些储量,目前的注水工艺技术难以满足开发要求,主要靠天然能量开采,采收率  相似文献   

19.
张蓓 《化工管理》2015,(2):68-70
水平井技术在国内油田开发生产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由于水平井生产井段长、生产压差小、泄油面积大、驱替速度均匀等优点,在非常规油气藏的开采上有着直井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旨在对水平井在稠油油藏,薄层油藏,低渗透油藏以及边底水油藏的生产效果及适应性进行分析,为水平井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庙五断块低压、低产、特低渗透稠油储层,进行多种开发试验、效果分析、剩余油分布研究后,提出了新的开发方式探讨意见。对特低渗透稠油油藏后期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