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有鉴于此 ,企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重大方针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把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起来 ,使一切创造企业效益的源泉充分涌现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 ,从而把企业做大做强。一、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怎样看待劳动 ,影响着职工的价值取向 ,支配着职工的行为选择 ,也体现着企业的发展导向。在过去很长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销售企业亟需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向一线骨干倾斜、向关键人员倾斜、向贡献大者倾斜的分配机制。加快以用人、用工、分配为核心的"三项制度"改革进程,优化劳动用工和薪酬分配管理,建立人工成本随经营效益效率能高能低、员工收入随业绩贡献能增能减、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动态机制,以充分激发广大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推进企业实现战略转型、提质增效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改革的最终结果,是要通过利益分配关系的调整,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当前,国家在继续完善企业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分配办法的同时,在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上,逐步推行了以岗位技能工资制为主要形式的内部分配制度。 岗位技能工资制从其基本内容和工作要求看,较以往企业内部实行的分配制度,能更加全面反映和体现出企业不同岗位和不同技能员工间的劳动分配差异。但从目前全国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实践看,岗位技能工资制本身存在着由于过分强调岗位差异和技能差异对分配差异的影响,而相对忽视了企业员工实际劳动差异在分配差异上的具体体现之不足。为此,本文从劳动差异评价角度出发,对这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劳动差异与劳动分配的基本关系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中员工的劳动收入,应是企业根据员工的劳动贡献所支付的劳动报  相似文献   

4.
河北超高压分公司(以下简称"超高压公司")近几年发展迅速,员工普遍学历较高。据调研,现阶段80%的员工渴望工作得到认可;84%的员工迫切需要得到职业发展的引导,从而得到个人价值的提升。可以看出,现阶段员工普遍处在"被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高需要  相似文献   

5.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而"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出现和持续,无疑是对劳动者示以尊重的最好体现。劳动创造价值,很多人感恩于劳动和劳动者带给人类和社会的馈赠。纺织产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齿轮",纺织人正用生满茧花的双手编织着五彩斑斓的世界,践行着劳动  相似文献   

6.
河北超高压分公司(以下简称“超高压公司”)近几年发展迅速,员工普遍学历较高。据调研,现阶段80%的员工渴望工作得到认可;84%的员工迫切需要得到职业发展的引导,从而得到个人价值的提升。可以看出,现阶段员工普遍处在“被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高需要层次上。为了有效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创新、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等各种问题,激发潜能,  相似文献   

7.
辽河油田公司在企业文化的探索和培育实践中,注重建立企业和员工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双赢”关系,坚持把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融为一体,把员工的个人发展进步与企业的持续有效发展有机结合,使员工的个人价值最终体现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的不断提高上,实现“人企合一”,真正使企业的价值取向和员工的价值追求紧密融合为建设企业特色文化,为企业发展注入持久的生机与活力,积淀了独特而鲜明的企业文化内涵和底蕴,因而步入中国石油乃至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行列。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石油特征和辽河油田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构架和格局。审视辽河油田公司的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  相似文献   

8.
物质薪酬是员工劳动价值的具体体现,是有形的;精神薪酬是员工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潜在的无形的,其能量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9.
目前,企业一般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一线的分配问题,但对管理人员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分配办法。本文试图运用亚当斯的分配“公平理论”和价值工程的分析方法,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一、基本思路亚当斯的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和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进行比较。若发现自己和别人的收支大体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因而心情舒畅,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从价值工程的角度来看,企业是一个系统,为完成企业的任务而设置的各个工作岗位,即为其元素;每个人在其岗位上付出的劳动,就是元素在系统中的功能;每个人所得的报酬,即为其  相似文献   

10.
正企业靠员工发展,员工靠企业生存,员工和企业形成了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在企业内部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既是工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途径。企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劳动和谐关系贯穿于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以发展促进和谐,以创新推动和谐,以稳定保证和谐,以企业文化孕育和谐。坚持"以人为本",要从尊重员  相似文献   

