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工业效率提升的目标导向下,中国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在专业化与多样化发展模式之间进行选择。本文构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与工业效率提升的一个分析框架,并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工业效率提升导向下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模式选择。研究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规模的上升和门类的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逐渐由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对周边城市工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空间溢出效应越强,但受交易成本和"面对面"接触需求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在100公里范围内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强,当距离超过350公里后溢出效应呈现明显的下降。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适宜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促进工业效率的提升,其中,特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程度的提高对工业效率的拉动效应最为显著;而中小城市则应专注于某些特色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发展,以此带动本地工业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的经济形态逐步由商品生产迈向服务生产,高速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日益彰显,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融合、吸纳就业、稳定增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的关键力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巨大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带来产业空间布局的重构及区域产业结构重组、交通网络规划布局的优化及居住空间的转变、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更及核心功能区格局的转移,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及集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空间重构战略实现的驱动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的驱动因素及作用路径分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集聚效应对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融合、空间重构演化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驱动因素及作用路径为切入点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可以深入探讨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空间地理的影响力及辐射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集聚经济理论探讨了产业集聚对碳效率的影响机理。通过匹配2010~2019年间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了不同产业空间集聚对碳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城市碳效率影响显著,且各产业的集聚效应呈现显著异质性。其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改善本地及周边地区碳效率均发挥显著正向作用,而制造业集聚则对城市碳效率发挥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门限回归方法,以市场化指数作为门槛变量,检验产业集聚对碳效率影响的门槛特征,并证明了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将改善集聚效应对碳效率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体属性差异的生产性服务网络形成及双重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企业的知识联结和生产联结的演化过程,基于嵌入型知识的知识联结,外部化为生产性服务网络,而构成网络的主体属性和关系联结,决定了生产性服务网络形成的理论机制。其中,一部分形成追求规模化经济的关系嵌入型生产性服务网络,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生产联结得以剥离企业;一部分形成追求专业化经济的结构嵌入型生产性服务网络,以提升知识创新(服务)效率。而生产性服务在与制造业价值链共同演化过程中,因网络中主体属性的差异和联结性质的不同,形成了FDI生产性服务网络与本地生产性服务网络的双重结构。该结构的形成阻碍了网络间知识扩散和学习效应的实现,这是导致在FDI服务业投资增长迅速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本文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跨国面板数据, 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对制造业自主创新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对各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其对发展中国家促进作用高于发达国家; 物流服务业和其他商业服务业进口技术复杂度对各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效率均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保险服务业进口技术复杂度对发达国家制造业自主创新效率促进较大; 金融服务业进口技术复杂度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自主创新效率促进较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2003~201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运用空间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各地区应注重加强与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应该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尤其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多个产业间的共同集聚,充分发挥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棉纺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能够找出企业的价值增值的战略环节。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只有做好价值链战略环节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有效地优化和整合企业的价值链,发挥信息化与价值链管理融合效率。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提高我国内资企业的效率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使用分布滞后效应模型,重点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内资工业企业以及整个工业部门产生的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商投资对我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但在长期内对我国工业产生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考察绿色创新在解决环境与经济增长矛盾中的作用, 本文使用基于超越对数和产出距离函数改进后的随机前沿模型 (SFA) 测度出中国30 个省份2001 ~2015 年的绿色创新效率; 运用全域和局域 Moran's I对其空间相关性进行初步检验, 发现同质性溢出效应较为明显; 用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DSAR) 重点考察了环境管制政策和开放程度对其同质性溢出的具体作用。 结果表明: 中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具有较为显著的路径依赖性和同质性空间溢出效应; 在目前较弱的环境管制下, 创新方向整体上偏向于污染型,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KC) 的拐点效应尚未完全显现; 进口的绿色创新溢出效应为正, 出口为负, 外资进入程度的影响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净结果, 因此其正向效应的发挥还需要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较严格的环境管制。  相似文献   

10.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够通过外溢效应快速提升我国服务业水平。服务外包行业具有很高的知识承栽度,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承接企业在国际服务外包中的竞争力。服务外包领域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具有经济性、利益平衡性、复杂性和层次性等四个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文章从国家层面、行业协会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完善服务外包行业的知识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财税[2016]37号文件的下发,自2016年5月1日起开始推行全行业、全国范围的"营改增"政策,在破解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税制瓶颈上迈出关键一步,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分工程度、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税制环境。在国内外大经济环境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基本上全部流通链条均纳入抵扣环节,在保证各行业整体税负不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市场、产业和企业层面构建流通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08~2015年各地区流通效率水平,并借助空间统计分析了我国流通效率的空间相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我国流通效率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地区流通效率表现为高高集聚特征,中西部地区流通效率则呈低低集聚特征。基于邻接空间、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的空间误差模型回归结果显示,邻近地区对本地区流通效率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人均 GDP、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对流通效率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政府支出对流通效率的影响只在邻接空间权重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城市化对流通效率水平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个产业有着关联效应,制造业是整个国民实体经济的支柱。推动两个产业的协调发展壮大有利于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也有利于新疆积极参加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在新的开放形势下取得更大的成就。本文搜集了2010年到2015年的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新疆的两个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测度各个具体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联度,并且将结果与其他省份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对应的建议和政策。  相似文献   

14.
