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1.
当今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企业发展也进入了全球化竞争的崭新阶段,企业跨国经营与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跨国发展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机遇,但同时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笔者通过对跨文化沟通所面临的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模式和具体措施.以期对国际企业的跨文化沟通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于企业危机管理三个学派的评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任何企业都将不可避免的面临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因此,加强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L依附性。人是人力资本的载体。一切体能和智慧都依附于活生生的人而存在,而且以具有劳动能力(包括智慧劳动)的年龄段为条件。幼儿时期的人,不具有人力资本;人老了,其“资本”便渐渐衰竭;人死了,资本便不再存在。但有两点需要说明:①人力资本只有在劳动和劳务过程中才能体现其资本价值量并创造出新增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不同的文化搭起管理之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明  张骏生 《人力资源》2006,(18):10-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企业跨出国门投入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中。据统计,跨国经营的企业已占全世界企业总数的60%,而几乎所有的企业,其业务都与其他国家的企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或是与其他国家企业合作,或是与其他国家企业竞争。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跨国企业将自己的资本、技术、管理技巧、市场联系、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与东道国当地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乃至市场规模等优势结合起来,利用跨文化优势,展开跨国经营。跨文化(Inter-Cultural)又叫交叉文化(Cross- Culture),是指具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所谓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作生活质量和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进行获取、保持、评价、发展和调整等一系列管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政府近年工作的重点之一.影响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因素较多,本文主要是基于农村公共品供给角度研究农村公共品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别从农村无形公共品与有形公共品两个角度论证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和谐社会关联性.在论证过程中首先论述对和谐社会以及农村和谐社会的理解,剖析现阶段我国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引进外资银行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后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势头将进一步加强。我国银行业如何面对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的局面 ,趋利避害 ,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一、我国引进外资银行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我国引进外资银行的历史只有短短十余年。1979年 ,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率先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代表处 ,开新中国成立后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金融机构的先河。随后 ,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国一些著名大银行也纷至沓来 ,在中国开设代表处。这些代表处只能进行一些非盈利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1 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知识成为比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都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其占有知识的多少和质量 ,知识取代了传统的有形资产而上升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的预测一样 :“科技越发展 ,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创造资源的能力就越大。到那时 ,唯一主要的资源就只剩下信息知识 ,信息和知识就成为未来的中心贸易。”据有关资料统计 ,世界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5 0 %都是以知识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而美国能连续 8年奇迹般地保持低失业率 ( 2 4年来最…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问题作为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并掀起其热潮、成为一个热点的。 本文从产业结构的理论入手,结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求得出有益而可行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