11.
张忠 《中国石化》2004,(2):66-67
改革传统的用工和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是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大问题。石化销售企业通过减员分流后,职工的身份界限仍然存在,但在保留身份界限的同时,我们也应探讨如何解决同一身份人员在不同岗位上分配的“平均主义”、不同身份人员在相同工作岗位上分配方的不公平问题,从而做到既尊重历史又变通现实,既体现效益优先、又体现兼顾公平。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焕发出自觉的工作热情;只有员工们焕发出自觉的工作热情,才有企业的繁荣发展。如何让员工为企业发展自觉自愿地做出自己的贡献?我认为,企业领导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管理员工、教育员工的过程中尊重员工,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需求,承认他们的价值,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果。具体讲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张立明 《冶金财会》2003,(8):7-8,14
目前,在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中,都将"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将价值最大化的理念深入到各项工作中.比如,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从2002年开始就推行了价值最大化的理念,要求全体员工都要树立价值管理思想,并逐步在公司内部建立起一套价值贡献评估体系,用来考核各部门的真实业绩,以便建立一套可以量化的业绩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4.
人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安全生产的实践者。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安全。坚定不移地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是建立安全长效机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尊重员工基本生存权的具体体现。因而在企业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实现人的价值、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为宗旨。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法》实施近两年来,国有企业在规范劳动用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劳动者的价值和合法权益从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尊重,但是“同工同酬”问题仍困扰着企业和员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存民 《中国石化》2005,(10):41-42
薪酬是一个企业激励员工的主要手段。薪酬不仅是对员工劳动的物质报酬,能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而且是对员工价值认可的具体体现,还能满足员工的心理和精神需要,所以是影响员工对工作的热情、积极性以及能力发挥的主要因素。近些年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拉开了收入分配差距,使员工收入与劳动力市场价位接近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激励作用更强了。  相似文献   

17.
L依附性。人是人力资本的载体。一切体能和智慧都依附于活生生的人而存在,而且以具有劳动能力(包括智慧劳动)的年龄段为条件。幼儿时期的人,不具有人力资本;人老了,其“资本”便渐渐衰竭;人死了,资本便不再存在。但有两点需要说明:①人力资本只有在劳动和劳务过程中才能体现其资本价值量并创造出新增价值;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生产、分配和使用这一资源的知识型员工遍布组织各部门。如何留住这些知识型员工并使他们充分发挥知识的力量为组织创造价值?本文从知识与权力匹配视角构建了一个多主体仿真模型,借助计算机仿真软件NetLogo动态模拟了组织中知识与权力是否匹配及不同匹配程度、组织中知识含量及收入分配方式等对员工努力程度、员工效用、组织规模及组织产出的影响。研究表明:知识与权力的匹配有利于留住知识型员工并使其更加努力为组织创造价值;而匹配程度越高,组织的各项指标越好;随着组织中知识含量的增加,这一结果越显著;而按劳分配方式下知识与权力完全匹配的组织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生产、分配和使用这一资源的知识型员工遍布组织各部门。如何留住这些知识型员工并使他们充分发挥知识的力量为组织创造价值?本文从知识与权力匹配视角构建了一个多主体仿真模型,借助计算机仿真软件NetLogo动态模拟了组织中知识与权力是否匹配及不同匹配程度、组织中知识含量及收入分配方式等对员工努力程度、员工效用、组织规模及组织产出的影响。研究表明:知识与权力的匹配有利于留住知识型员工并使其更加努力为组织创造价值:而匹配程度越高,组织的各项指标越好;随着组织中知识含量的增加,这一结果越显著;而按劳分配方式下知识与权力完全匹配的组织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人一组织的匹配问题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该领域的研究中,众多学者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员工方面,希望通过调整员工变量去适应组织系统的要求。但这种对员工的关注恰恰忽略了管理系统设计中的人的一些难以改变的因素。文章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倒转过来,员工的特点和需要被当作固定不变的量,提出组织视角的组织一人匹配模式,并分析了这种视角在管理上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