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能源消费区域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以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强度作为能源消费指标,对200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且实证研究了不同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要明显大于人均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三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划分标准下,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人均收入是造成能源消费水平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国30个省份2000~2010年主要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将各省域按照"排放———效率"类型分为四大类,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建模分析了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市化率以及碳排放强度对4类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4类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是4类地区碳排放共同的驱动因素;对于高排———低效地区和低排———低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呈倒U型关系,高排———高效地区与低排———高效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之间并无显著的倒U型关系;另外,能源消费结构与4类地区碳排放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对上述差异做出分析与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能源强度收敛性问题是基于经济增长收敛逻辑而产生的, 且目前能源强度收敛性日趋明显, 而长江经济带作为经济战略重地, 其亟需完成建设 “绿色生态廊道” 目标。 基于此, 本文采用 2003~2018 年长江经济带11 省市的数据为研究样本,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长江经济带能源强度收敛性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经济带能源强度呈下降趋势, 且区域内各个地区之间能源强度存在差距逐渐缩小; 在未考虑空间因素时, 长江经济带整体层面不仅存在能源强度绝对 β 收敛且存在条件 β 收敛, 上、 中、 下游各地区收敛速度存在一定差异; 而将空间因素纳入模型中则发现, 长江经济带整体层面、 中、 下游地区条件 β 收敛的速度明显加快, 而上游地区收敛速度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1985~2009年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和GDP的统计数据,运用协整理论,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为保持江苏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运用各种措施,通过政策的有机组合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日本能源与电力消费效率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日本是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同时也是能源和电力消费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本文论述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各阶段能源和电力的消费特点,重点对日本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经济效率)和电力消费效率发展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及推行节约能源是促进日本能源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而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电力消费强度呈现出与能源消费强度不完全一致的变化特点,并提出对我国能源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作为全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脆弱,"十二五"期间完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的目标任务艰巨。本文首先从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方面分析了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作用机理,然后采用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指标来表征技术进步水平,利用山西省1980~2009年相关数据,建立了能源强度与技术进步的VAR模型,进而运用脉冲响应分析研究了山西省能源强度对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冲击的动态响应,并进行了方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山西省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的提高对能源强度的负向影响将在滞后30多年中都存在,滞后效应较长。最后从4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伴随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进程, 产业转移趋势愈加明显, 其中, 东部地区的建筑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持续转出并由中西部地区承接, 由此引致能源强度在空间分布和收敛性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选取2004~2017年间中国30个省(区、市) 的相关数据建立空间杜宾面板模型, 实证研究了产业转移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 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南低, 西北高的集聚特征; 能源强度存在条件β 收敛, 人均GDP的增长以及产业转移的推进促进了能源强度的收敛, 即省域间的差异会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8.
中国各区域间能源经济发展不平衡。本文选用劳动力、资本存量、能源作为投入指标,各省实际GDP和环境污染物作为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 利用DEA - BCC 模型和 BCC - Malmquist 指数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 并对我国四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能源效率普遍低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能源效率, 其测算结果更加准确; 中国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在整体上呈现递减趋势, 相较于规模效率, 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影响更加明显; 能源效率在空间变动形式上呈现较大差异, 由高到低依次为: 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为提高中国整体能源效率, 各区域必须根据其发展状况制定契合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1988~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经济开放对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及其地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地方财政分权与地区能源强度正相关,贸易开放和外资开放与地区能源强度负相关,但外资开放比贸易开放对地区能源强度下降的促进作用更强;出口依存度与地区能源强度正相关,进口依存度与地区能源强度负相关;财政分权、经济开放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财政分权对东部地区能源强度的负面影响最弱,对中部地区能源强度的负面影响最大,外资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对中部地区能源强度下降的促进效应最强,出口依存度对中部地区能源强度的负面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本文利用2000~2014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非径向DEA分析框架下SBM模型和泰尔指数,分别测算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运用全面的FGLS估计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三大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全国及三大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均有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根据研究结论,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能源消费的因素分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LMDI)对北京市17个行业2005~2009年间的能源消费变动进行因素分解分析.