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失衡,出现了服务经济悖论,其重要原因就是工业部门服务内置化。2009年,山东、浙江等工业大省相继出台了推动制造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意见,取得了一些效果。本文使用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了我国22个工业部门的服务外包度,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影响工业部门服务外包的因素。检验结果表明,工业部门的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外向度、生产率以及税收、金融制度对工业部门服务外包具有重要影响;推动工业服务外包的思路是实行工业强国战略,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围绕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业,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提升服务业效率;完善税收制度、土地制度、金融制度,降低服务外包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掀起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驱动着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为处于“低端锁定”困局的国家提供了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的绝佳机遇。本文基于2007~2019年4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投入对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1)数字化投入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结论在多重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分析后仍然显著;(2)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化投入对高、中高收入国家以及复杂全球价值链活动的分工地位具有更强烈的影响;(3)全要素生产率对数字化投入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一国全要素生产率越高,数字化投入对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推动作用就越强。为此,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更好发挥数字经济效应、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推动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政策-环境-市场-投入”方面构建空间面板回归模型,检验研发补贴、环境规制政策及二者搭配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直接、间接以及总效应特征,为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完善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研发补贴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均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65%,发挥着主导作用;环境规制的影响效应微弱,且本地效应为负,空间溢出和总效应为正;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尚未显现;(2)两类政策搭配下,对本地区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效果为正,空间溢出效应与总效应为负,均不显著,政策搭配的耦合效果较弱;(3)技术市场影响方面,市场流畅度的本地驱动效应为正、空间效应为负;市场厚度的本地和空间影响均不明显。挖掘环境规制政策的创新潜力,关注两类政策搭配耦合机理,发挥技术市场与区域协同的创新引导效应,应成为中国式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应有之策。本文采用2011~2020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静态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整体来看,能源技术创新可显著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以短期效应为主;从作用机制来看,创新要素集聚在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即能源技术创新可通过创新要素配置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产业结构升级可正向调节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基于此,提出构建能源技术创新生态圈、建立绿色经济内外一体化发展机制、打造区域能源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建议,以更好地发挥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赋能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一般均衡及超边际分析方法,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制造组装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的内生分工模型来探索全球价值链的"空间逻辑"。研究表明:促进制造组装环节与品牌营销环节空间分离的主要动力有两个:一是发挥各个区域的外生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整条价值链的生产效率;二是充分利用各个区域的专业化经济,尽量降低整条价值链的固定学习成本。而要实现制造组装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的空间分离,需要制造产品以及品牌服务的区域间交易效率提高到一定的临界值,其中,品牌服务在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方面的"正反馈效应"对上述两个环节空间分离的实现起着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模型衍生的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10~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测算中国民营企业韧性的基础上,构建地理邻接、地理距离、经济距离3种空间权重矩阵,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民营企业韧性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数字经济发展可显著提升民营企业韧性,二者关系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提升民营企业韧性的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考虑动态效应后,数字经济仍对民营企业韧性产生正向影响,数字经济提升民营企业韧性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最后从推进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策帮扶民营企业的质效、助力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运用GMM 动态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质量的差异性影响。 结果显示: 整体上, 异质性产业集聚及其协同发展均有利于提高城市经济质量, 且制造业集聚与城市效率之间表现为 “U” 型关系; 从区域层面看, 制造业集聚均能够提高城市经济效率, 但中游地区表现不明显, 而生产性服务业及二者的协同作用则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即前者对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在下游地区最强, 其次是中游地区, 在上游地区则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两业协同集聚仅在下游地区能够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两业协同集聚效应的发挥不能仅依赖于单一产业的推动发展, 更需要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 因此, 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 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