将能源消费增长的总效应分解为3个部分:生产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生产效应是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结构效应反映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强度效应是指能源效率提高时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效应是导致北京市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则延缓了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但生产效应明显大于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之和,因此能源消费在此期间表现为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强度效应高于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为了针对性地指导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农业节水,选取2004-2013年新疆14个地州市际面板数据,采用全要素水资源效率测度思路,在CRS条件下运用基于投入导向的超效率DEA模型,对新疆地州市以及分区域农业用水效率进行了测度,依托α收敛与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其开展动态演进分析,利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新疆农业用水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在区域层面上,北疆与全疆农业节水技术、意识、管理水平等差异虽然呈缩小态势,但在区域内仍面临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南疆农业用水效率不断恶化,用水形势堪忧,但各地州市农业用水效率差距较小,发展趋于均衡协调;东疆地区农业用水效率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区域内各地区用水效率呈现增长趋势。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年均日照时间、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布局和灌溉费用对于提升新疆农业用水效率具有双向影响,经济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年均降水量、水资源禀赋水平和产业结构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该研究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农业用水效率的动态演进过程,对干旱和半干旱区开展农业节水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DEA方法的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运用DEA方法,构造了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指标,用以分析和评价我国各地区电力消费的效率问题.结果表明,东部、中部、西部的效率呈明显的阶梯状递减排列,地区差异较为显著.并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人均GDP、电力价格和资源禀赋五个相关要素分析了对各地区电力消费效率的影响,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吴瑾 《河北工业科技》2013,30(4):239-243
从生态需求与供给的角度着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江苏省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时间序列的动态测度与比较分析,探讨了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过去的2000—2011年共12年里江苏省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态足迹持续增长,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减小,生态赤字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即人们的生活强度超过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已处于不安全状态,导致江苏省城镇居民可持续消费面临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5.
面对气候变化、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经济发展的冲突,研究碳税政策对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与对中国地区发展和平衡的影响,及其对能源消费的综合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构建了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的碳税模型,分别从碳税税率、行业与区域征税差异以及行业与区域碳税补贴差异进行碳税政策模拟,利用数据包络模型(DEA)对模拟结果进行综合效益评价,旨在通过对碳税政策的调整来探讨区域间的经济关联,量化气候、能源、经济与区域平衡发展和碳税等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提出适合地区内发展且综合效益最佳的碳税政策。研究表明,在较低碳税水平(20元/t),对于山西省、贵州省等地区的商业、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行业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且在碳减排、经济与区域平衡发展上具有三重红利。  相似文献   

16.
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GML指数模型和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测度了黄河流域9省区1999—2020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考虑因变量为截断数据的特性,构建了包含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规模、环境规制5个驱动因素的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了其对黄河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值较低,上、中、下游依次递增,地区差异明显。技术效率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从空间角度看,上游地区主要以低低集聚为主,下游地区则以高高集聚为主,四川和内蒙古存在由高低集聚向低低集聚演化的趋势。从驱动因素角度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正向影响黄河流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能源结构恰恰相反。并且各因素对上、中、下游地区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与DEA框架下“综合能源效率”相比,将资本、劳动等非能源投入要素固定,仅仅缩减能源投入的单纯的能源效率更科学、更符合经济发展实际.本文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DEA模型比较分析了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未考虑非期望产出、考虑非期望产出以及同时考虑非期望产出和环境管制的单纯的能源效率.研究发现我国能源效率存在区域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效率明显高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在环境管制情况下,不同区域的能源效率的改进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中西部地区的改善程度高于东部沿海地区,为因地制宜的制定能源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利用2005~2010年相关各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人均碳排放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东、中部区域的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人均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西部地区的人均GDP、能源效率、人均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东、西部地区的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分别是人均碳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中部地区的人均GDP、能源效率分别是人均碳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且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量具有双向格兰杰原因。从协整关系看,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对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据此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85—2018年辽宁地区用水数据,对其用水结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信息熵理论研究,然后采用重心模型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差异。结果表明:1985—2018年,辽宁地区的用水系统均衡性与稳定性增强,总体上用水结构信息熵呈波动上升的变化特征;从空间尺度上用水结构的区域性差异较为显著,信息熵重心转移至辽东地区的趋势明显;农业用水重心转移至辽西北地区的趋势显著,而城镇公共用水、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重心转移至辽东地区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20.
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的SBM模型,测算了西部省份2000—2020年的能源效率,将甘肃省能源效率与其他西部省份能源效率均值进行对比分析,以明晰甘肃省能源效率现状;在此基础上,以甘肃省能源效率测算结果为基础,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甘肃省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部省份能源效率水平整体较低,在2000年后呈现下降趋势并在2016年后呈现上升趋势,整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性;甘肃省能源效率相较于西部地区较低,但呈现出较好的增长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和环境规制对甘肃省能源效率起正向作用;城镇化水平、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